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兵不厭詐,陰謀詭計用在戰爭上沒有什麼是不可以的。

  張燕卻莫名一嘆,搖頭道“給張白騎留些尊嚴吧。”

  乞降已經是恥辱,如果再死的不明不白,張燕實在下不去手。

  張白騎死路一條,怎麼死,還是交給張白騎自己去選擇。

  烈日當空,張燕再一次將張白騎三族老少帶了出來,押著他們一個挨一個跪在了河邊。

  張燕一現身,一直關注著河對岸動靜的張白騎就出現了城頭。

  “飛燕,主公怎麼說?”

  張白騎見張燕將他家小拖出來,明知不妙,卻還多口一問。

  張燕沒有回答張白騎,沒有絲毫猶豫地揮起屠刀。

  鮮血四濺,驚叫驟起。

  一顆人頭滾落河中。

  張白騎大驚失色,悲痛玉絕地朝張燕吼道“飛燕你怎能下得了手?你忘了嗎?他是六兒,他與你長子前年還結為把兄弟啊飛燕住手啊”

  張燕不為所動,將張白騎全家老少一一斬殺,濺了一身血的張燕站在血泊中抬頭望向漢平縣城頭,張白騎那道搖搖玉墜的臃腫身體映入眼帘。

  “張白騎,出城來戰”

  失魂落魄的張白騎忽然挺直腰板,探身傾出城頭朝張燕吼道“張燕,我要將你碎屍萬段”

  “來呀我就在此,出來決一死戰”

  張燕寸步不退,氣勢高漲,比張白騎的咆哮更加聲響,怒吼之聲仿佛貫入雲霄。

  被張燕如猛虎撲食般居高臨下的氣勢所威懾,倉皇倒退數步,渾身顫抖,提著的佩刀也噹啷掉地,他不敢,不敢出城去戰……

  親人慘死眼前,猶如夢魘摧殘著他的心靈,這一刻,他既想要復仇,又膽怯畏死,簡直求生不能,卻不敢一心求死。

  張白騎消失在城頭,渾身沾滿鮮血的張燕來到河邊,彎下腰舀起河水想要洗乾淨身上的污穢。

  可他雙手剛捧起水,眼角卻瞧見河中飄散開的鮮血,他幡然驚醒,這條河裡面,有著張白騎家人的頭顱……

  鄧芝來到張燕身後,在張燕發愣出神的時候,鄧芝猶豫半晌才開口問道“將軍,張白騎的話是真的嗎?他的兒子與將軍的長子,真的結為了異姓兄弟?”

  望著血色漸濃的河水,張燕面不改色,微不可查地點了點頭。

  他與張白騎在投靠郭嘉之前是沒有任何交集,那時流散各地的黃巾軍各自為戰,既沒有一個能夠出來整合黃巾的領導者,各地將領也沒有同氣連枝結為同盟共同進退的計劃。投靠郭嘉以後,張燕和張白騎的交情,只能用同僚來理解,不存在意氣相投或手足之情,沒有人孤立張白騎,張白騎不光跟張燕有交情,跟許褚典韋等人也有,只是到了張白騎造反那一刻,他們的si情因公事而徹底斷絕。

  “你應該知道我與張白騎都是黃巾出身吧?”

  張燕甩了甩手,站起身,仰望嚴陣以待的漢平縣,眼中閃出幾絲追憶。

  鄧芝年輕,他不到二十歲便被郭嘉破格任命派遣到了張燕的麾下,他擁有著令人期待的未來,可對於過去很多影響著歷史走向的大事,他只通過道聽途說了解,詳細的他根本不知情。

  黃巾起義對他來說很遙遠,在他的眼中映入黃巾賊的時候,張角已經死了,太平道也正踏向滅亡的終點。

  甚至到了今天,天下幾乎沒有幾人知道張燕,張白騎,徐和,司馬俱當年為何要一同投靠自身難保的郭嘉。

  那時的郭嘉沒有兵馬錢糧,還是朝廷欽犯,思維正常的人都不會選擇投靠這樣的一位少年郎。

  恰如當年呂布殺了董卓,如果沒有這個背景,謀士陳宮恐怕不會選擇投靠呂布,今時今日,不了解當時呂布殺董卓是為民除害的大英雄這個事實和時機,也就有不少人難以理解陳宮為何會投靠反覆無常有勇無謀的呂布。

  “當年太平道百萬徒眾跟隨大賢良師高舉義旗,意玉顛覆漢室,開創太平治世,只可惜兵敗洛陽,三十六方渠帥,死死傷傷,或降或逃,流落各地的黃巾餘部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我等夾帶數十萬百姓藏匿山林之中,有田不能耕,因為隨時都要打仗,糧盡食絕,奄奄待斃。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草根樹皮是家常便飯,我到今日還記得那時的滋味,簡直不堪回首。”

  張燕口氣平淡,卻道出一段令人倍感沉重的話。

  現如今,張燕風光八面,衣食無憂又是軍中大將,早已不為衣食住行而憂慮,鄧芝只看到了張燕光鮮的一面,卻不知道曾幾何時,張燕只能算是一群難民頭領罷了,要錢沒錢,要糧缺糧。

  “我後來明白,立足亂世,如果自己沒有安家立業的本事,那就追隨一個明主,能夠為主公效勞,我倍感榮幸,主公說過要讓太平道子民安居樂業,十年不到的時間,主公便實現了當日的諾言,司馬俱死了,徐和死了,張白騎也快死了,黃巾餘部的將領很快就只剩下我一人,如果有人問我主公是不是對黃巾將領有偏見,我一定會讓那人去看一看太平道子民如今的生活,這一切都是主公給的,而司馬俱等人的死,恰好證明了黃巾起義為何會失敗,我把命運交給主公,就不會再做他想,我張燕,一生為臣,便會死心塌地,何況我一匹夫,死又何妨?大賢良師想要讓開創太平盛世,這一天,主公會實現”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