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從軍營中返回府邸,馬超還真不客氣,他現在的府邸就是郭嘉的,把郭府換成了個名字而已。

  他已經接到了荊州那邊的情報,太平軍與江東軍已經進入了膠著的戰爭,兩軍咬住對方,可以預見不久之後就有一場生死之戰爆發。

  了解之後,馬超閉目思索片刻,接著遣龐德去將徐庶請來。

  很快,徐庶面無表情地出現在了馬超面前。

  “元直,自我攻入長安後,已過多長時間?”

  馬超支額俯首,好似漫不經心,但徐庶心知肚明這馬超的話中暗藏殺機。

  “將軍心知肚明,何必多此一問?”

  徐庶淡淡地回了一句。

  馬超呵呵一笑,並不大驚小怪,虛的不談了,那就開門見山。

  “元直,你曾對我說過張遼和嚴顏只有一個月的糧草,即便他已得知我攻陷長安,節衣縮食,那他也不可能支撐長達兩個多月,敢問,閣下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嗎?”

  面對馬超的質問,徐庶一言不發,神色淡然。

  如果沒有長安商賈暗中援手,函谷關和武關的太平軍就算沒餓死,也肯定沒有了戰鬥力。

  事到如今,徐庶也不想跟馬超繼續虛與委蛇下去,算是聽天由命吧。

  見徐庶默然不語,馬超也不動怒,站起身朝外走去。

  與徐庶擦肩而過時,馬超停頓腳步,在徐庶耳邊悠然道:“元直,既然你不說,那我就親自去問一問張遼。”

  徐庶猛然轉身,而馬超已經跨出門外扭身消失在視線中。

  當太平軍在荊州即將踏入猇亭之際,關中再次發生驚變。

  馬超帶甲十萬揮軍東進,兵逼函谷關!

  函谷關是天下至險雄關,但是從東面進攻函谷關,與從西面進攻函谷關的難度,是截然不同的。

  函谷關是關中的東大門,從家裡來的敵人顯然要比從外面來的敵人更加難對付。

  入潼關,經桃花塞,馬超帶著兵馬來到距離函谷關不足百里的新安駐紮下來,這一下,張遼是徹底是夾在了縫隙之中,關西百里是馬超,關東百里則是張頜。

  馬超帶兵十萬,張頜鎮守洛陽同樣擁兵十萬,而夾在中間的張遼,只有七萬兵馬。

  河北鄴城

  曹丕稱帝後,他首選的定都城市其實是洛陽,但因司隸的形勢嚴峻,則退而求其次選擇了鄴城,這下加上曹家出身的譙郡治所城市,洛陽,長安,鄴城,許昌,譙縣,則成了天下齊名的“五都”。

  推行九品中正制後,曹丕成功穩定內部,甚至可以說比曹操統治時還要團結,只不過曹丕短視,只看到了眼前,沒有去深思未來的形勢變化。

  內部算是穩定下來,接下來曹丕便要著眼外部。

  封了孫權為吳王,孫權上表敬謝。

  而同樣封了馬超為關中王,卻沒有得到任何回應。

  馬超反了郭嘉,也不願去抱曹丕的大腿,這個由曹丕封的關中王,馬超一點兒也不稀罕,有沒有王爵,馬超如今都是關中主宰一切的人。

  在崔琰毛玠等人辭官歸田後,曹丕身邊能夠出謀劃策的人還有很多,譬如荀攸,老臣程昱,但這兩人不但年事已高,一個已經五十多,一個則年近七十,加上這二人都是曹操的左膀右臂,算是曹丕的前輩,面對這兩人,就算是坐在皇位上的曹丕,也要恭敬待之,所以曹丕更喜歡年輕一些的司馬懿。

  一直關注荊州戰況的曹丕把司馬懿叫來,直接讓司馬懿過目荊州與關中的情報。

  司馬懿一向給人的感覺是寡言務實,兢兢業業,他先看了荊州郭孫之戰的情報,當即愁眉緊鎖。

  “連營數百里,太平軍必敗無疑!”

  司馬懿脫口而出,毫不猶豫。

  曹丕聽完司馬懿的分析後,反問一句。

  “如若江東大獲全勝,那江東不就直接攻入益州了嗎?”

  這個猜測有道理,因為太平軍此次是傾盡所有兵力討伐江東,一旦戰敗,最慘的下場是全軍覆沒,然後益州空虛,任人宰割。

  司馬懿搖了搖頭,道:“江東得勝之後,斷不會揮軍西進趁機奪取益州。孫權向陛下俯首稱臣是因形勢所迫,而他實則一直提防著陛下呢。”

  曹丕恍然大悟,江東在荊州得勝後,怎麼可能繼續去打益州,長江北面,可還有樊城曹仁和徐晃呢,孫權真去打益州,就不怕曹魏趁機南下嗎?

  “既然如此,那孫權是要守住荊州嘍?”

  曹丕的推斷得到了司馬懿的肯定。

  如此,讓曹丕惋惜不已。

  “天賜良機,千載難逢啊。”

  曹丕唏噓不已,如果孫權敢打進益州,那說不定能一舉顛覆郭嘉的統治,這絕對是曹丕夢寐以求的,當然,最好是孫權打完益州,趁他們還未回過神的時候,曹丕再全面攻占孫權的屬地,就最好不過了。

  畢竟,益州,荊州,揚州,三州的屬地,孫權根本沒有足夠兵力去防守,這和當年的公孫瓚敗亡是一個道理,所以,孫權即便贏了與郭嘉的戰爭,也不會進取益州,固守荊州穩步發展才是可取之道。

  “陛下不必失望,只要孫權得勝,可命曹仁與徐晃趁機攻取上庸與新城,以漢水為界和孫權劃分荊州,這樣我軍既有攻取漢中的戰略要地,也算是坐收漁利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