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趁戰鬥間歇,楊廣命劉安將出巡帶來的,以及沿途地方官貢奉的所有金銀珠寶悉數拿出,分發給所有將士。蕭娘娘當場摘下所有金珠翠玉頭飾,全部獎給作戰有攻人員。楊廣還許諾,只要堅守到援軍到來,回京後一律予以重賞。這樣一來,隋軍鬥志更加高昂,又接連打退了東突厥兩次進攻。漸漸紅日西墜,暮色襲來。一夜無話。

  始畢經一夜休整,決心今日一戰攻入雁門。未及組織攻勢,西南方向殺聲大作,突厥軍陣腳已亂,樊子蓋領五萬援軍到達,不等喘息,便馬不停蹄地向突厥陣地發起進攻。僅過半個時辰,元禮領一萬人馬趕到,也從東南方向殺向突厥軍陣地。隨著天色大亮,大隋各地勤王兵馬接連來到。始畢一見,情知再破雁門已不可能,再戰拖下去弄不好反被隋軍包圍,他便及時率軍撤走。城頭上,隋軍將士無不歡呼雀躍,只有李淵心中留有難言的惆悵。各路隋軍也不追趕,將領相繼進城,給楊廣問安壓驚,楊廣逐一給予嘉勉。

  一場風險總算化險為夷,楊廣在雁門一刻也不想再呆下去。眼見突厥騎兵勢大,楊廣業已嚇破了膽,那原打算重兵吞併東突厥的雄心壯志,此刻早已煙消雲散。蕭娘娘擔心突厥捲土重來,當即整隊南歸。留下樊子蓋,暫時鎮守雁門關。車駕抵達太原後,楊廣在汾陽宮召見宇文化及:“將軍,太原為北疆門戶,東突厥兵強馬壯,需有得力大將在此鎮守方可,你看何人可當此重任?”

  宇文化及正中下懷:“李淵善於用兵,又為人敦厚,鎮守太原,非他莫屬。”

  “與朕不謀而合。”楊廣對宇文化及甚為滿意。

  劉安急加勸阻:“萬歲,李淵謀勇兼備,但城府太深,選任封疆大吏,不可輕率為之。”

  “劉安,你太多嘴了,太不自量了。”楊廣大為不悅,同時傳旨,交與李淵三萬人馬,任他為太原留守。李淵心中暗喜,雖說始畢未能在雁門擒斬楊廣,但李靖這番苦心,畢竟沒有白費。楊廣怎知,他這一步棋竟鑄成了大錯,使得李淵有了立足之地,為李淵奪取隋室江山打下了基礎。

  第三十九章 放欲逍遙車

  公元617年(隋大業十三年)七月,天氣格外反常。狂風暴雨,霹靂閃電,不時光顧東都洛陽。大樹連根拔起或攔腰折斷,屋瓦像紙片被風掀飛,冰雹大如雞卵,莊稼成片倒伏,浸泡在積水中。洛河水漫入城內,街巷可以行船。災民、饑民比比皆是,啼飢號寒。總之,洛陽呈現出一派人間末日的景象。楊廣凝視珠簾外的潺潺細雨,那無盡的雨絲,像扯不斷的愁思,使他更加鬱悶。從清早 ,至中午,他一直就這樣佇立窗前,一言不發地想心事。

  劉安輕手輕腳走近,他這是第四次向楊廣奏報了。早膳後楊廣曾吩咐他,無論好壞消息,只管逐一報來。儘管每次楊廣都一言不發,但劉安不敢違旨。依舊例行公事:“稟萬歲,雁門郡亂民翟松柏,於靈丘舉眾為亂,從者三萬人,正猛攻傍縣,危及雁門關。”

  楊廣也不回頭,只是揮揮手,看來他對這造反的表章業已麻木了。劉安識趣地退下,但不過一刻鐘,劉安再次近前:“啟奏萬歲得知,顯陽門遭雷擊失火,宇文大將軍正率眾撲救。”

  又過一刻鐘後,劉安第六次進見啟奏:“萬歲,李淵送來急報,韓世號舊部由歷山飛鼓動,已裹挾十萬之眾,進攻太原,李淵正與之激戰。”

  未幾,劉安又來奏聞:“亂賊盧公顯家私巨萬,開倉放糧,收攏災民數萬,樹反旗於都城外龍門,大將軍元禮已領兵前往征剿。”

  “夠了!不要再報了。”楊廣終於開口了,“朕養文武百官,百萬大軍,高俸厚祿,如今朕連肘腋都不得安寧了,還要爾等何用。”

  “臣等無能。”宇文述恰好來到,深感臉上無光,不由低下頭去。

  楊廣看見宇文述,更有了發泄對象:“你一向為朕所倚重,視為柱石之臣,卻不能為朕分憂,著實令朕失望。”

  “為臣死罪。”宇文述趁機進諫,“臣近日亦寢食不安,眼下天象反常,東都雨連綿,且又盜賊四起,萬歲莫如南幸江都暫避,以免身居險地。”

  其實,楊廣近來也有此意,只是未拿定主意:“路上可好走?”

  宇文述拍胸擔保:“萬歲但放寬心,臣保聖駕萬無一失。”

  “好吧,即刻準備,明早乘龍舟出巡。”楊廣傳下口諭。劉安欲待勸諫,又覺不妥,便找機會溜出,來到了蕭娘娘起居的景華宮報信:“娘娘,目前國勢瀕危,聖駕不當輕離,中樞無主,不利大局。一旦離京,國本搖動,只恐……”他未敢再說下去。

  蕭娘娘完全聽清了他的未盡之言,但也是無可奈何:“你所說不錯,但萬歲的脾氣你是知曉的,便我去勸阻,也無濟於事。”

  “娘娘,莫如想辦法,拴住他的腿。”劉安獻計。

  “你有何妙策?”

  “此計或許能夠奏效,只是要請娘娘見諒。”劉安遂把想法言明。

  蕭娘娘聽後,沉默半晌,但還是首肯了:“為了大隋基業,萬歲若能回心轉意,我便身入冷宮亦無悔無怨,你只管按計行事便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