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周瑜凝視著孫策,認真地道:“伯符,你要去說服吳太守為你募兵,而後,你還要返回袁術帳下,讓你父舊部效忠你,有了這兩股力量,你便可以脫離袁術,如今天下各地都有梟雄盤踞,唯獨揚州名為袁術所占,實則無主之地,待你實力足夠時,崛起江東”

  孫策如夢方醒,微弱光線的照射下,周瑜那張俊逸的面孔充滿了對他的信心,孫策深受鼓舞,重重地點了點頭。

  想起一事,周瑜猶豫片刻後又問道:“伯符,有一事,還望坦誠相告,傳聞傳國玉璽在你孫家手中,此事當真?”

  面對周瑜,孫策毫無保留,坦言道:“確實如此,我父在洛陽中得到玉璽後便命人秘密送至家中,由我娘保管。”

  周瑜得到了確切的答案後,思索一陣,說:“伯符,你前期勢弱,不可與袁術反目,但你去而復返投身他帳下,為消除他的顧慮,你可將家人遷往袁術眼下,同時,要走一步險棋,讓袁術得知玉璽在你母親那裡。”

  孫策一驚,忙問道:“如此,袁術必定會索要玉璽,倘若不給,恐有殺身之禍。”

  周瑜大手一揮,堅定道:“不他要,便給他玉璽在你手中有害無益,只憑玉璽想要號令天下如同痴人說夢,袁術狼子野心,得玉璽後會滋生稱帝之心,他若真敢據有玉璽,一來諸侯不容,天子不滿。二來,他若真敢稱王稱帝,便是你與他反目的最好藉口,天下人,不會認為你忘恩背主。”

  孫策想通其中關鍵,深以為然。

  說到底袁術對孫家不薄,如果孫策無緣無故叛離,將遭天下人不齒,不但有損威名,更會阻礙他聚攬豪傑為己所用。

  這個夜晚,孫策有了方向,有了爭霸的路線,有了成霸業的策略。

  天下英雄無數,但真正知道該如何在亂世崛起的,屈指可數。

  第六十五章 驅佛道起

  再一次度過危機的劉表這回是真的坐穩了荊州牧的位置。

  天下諸侯瞧不起郭嘉,會認為劉表擊敗郭嘉不值一提,但劉表一年之內先敗郭嘉後退袁術,威名驟起,再也沒有哪路諸侯敢小覷劉表。

  “主公,糧草乃小利,名望乃大義,顧小利而舍大義,不智之舉啊。郭嘉現在最需要什麼?實際上不是糧草,而是被天下人認可的身份和與諸侯平起平坐的地位,所以他不與袁術同流合污。雖然與周泰立下約定的不是主公,就算背約也是我一人之罪,可天下人不這麼看,郭嘉尤其不會這麼看,袁術雖敗卻伐荊州之心不息,倘若日後袁術重整旗鼓再來攻伐荊州,郭嘉必定不會坐觀上壁,而那時,他攻伐荊州的名義,將會是我今日背約之事,若是主公下定決心不肯贈糧草給郭嘉,那在下懇請辭官歸家,不致日後成為郭嘉興兵來伐的藉口。”

  劉表是左右為難,蒯越堅決地勸他贈送糧草給郭嘉,這件事算是蒯越先斬後奏,可事急從權,那時袁術南下在即,郭嘉在巴東郡大軍佯動,不管郭嘉真實意圖究竟是什麼,荊州都冒不起險,也因此蒯越答應周泰的事情,劉表在第一時間得知後並無異議,可現在擊敗了袁術後,劉表又猶豫起來了。

  在劉表眼中,郭嘉始終是逆賊,二人之間並無和平共處的可能,郭嘉只要實力足夠吞下荊州並且抵擋關東諸侯後,必定會揮師東來,所以,給郭嘉贈送糧草,豈不是資敵養賊?

  蒯越已經把話說得很清楚,荊州三面環敵,不能授人以柄,劉表猶豫很久之後,還是點頭同意了蒯越的意見。

  領命下去準備押送糧草贈給郭嘉,蒯越倒退數步後離去。

  蒯越剛走,伊籍從外走入,給劉表行禮後說道:“主公,琅琊郡諸葛世家的諸葛玄帶著族中老幼舉家而來,看樣子是想在荊州安定下來。”

  劉表喜形於色,聽罷之後就朝外走去,邊走邊道:“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啊。”

  上任荊州牧後,劉表不但迅速掌握了軍事力量,連連拒當來犯外敵,更是恩威並著,招誘有方,萬里肅清,群民悅服。而他開經立學,愛民養士更是得到文人雅士的擁戴,不少流亡北士都願意來荊州避難。

  得到劉表送來的糧草,郭嘉在這一場袁術與劉表的戰事中收穫頗豐,但他並沒有志得意滿,這種小利,還不值得令他沾沾自喜。

  秋收剛過,冬天即將到來時,郭嘉卻在親衛軍的護衛下,向著風景秀麗,秀甲天下的峨眉山而去。

  成親快一年,甄姜終於得償所願,懷上了郭嘉的骨肉,這一次去峨眉山,就是她想要趁著還能走動時去峨眉山中道觀還願祈福。

  峨眉山層巒疊嶂,山勢雄偉,氣象萬千,不愧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原先在峨眉山上有佛教傳教,但郭嘉入主益州後,肅清了佛教門徒,將佛教在益州連根拔起,左慈和于吉便在峨眉山上修建道教宮觀,為他們出工出力的,大多都是以前潁川的鄉親父老自發而來,左慈雖不如郭嘉那般在他們心中有著恩主的形象,可也是一位令他們感恩載德的“老神仙”,于吉一些障眼法術也具有不小的信服力,給他自己增添不少神人色彩。

  宗教信仰是人類不可或缺的精神歸宿,郭嘉深知這一點,他從前是無神論者,現在信了那麼一點點,可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會有人選擇一門宗教作為信仰,宣揚無神論與科學主義是無法阻擋宗教入侵的,堵不如疏,郭嘉既然擋不住宗教的興起,只能引導,與其讓外來的佛教在華夏形成主流,不如扶植土生土長的道教。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