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從地方著眼,益州雖大,卻遠離中原,郭嘉希望科舉制能夠給關東梟雄們一個模範的作用,什麼是於國有利,什麼是於國有害,郭嘉相信,真正的雄主,會看清楚的。

  而再將目光放遠的話,郭嘉可以大言不慚地說:誰能夠令天下重歸一統,不重要,重要的是,五胡亂華還會不會出現!

  歷史上曹劉孫魏蜀吳到最後,卻都歸於司馬晉,可那時中國還有多少人口?八百萬都不到啊!而在幾十年前的東漢,卻有五千萬餘!

  八百萬的華夏子民,能夠養多少軍隊?九品中正制下的官吏選拔制度又能讓國家有多麼強大呢?門閥強盛各為其主,八王之亂內耗嚴重,五胡亂華讓華夏民族都有覆亡之危。

  想要避免五胡亂華,不是苛求胡夷發發善心,而是自身強大,在封建王朝中,首要便是統治階級內部的強盛。

  若是君主以及手下文武都向外敵奴顏屈膝,那整個民族還能指望誰來帶領他們走上強盛?

  先廢舉孝廉,推出科舉制,郭嘉之後還要興建學堂,再現百家爭鳴,天下想要讀書的孩子都可以讀書,他不屑愚民政策,統治階級的確喜得樂見百姓愚昧逆來順受,可郭嘉不認同,這就和後世閉關鎖國是一個道理,穩住一時的統治,卻遺禍千秋萬代!推動民族的進步才是一個華夏子民應有的覺悟。

  波瀾壯闊的三國時代,郭嘉能夠穿越到此,建一時之功,不如留萬世之名!

  倘若真能成就千古帝業,郭嘉也不在乎子子孫孫能不能守住家業,當他兩眼一閉壽終正寢時,身後洪水滔天都已不重要了,一個後世人,若是還如始皇嬴政那般做著千代萬代帝王美夢的話,那就真是瘋子白痴了。

  華服錦袍的郭嘉站在議事堂外的階梯上,看著下面的少年郎認真作答,心中充滿了喜悅。

  今日來應試的士子有八百餘,其中近兩百是郭嘉在潁川數年教導的鄉親子弟,又有三百餘是甄家數年來在冀州請先生教導的貧寒子弟,益州本土前來應試的人只有三百餘,而其中又有多少是渾水摸魚的,難以細說。

  這裡面,秦宓邀請好友彭羕一同來應試,面對考題揮灑自如,絲毫沒有半點兒為難之色,定是文如泉涌,胸有成竹。

  返回議事堂中,郭嘉自斟自飲,捧著茶杯,臉上浮現淡淡笑意。

  戲志才跨入堂中,來到郭嘉面前,說:“主公,這科舉制日後每年都舉行嗎?”

  聞言放下茶杯,郭嘉理所當然地說道:“自然如此,不可半途而廢,取士之途,應是學而優則仕,任人唯親乃取亂之道。”

  戲志才臉色激動,他年少時懷才不遇,滿腹才華卻無機會一展所學,如今郭嘉推出的這個科舉制,是給天下寒門子弟一個出人頭地的機會,與豪門權貴子弟在才學上一較高下。

  可是,戲志才卻又沉思半晌,忽而問道:“主公,那這考題,出自何處?”

  郭嘉聳肩隨意道:“聖賢經傳,諸子百家,無所不考。”

  科舉制也有弊端,最大弊端就是甄選出來的人才只會考試,不會做實事,郭嘉解決不了這個問題,一千多年後這個弊端都還存著呢。

  但是他可以避免士子們為了應試而讀死書,如果說只考儒家典籍,恐怕沒人會再去研讀其他學派的知識,所以,考題範圍要大,沒有固定出處,換言之,綜合型人才至少要比只能吟風弄月的人更有實幹能力。

  聽到郭嘉這麼說,戲志才也沒意見,科舉制只不過剛剛推出,他們屬於拓荒者,也許完善和改進,只能交給後人了。

  想起一事,戲志才忽然沉聲道:“主公,今日來應試的人里,除了你特意請來的廣漢秦宓,還有一位身份特殊,他叫張松,他的兄長張肅,是蜀郡豪族代表,上月末,剛剛被斬。”

  張松?

  郭嘉想了想,對這個人沒多大印象,頂多就是他去見過曹操,曹操輕慢了他,然後又見了劉備,被劉備感動,迎劉備入蜀,後來謀事不密,哥哥張肅出賣了他,死在了劉璋刀下。

  算個謀士吧,而且好像還有過目不忘的本事,氣的曹操燒了孟德新書……

  “派人暗中去探探張松家裡是什麼情況,按道理來說我斬了他兄長,他不恨我已經出乎意料,卻來應試,非我小人之心,而是不得不防。”

  郭嘉一說完,戲志才就撫須笑道:“我已派人去了。”

  指著戲志才搖頭輕笑起來,郭嘉算算時間,問:“時間快到了吧。”

  戲志才跑出去看看天色,黃昏日落,回到堂內對郭嘉說道:“嗯,酉時將至。”

  “那就收卷吧,把秦宓的答卷給我拿上來,其他人的糊上名字,對了,明日閱卷之時,你去請蔡公來,他是一代大儒,必定不會推辭,也讓他看看益州士子們的才學如何。”

  郭嘉下令之後,戲志才跑出去通知士子們停筆,待一切收拾完畢後,士子們有喜有憂地相繼離去,路上都在討論考題內容。

  戲志才,徐庶,甄儼,甄堯,修齊治平四人也都相繼來到議事堂中。

  手中捧著秦宓的答卷頻頻點頭,戲志才看完之後交給了徐庶,朝郭嘉說道:“主公,秦宓之才,令在下自愧不如啊。”

  郭嘉呵呵一笑,也不說什麼,才智分很多種,兵法,民政,權謀,政治,行商,做工,天文,地理等等,看待人才,不能在某一點上一較長短。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