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理由是,當時施琅身陷黃崗,面臨著被郝尚久消滅的危險。而清軍並未施以援手,八百將士處於進無去路、退有追兵的艱難境地。在這危急關頭,為了自身及投奔自己的舊部的生命安全,追隨鄭成功是施琅最為明智的也是惟一的選擇。

  ---------------

  反正重歸輔佐鄭氏創業(3)

  ---------------

  其次,施琅對鄭成功較為了解,確信鄭成功是非凡之人,跟隨鄭成功不僅能得到重用,還可以成就一番大業,比較符合施琅長期以來渴望建功立業的心理追求。鄭成功在施琅遭受挫折、處境困難之際,遠至黃崗迎請他入海,在時機的選擇上顯得十分高明,這也易於打動施琅。可以說,此時的施琅對鄭成功是充分信任的,而且自始自終都佩服鄭成功的才能。施琅從十七歲起就加入鄭芝龍的軍隊,後來成為其手下的著名將領,直到鄭芝龍降清,前後達九年。而鄭成功從日本回國,此後一直生活在鄭芝龍身邊,加之施琅比鄭成功年長三歲,彼此當有所了解。鄭成功謂“素悉公(施琅)英名”,說明鄭成功對施琅的才能頗為賞識,而施琅對鄭成功的敬佩可以從後來他和李光地之間一段關於“奇士”的談話中得知。據《榕村語錄》中記載,一天,李光地與施琅閒聊,曾談及有關當世奇士的話題。李光地問:“施尊侯其生平所見人物有奇士否?”施琅答曰:“滿州開國老將或有能者,不及見矣,今日殊少,漢人亦少也。黃石齋先生自是忠烈,自幼鐵骨,肢體俱殘,百折不回,卒就義……只是無用人,做不成甚麼事。”李光地執意相問,施琅良久答道:如果一定要我說出今世奇人的話,當首推鄭成功,他秉性剛毅果斷,廣有謀略,其次,比我略微遜色一點的應算是劉國軒。足見其對鄭成功的才能評價之高。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也不可忽略,那就是施琅具有很強的孝悌觀念,他必須為親人家眷的安危著想。鄭軍的主要活動地區在閩南和粵東,距晉江不遠,而且當時活動的中心安平與南潯鄉僅咫尺之遙,施琅投奔鄭成功一方面便於與親人相聚,另一方面解除了後顧之憂。事實正是如此,施琅加入鄭軍後不久,施顯也因家鄉正經受著戰亂,便護送家人來到鄭軍中與施琅團聚。這樣,施琅、施顯一道效力於鄭軍中,共同征戰,開始了幼年時嚮往的“著勛名於千古”的征戰歷程。

  最後一點是,當時的施琅並無強烈的忠君愛國的思想,對建功立業的渴望之強烈使他並不在乎建功立業的地點與方式。隨鄭芝龍降清本非他的政治追求,事實上他當時也沒有明確的政治追求。那麼脫離清軍也就不存在心理障礙了。

  無論基於何種原因,總之施琅率其八百壯士,追隨鄭成功走上了反清的道路。在以後的征戰中,施琅所統率的這批勁卒,成為鄭成功部隊的重要力量。

  1647年下半年,鄭成功還只是定國公鄭鴻逵的助手,由於加強了自身力量的積聚,到1648年,已形成一支清軍不可小視的軍事力量。

  鄭成功部將主要來自四個方面:一是跟隨他起兵的洪旭等少數將領;二是福建沿海應募而來的有志之士,如海澄人甘輝、漳浦人藍登等;三是跟隨鄭芝龍降清後撥歸的佟養甲、李成棟部下,即1648年李成棟反正後由粵返閩的將領,如施琅、洪習山、黃廷等;四是清廷派駐東南沿海的少數仍懷故國之思的將領自發來歸。鄭成功對於這些不同出身的將領,大體上都能做到一視同仁,惟才是舉。在軍事組織方面,鄭成功做了精心的改編,主要為了防止出現將領擁兵自重、飛揚跋扈的局面,這是他總結了弘光、隆武政權姑息養奸的教訓而採取的措施。鄭成功治軍嚴厲,絕不允許部下對自己的命令有絲毫的違抗,否則將嚴懲不貸。正是由於建立了極為嚴格的軍事組織和紀律,鄭成功才成為了一名真正的統帥,而不是徒有虛名的盟主。但同時這種嚴酷治軍的指導思想,也使鄭成功顯得寡恩薄情,即御下極嚴,吝於獎賞,苛於責罰,用法嚴峻,稍拂其意,動輒殺戮,是後來造成鄭軍將領紛紛叛離的原因之一,尤其後來在處理施琅一事上,更是鄭成功的重大失策和過錯。

  施琅歸入鄭軍後,成為鄭成功部下最為知兵善戰的年輕驍將。鄭成功對他格外器重和信任,不僅授以左先鋒鎮之職,而且將其視為得力助手,凡軍機大事都與之商議、謀劃,施琅也一心一意為鄭成功效勞,鄭軍的樓艦、旗幟、伍陣等各種戰術和布陣之法,均由施琅傳授。李光地在《榕村語錄》中曾經說:“鄭國姓(成功)用施琅如手足。”左先鋒是鄭軍中很重要的鎮將,相當於總兵;其弟施顯也為鄭成功所重用,先封為左先鋒鎮副將,後又晉升為援剿左鎮。鄭成功對施琅兄弟“深相結納”,兄弟二人也盡心效力。

  ---------------

  反正重歸輔佐鄭氏創業(4)

  ---------------

  施琅加入鄭軍後僅一個多月,即順治六年(1649年)的三月,奉命攻打彰浦,清軍副將王起俸暗中向其示降,並在不久後投了鄭軍,因而鄭軍很快即奪取了彰浦。十月十八,鄭成功揮師攻打雲霄。陳錦在《為雲霄失守旋經恢復事揭帖》中描寫了雲霄在軍事上的重要性:“雲霄一城,處於閩廣交錯之地,乃士商往來之所。雖非縣城可比,然為漳郡咽喉,全閩門戶,且逼鄰海濱,誠要區也。”雲霄守備張國柱留旗鼓中軍姚國泰守城,自己率兵千餘於離城五里外列陣迎戰。左先鋒施琅等從左翼前進,未行數里便與清軍相遇,施琅隨即揮師直衝張國柱,兩人交鋒,戰約數合,右先鋒楊才領軍趕到,清軍陣勢大亂。施琅部下左先鋒鎮副將、其弟施顯躍馬提刀,沖向張國柱,一刀將其斬於馬下。清軍潰敗,鄭軍乘勝掩殺,直殺得屍橫遍野,鄭軍遂攻破雲霄城,活捉中軍姚國泰。這是施琅、施顯加入鄭軍後的第一次大戰,彰顯英勇與善戰,從而在鄭軍中初建威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