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吳懿坐下來端起水壺直接大口大口灌下,喘了幾口氣後才沉聲道:“我是孤身回來的,隨行的一萬將士還在江陵。”

  法正聽後跪坐到一旁,靜待下文。

  隨後,吳懿將他在江陵發生的事情滴水不漏的告知法正。

  “我已打算即刻手書一封密信呈報給主公,提醒主公早作應變準備。”

  說完,吳懿瞧見法正若有所思的模樣,連連喚了幾聲之後,法正才回過神來,而後拱手道:“將軍做得對,是應立即上書主公。”

  吳懿見法正同意,當即在主位上提筆手書,法正則走到門邊,望著天邊微微發呆。

  龐士元,夠狠啊。

  法正嘴角露出一絲苦笑,事情演變到眼下這個態勢,如果不是心中有數在先,恐怕也要遍體冰涼心神俱震。

  待吳懿寫好了信後,交給法正過目,法正看過沒有意見,當下吳懿便立即命人星夜兼程送去成都。

  當夜,法正也修書一封派人秘密送給郭嘉。

  自成功收復西北之後,郭嘉治下的科舉選拔制度則變成了三年一次,時間也壓在了開春之前。

  緣由是科舉最初之時大多是益州士族與流亡士族願意向郭嘉低頭的群體來應試,隨著郭嘉勵精圖治二十載,平民百姓越來越多的孩子得到教育後參與到了科舉中來,首先隨著官場穩定,每年甄選的人才越來越少,因此變成了三年一次的科舉,而民以食為天,太多應試的士子都還要兼顧家中耕種,所以要在春天到來之前完成科舉,不能耽誤了家中春耕,若考中了,則另當別論,考不上,那至少不能影響基本生計。

  今年的科舉,有兩個人是特別出類拔萃,因此郭嘉親自接見。

  益州府大堂中,文官們按部就班忙著公務,郭嘉則在偏廳中與兩位科舉奪魁的人談天說地。

  一位是董和,一位是向朗。

  董和祖上是在益州,但他卻是荊州南郡人,諸侯割據天下大亂之時,董和舉家遷回了益州,直到今時才真正步入郭嘉的視線中。

  向朗則是荊襄世族人才中的一員,他與龐統算是同門師兄弟,都在司馬徽坐下聽教,龐統在江陵時,向朗曾登門拜訪,是龐統推薦他來益州參加科舉,也算不負所望脫穎而出。

  二人想不到郭嘉平易近人與他們無所不談,上到安邦治國的策略,下到販夫走卒的生存之道,家國天下面面俱到,二人不知不覺也對郭嘉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歡談不厭,郭嘉忽然對董和說道:“幼宰,我聽聞你家中還有一子名允,為何此次科舉沒見他前來應試?”

  董和算得上是中年人,兒子董允非常年輕,還未行冠禮,聽到郭嘉這麼問,頓時覺得有些兒戲。

  爹和兒子一起考試一起競爭,萬一兒子壓過了老爹,那這父親的臉往哪兒擱?

  不過,董和倒是看出了郭嘉對他的重視,甚至連他那個略有才名的兒子都提了出來,可見郭嘉並不是在說場面話。

  “呵呵,既然主公這麼說了,那三年後,犬子定當前來錦城參加科舉。”

  董和滿面微笑地應承下來,既然郭嘉是一個值得效忠的君主,那讓他兒子也出仕效忠,絕對是光耀門楣的喜事。

  正當郭嘉笑著還想再說什麼時,蕭義走了進來,將一封密信交到了郭嘉手上,而後轉身出去。

  向朗與董和在場,郭嘉也不避忌,打開密信瞧了瞧。

  眉頭輕皺,郭嘉略有些驚訝,當時更多的是疑惑。

  向朗與董和剛剛出仕,具體的官職任命都還沒落實,也不好詢問郭嘉或者為他出謀劃策,二人很本分地眼觀鼻鼻觀心,默不作聲。

  可是郭嘉卻毫不在意地將這封信傳給二人,讓他二人看一遍。

  董和先看完信,面色凝重,不知該說什麼。

  新城太守吳懿上書揭發太平軍大都督甘寧不臣,在江陵私自募兵五萬,其罪已經可以定為謀反!

  向朗看過之後,倒是說了一句:“此為誣陷。”

  郭嘉微微一笑,向朗果然是司馬徽教出來的人才,別的不論,至少一眼看穿了事情要害。

  郭嘉看到這封信後,撇開吳懿的動機,至少裡面的內容絕對不可能是真的。

  吳懿是個將領,行軍打仗有些才能,但心思還是不夠縝密。

  甘寧就算在江陵募兵,怎麼可能能有五萬之眾?

  如果打下荊南幾郡後,倒是能讓他募兵出個五萬的數量,單憑南郡與宜都建平這三郡,充其量也就募兵兩三萬而已。

  可就算是他真募兵五萬,哪裡來錢糧去養呢?

  再退一萬步,募兵這麼大的動靜,會做的密不透風嗎?

  既然如此,吳懿為何不去求證呢?

  郭嘉想不通的事情,便在此處,顯然吳懿是在一個來不及思考的危急情況下發來密信。

  向朗的話只說一句,再往下,他也不敢說下去了。

  既然是吳懿誣陷甘寧,他為什麼這麼做?

  暫時還沒進入郭嘉集團的中樞,向朗能猜到的無非就是軍中的一場博弈。

  也許是吳懿想扳倒甘寧,也許是那些沒有跟著郭嘉入蜀而來被壓在下面的新銳派將領不服氣,想要爭權奪利。

  無論是什麼,向朗都不會多言,參與這種鬥爭的下場,往往就是兩個極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