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既然郭嘉堅持,秦宓也就不再勸說,腳步輕輕地離去。

  對於百姓是否會認為郭嘉殘暴不仁,郭嘉心中有過考量。

  無論用什麼手段殺光張白騎三族,從事情本質上,郭嘉是為百姓復仇,尤其是漢平縣被殺的百姓,張白騎造反本就是千夫所指的逆行,在這一點上沒人能給張白騎撐起道德旗幟。

  而且普通人都有先入為主的思維模式,這一點是對郭嘉有利。

  一個人先做好事再做壞事,與先做壞事再做好事是有著很大的印象區別。

  先惡後善,旁人充其量就是用改邪歸正的眼光來看待,而且還要時刻提防,並不放心,害怕此人反覆無常。

  先善後惡,旁人恐怕會多以寬容的眼光來說此人一時失足,應給與改過的機會,在道德輿論上會得到不少的支持。

  當然,從本質上而言,一善一惡,一惡一善,沒有區別,先行善後作惡,仍舊是罪,先作惡後行善,理應善莫大焉。

  可就是先後之別,將善惡的印象或者輕重在人的心裡有了主次之分。

  曹操屠城,也許有枉殺的時候,卻也不是所到之處盡皆屠城,當曹操坐擁半壁江山後,他需要的是民望,需要的是民心,他也善待百姓,體察民間疾苦,可就是很難挽回百姓對他殘虐凶暴的懼怕心理,這就是先入為主,曹操從一開始給人的印象便是揮舞屠刀的暴君,百姓懼怕他,哪怕曹操做一百件對百姓有利的事情,也抵不上他之前屠了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城。

  郭嘉入益州,與百姓秋毫無犯,又輕徭薄賦,對待百姓極盡優厚,在百姓眼中郭嘉是仁君,是明君,這個印象伴隨著益州百姓已有超過五年,現在,郭嘉光明正大手段殘忍地屠殺張白騎三族,百姓得知後,就算不認同郭嘉的做法,也至少不會公然反對斥罵郭嘉殘暴。

  涪陵郡,漢平縣外

  張燕神色複雜地望著囚車中數十人。

  郭嘉要殺人,必須有人揮起屠刀,張燕就是郭嘉的刀。

  鄧芝面帶不忍地望著張燕,問道“將軍難道真要在張白騎面前格殺這些人?”

  大手一揮,張燕止住鄧芝的話頭,沉聲道“張白騎罪該萬死,今天這個下場是他咎由自取,怨不得主公。”

  鄧芝住口不言,斬首示眾自古皆有,可當著張白騎的面在城下一個挨一個把他的家人都砍了,未免也太殘忍了一些。

  押著張白騎三族親人來到河邊,張燕手持長刀,鋒利的刀鋒映照在毒辣的日光下格外耀眼,張燕朗聲朝著河對岸的漢平縣城高聲喊道“張白騎,現身見我”

  郭嘉的命令是當著張白騎的面處決他的家人,就絕不會是讓張燕在營中隨意就地格殺,不是簡單的換個場合,而是要張白騎睜大眼睛看清楚這一切。

  儘管隔著百米有餘,張白騎出現在城頭後第一眼便認出了自己的家人。

  寵愛的妻妾,有孩童有少年的子嗣。

  他們為何會在這裡?

  張白騎面無血色,先讓家人去許昌待在曹操那裡,既是一種對曹操忠心的表現,也是他安置家人的一個選擇,他固守漢平縣,知道自己是九死一生的處境,但唯一欣慰的是家人已經安置妥當,總算沒有斷子絕孫。

  可是現在

  哭天喊地的求饒聲在河對岸傳來,張白騎不禁動容,烈日炎炎,他從心底卻驀然升起一股寒意,流轉百骸,令他如墜冰窖。

  張燕的刀緩緩揚起,張白騎再也無法鎮定,驚慌失措地城頭朝張燕祈求道“飛燕刀下留人聽我一言”

  張燕其實也不想做這儈子手,但這個差事,總歸要有人來做。

  聽見張白騎的喊聲,張燕抬起頭望向城頭,沉聲喝道“有話快說”

  張白騎面露掙扎,冷汗順著臉頰滴落地面,張白騎突然丟下佩刀,朝張燕哀求道“飛燕,我願開城投降請飛燕念在你我共事多年,曾並肩沙場的份上,替我向主公求情,我張白騎罪無可恕,死不足惜,但請主公網開一面,放過我的家人,哪怕給我張家留下一脈香火,我在九泉之下,也會銘記主公的大恩大德。”

  張燕收了刀,望著城頭五大三粗的張白騎淚流滿面的樣子,心情十分複雜,轉身下令將張白騎的家人全部押回營中。

  鄧芝走上來問道“將軍真要為張白騎求情?”

  張燕微微一嘆,道“張白騎今日之過,縱使他有天大功勳也難以相抵,但他既然願舉城投降,我還是去跟主公言明形勢,若主公不肯網開一面,到時再行殺伐也不遲。”

  鄧芝點頭同意,他怕的是張燕此時感情用事去為張白騎求情。

  造反一事,萬死難辭,張燕如果力保張白騎,恐怕會被郭嘉的怒火殃及。

  在漢平縣外發生事情一來一回的空當里,郭嘉在成都著手安排著戲志才去峨眉山養病的事宜。

  這幾日戲志才終於有了食玉,氣色好轉了些,果然是斷了他操勞公務的念頭後,病情也逐漸好轉。

  這一點,郭嘉雖然不是醫生,但也明白日有所思夜有所念,故而茶飯不思的道理。

  他一心都想著公事,但又不能如願,心情糟糕的同時沒有食玉很正常。

  郭嘉暫時罷免了他所有官職,又不允許官員與他接觸,戲志才知道郭嘉做事一向喜歡切中要害,他心知公事無望,也就解開了心結,安心療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