第583頁
工布江達是川藏公路由內地通往拉薩的咽喉。縣上任命單傑為縣綜合治理委員會副主任,把促一方穩定、保一方平安的重任交給了他。
1966年元旦前夕的一個深夜,正值高原最寒冷的季節,單傑接到通知:“幾名犯罪嫌疑人企乘車逃往拉薩。”單傑披衣起床,集合起15名民兵,與公安幹警一道在雪地里潛伏設卡。
茫茫雪野仿佛一個巨大的冰窟,刀子一樣的風吹在單傑受過傷的雙肩和腰部,鑽心地痛。兩天之後,罪犯還沒出現,同志們心痛部長的身體,勸他先回去。單傑嚴肅地說:“這樣的關口,我這個指揮員怎能當逃兵?”第三天凌晨2時,一輛可疑的貨車進入了大家的視野,單傑果斷命令民兵包抄合圍,迅速抓獲了歹徒,繳獲小口徑步槍24支、子彈88發和一些反動宣傳品。為保一方平安,單傑有過7天7夜追捕逃犯的經歷;有過隻身捕獲兩名人犯的威名。更有用真誠、用愛心教育感化違法者的經歷。
那年春,一場百年未遇的旱災降臨工布江達大地。這天夜裡,突來的一陣雨,從仲沙鄉天空飄落,乾枯的小溪開始有了水。世世代代同飲一溪水的兩個村的村民,恨不能一下子把救命水都引到自家地里。兩村的人彼此指責,小伙子們手持器械聚到了溪邊,一場械鬥眼看就要發生。正在附近指導抗旱的單傑聞訊後,火速趕到現場,用身體將吵鬧的人隔開:“不能只看到腳下的小溪,看不到頭上的法律。爭鬥的時間愈長,流走的水就愈多,鬧得越大,雙方受到的損失越大,受到的法律制裁越重。”他邊說邊取下人們手中的器械,接著又組織民兵深挖水溝、封堵缺口,將水源合理分配,讓兩個村的麥地都澆上了水。事後,單傑把鄉村兩級幹部召集在一起上法律課,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說:“任何一個小糾紛,都可能導致大的不穩定。發展經濟不能以社會動盪為代價,邊疆的穩定,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是最大的政治!”
工布江達全縣有19座寺廟,單傑尊重群眾民族宗教感情,經常走寺訪僧,宣傳黨的宗教政策,激發僧尼更加愛國愛教。當7歲出家,在一盞清燈、一部經書相伴下度過12個春秋的尼姑卓嘎,從拉薩來人武部向哥哥次旺辭行時,已經是一個經分裂主義分子蠱惑決定出走國外的人了。單傑感到這事關祖國尊嚴和一個藏族同胞的人生,便讓次旺設法把妹妹留在這裡。一身青衣的卓嘎與一身軍裝的單傑第一次坐在一起,就有些驚詫:“單部長的藏語怎麼講得這樣流利?!”接下來,兩人談西藏,談上海,談家事,談宗教,談人權,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單傑的循循善誘和兄長般的勸說,使卓嘎明白了立身做人的道理,也讓她永遠銘記了一句話:“咱們的根在中國!”
1994年,工布江達全縣刑事發案率較上年下降16%,1995年又比上年下降11%,無重大刑事案。縣政法委的專題報告上,記錄了單傑為這一奇蹟所傾注的心血:“經手處理棘手民事糾紛20多起,組織抓獲嚴重犯罪分子7人,繳獲反動宣傳品3480件……作為一方軍事主官,他完全盡到了保一方平安的責任。他指揮的基層民兵組織,不僅成為擔負全縣急難險重任務的突擊隊,而且成為傳播精神文明、穩定社會的重要力量。”
28載奉獻西藏、赤心為民真情不改。單傑用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情操和行動,贏得了廣大藏族同胞的愛戴。成都軍區給單傑記一等功;西藏自治區和西藏軍區作出決定,號召全區200多萬軍民向他學習。他的事跡被藏族說唱家編為新史詩,在雪域高原廣為傳唱:
“古老西藏有條江,
它的名字叫雅魯藏布;
工布江達有個人,
他的名字叫瑪米單傑。
17歲單傑離開大上海,
28載和藏族人民心連心……
他做的好事比天上星星多,
說他的故事比雅魯藏布江水長!”
●革命軍人的崇高選擇
——人民日報評論員
人生總會面臨許多選擇:職業的選擇,工作地.點的選擇,以什麼樣的姿態工作的選擇,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矛質、家庭需要與祖國需要發生矛盾時的選擇,等等。
單傑也不例外。在眾多社會職業中,他選擇了革命軍人的職業。在大上海還是雪域高原上,他選擇了雪域高原。在輕輕鬆鬆混日子還是艱苦奮鬥幹事業中,他選擇了艱苦奮鬥幹事業。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矛盾、家庭需要與祖國需要發生矛盾時,他堅決服從集體利益、服從祖國需要。當明知自己已經不可能再得到提拔,是轉業返滬還是留戍高原時,他又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後者。
令人讚佩的是,單傑不但在人生的每個關鍵時刻都做出了把祖國的需要、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選擇,而且在選擇之後,撲下身子,踏踏實實地干,不畏艱險地干,富有開拓精神、創造精神地干,終於干出了成績,干出了輝煌。工布江達縣在西藏全自治區18個貧困縣中率先脫貧,單傑的功績非常突出;為藏族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單傑的事跡非常動人。本來,作為一個軍隊幹部、縣武裝部長,抓好民兵工作,做好保一方平安的工作,也就很不錯了。可是單傑看到當地的藏族同胞那樣窮困,硬是主動挑起了幫助鄉親們脫貧致富的重擔,而且幹得非常投入、非常出色,為“金珠瑪米”增了光,這就更難能可貴。他是軍中的孔繁森,是西藏的李國安,是我黨我軍又一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典範。
1966年元旦前夕的一個深夜,正值高原最寒冷的季節,單傑接到通知:“幾名犯罪嫌疑人企乘車逃往拉薩。”單傑披衣起床,集合起15名民兵,與公安幹警一道在雪地里潛伏設卡。
茫茫雪野仿佛一個巨大的冰窟,刀子一樣的風吹在單傑受過傷的雙肩和腰部,鑽心地痛。兩天之後,罪犯還沒出現,同志們心痛部長的身體,勸他先回去。單傑嚴肅地說:“這樣的關口,我這個指揮員怎能當逃兵?”第三天凌晨2時,一輛可疑的貨車進入了大家的視野,單傑果斷命令民兵包抄合圍,迅速抓獲了歹徒,繳獲小口徑步槍24支、子彈88發和一些反動宣傳品。為保一方平安,單傑有過7天7夜追捕逃犯的經歷;有過隻身捕獲兩名人犯的威名。更有用真誠、用愛心教育感化違法者的經歷。
那年春,一場百年未遇的旱災降臨工布江達大地。這天夜裡,突來的一陣雨,從仲沙鄉天空飄落,乾枯的小溪開始有了水。世世代代同飲一溪水的兩個村的村民,恨不能一下子把救命水都引到自家地里。兩村的人彼此指責,小伙子們手持器械聚到了溪邊,一場械鬥眼看就要發生。正在附近指導抗旱的單傑聞訊後,火速趕到現場,用身體將吵鬧的人隔開:“不能只看到腳下的小溪,看不到頭上的法律。爭鬥的時間愈長,流走的水就愈多,鬧得越大,雙方受到的損失越大,受到的法律制裁越重。”他邊說邊取下人們手中的器械,接著又組織民兵深挖水溝、封堵缺口,將水源合理分配,讓兩個村的麥地都澆上了水。事後,單傑把鄉村兩級幹部召集在一起上法律課,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說:“任何一個小糾紛,都可能導致大的不穩定。發展經濟不能以社會動盪為代價,邊疆的穩定,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是最大的政治!”
工布江達全縣有19座寺廟,單傑尊重群眾民族宗教感情,經常走寺訪僧,宣傳黨的宗教政策,激發僧尼更加愛國愛教。當7歲出家,在一盞清燈、一部經書相伴下度過12個春秋的尼姑卓嘎,從拉薩來人武部向哥哥次旺辭行時,已經是一個經分裂主義分子蠱惑決定出走國外的人了。單傑感到這事關祖國尊嚴和一個藏族同胞的人生,便讓次旺設法把妹妹留在這裡。一身青衣的卓嘎與一身軍裝的單傑第一次坐在一起,就有些驚詫:“單部長的藏語怎麼講得這樣流利?!”接下來,兩人談西藏,談上海,談家事,談宗教,談人權,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單傑的循循善誘和兄長般的勸說,使卓嘎明白了立身做人的道理,也讓她永遠銘記了一句話:“咱們的根在中國!”
1994年,工布江達全縣刑事發案率較上年下降16%,1995年又比上年下降11%,無重大刑事案。縣政法委的專題報告上,記錄了單傑為這一奇蹟所傾注的心血:“經手處理棘手民事糾紛20多起,組織抓獲嚴重犯罪分子7人,繳獲反動宣傳品3480件……作為一方軍事主官,他完全盡到了保一方平安的責任。他指揮的基層民兵組織,不僅成為擔負全縣急難險重任務的突擊隊,而且成為傳播精神文明、穩定社會的重要力量。”
28載奉獻西藏、赤心為民真情不改。單傑用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情操和行動,贏得了廣大藏族同胞的愛戴。成都軍區給單傑記一等功;西藏自治區和西藏軍區作出決定,號召全區200多萬軍民向他學習。他的事跡被藏族說唱家編為新史詩,在雪域高原廣為傳唱:
“古老西藏有條江,
它的名字叫雅魯藏布;
工布江達有個人,
他的名字叫瑪米單傑。
17歲單傑離開大上海,
28載和藏族人民心連心……
他做的好事比天上星星多,
說他的故事比雅魯藏布江水長!”
●革命軍人的崇高選擇
——人民日報評論員
人生總會面臨許多選擇:職業的選擇,工作地.點的選擇,以什麼樣的姿態工作的選擇,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矛質、家庭需要與祖國需要發生矛盾時的選擇,等等。
單傑也不例外。在眾多社會職業中,他選擇了革命軍人的職業。在大上海還是雪域高原上,他選擇了雪域高原。在輕輕鬆鬆混日子還是艱苦奮鬥幹事業中,他選擇了艱苦奮鬥幹事業。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矛盾、家庭需要與祖國需要發生矛盾時,他堅決服從集體利益、服從祖國需要。當明知自己已經不可能再得到提拔,是轉業返滬還是留戍高原時,他又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後者。
令人讚佩的是,單傑不但在人生的每個關鍵時刻都做出了把祖國的需要、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選擇,而且在選擇之後,撲下身子,踏踏實實地干,不畏艱險地干,富有開拓精神、創造精神地干,終於干出了成績,干出了輝煌。工布江達縣在西藏全自治區18個貧困縣中率先脫貧,單傑的功績非常突出;為藏族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單傑的事跡非常動人。本來,作為一個軍隊幹部、縣武裝部長,抓好民兵工作,做好保一方平安的工作,也就很不錯了。可是單傑看到當地的藏族同胞那樣窮困,硬是主動挑起了幫助鄉親們脫貧致富的重擔,而且幹得非常投入、非常出色,為“金珠瑪米”增了光,這就更難能可貴。他是軍中的孔繁森,是西藏的李國安,是我黨我軍又一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