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正是這個原因,郭嘉雖與荀家俊傑私交頗深,卻也時刻保持著距離。

  而豪門大戶甄家的賞識也讓郭嘉感動,但僅僅是感動,論其本質,郭嘉深刻明白,甄家也是想招攬他,為甄家所用,否則甄逸豈會將女兒指婚給他?豪門婚嫁皆利益驅使,成人之美只是天真的妄想罷了。

  唯有張角愛惜郭嘉之才,甚至想要將畢生基業傳給郭嘉,這讓郭嘉除了感動之外,更有難以訴說的激動。

  寒門子弟懷才不遇者車載斗量,而太平道基業大的難以想像,張角竟肯託付重任給郭嘉,足見其誠,也恰好說明張角知道郭嘉的才華有多麼高,這一點,郭嘉與張角心照不宣,卻都心意相通。

  只可惜時運不濟,郭嘉命中注定的伯樂不是張角,但是這份情義足以讓郭嘉銘記一生。

  拭去眼角淚珠,郭嘉仰起頭看向左慈,戲志才,徐庶,輕聲道:“嘉叫各位見笑了。”

  三人各自搖了搖頭,看到郭嘉振作起來,心中懸著的一塊大石終於落下,左慈轉身離去,戲志才和徐庶在郭嘉面前坐下。

  “如今帝都之圍已解,太平道造反也大勢已去,此次不遠千里趕去帝都解圍的人馬,看來會得到天子重用。”徐庶感慨不已,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四方英雄雲集,那副場景,何等壯觀。

  喝了口酒,郭嘉卻抹嘴冷笑道:“哼,狼子野心之輩。太平道造反,天下焉有安樂之土?自家一畝三分地況且不太平,卻奔赴洛陽解帝都之難?還不是妄圖藉機豎立名望,掌權上位。”

  戲志才與徐庶相視一愣,而後露出釋然之色,徐庶嘆服道:“奉孝一言驚醒夢中人,以奉孝所見,這些人能得逞嗎?”

  郭嘉微微一嘆,說:“此一戰必傳誦天下,而此戰脫穎而出的英雄人物也將名揚四海,這天下皆知的英雄之名,這些人自然收入囊中,誰也取不走,不過,他們若是想入朝掌權,那是痴心妄想。要不了多久,這些人從哪兒來,還得回哪兒去。”

  戲志才卻不同意郭嘉的說法,反駁道:“奉孝此言差矣,若天子不重用這些趕來救駕的忠臣,試問若是日後舊事重演,誰又會來替天子解難排憂呢?”

  郭嘉輕笑聳肩,不置可否地撇撇嘴,隨即問道:“那我問你,朝中權力落在何人之手?”

  戲志才思量片刻後說道:“如今朝中大權盡落宦官與外戚之手。”

  郭嘉繼而說道:“桓帝時,第一次黨錮之禍便奪了朝臣大權,靈帝登基時,第二次黨錮之禍更令朝中士族雪上加霜,而如今,宦官與外戚專權,士族會甘心嗎?張角起兵冀州時,靈帝便下令解禁黨錮,如今士族眼看有了興復的苗頭,他們會把機會送給董卓,公孫瓚,劉焉等人?宦官也深知一旦他們失去權力將是什麼下場,宦官會給他人機會嗎?再說外戚,大將軍此戰守洛陽不失,威望如日中天,靈帝將帝都安危交託給大將軍,而大將軍也不負天子所託,你們說,天子會削大將軍的權嗎?如果不會,那麼外人又怎有空隙入朝掌權?”

  聽完郭嘉的分析,戲志才啞口無言,而徐庶則憂慮地說道:“這些率軍千里趕赴洛陽的有功之臣若是遭到冷落,必心生不滿,若回了各自屬地,恐生不臣之心。”

  郭嘉不以為然地說道:“這些都是天生的野心家,恰逢亂世,順勢而起。”

  第二十三章 各懷鬼胎

  帝都大難化解之後,士民歡聲震天,漢靈帝更是在長樂宮大擺酒宴,與百官同慶。

  酒宴深夜結束,百官群臣相繼回府,而劉焉這個從外地而來的大功臣只能回到臨時住所。

  一回到房中,劉焉就氣急敗壞地摔砸屋中擺設,甚至拔劍刺入牆壁之內。

  “誰?”

  正怒火中燒的劉焉察覺門外有人,冷靜下來,沉聲喝道。

  “小侄劉備拜見叔父。”門外傳來劉備沉穩的聲音。

  劉焉壓下心中怒意,將劉備請了進屋。

  一屋狼藉,劉備視而不見,逕自跪坐在了劉焉的面前,垂首淡淡道:“叔父可有煩心事?”

  劉焉此刻表情平靜,聞言回道:“陛下重賞於我,我又怎會有煩心事?”

  這就是典型的口不對心了,但是劉焉說的反話卻點出了要害所在。

  劉備是聰明人,也猜到了劉焉是因得不到天子的重用而發怒,儘管賞賜不少,加官晉爵,可錢財身外物,官爵也是閒散虛職,自然心中不甘了。

  “叔父不日將返回幽州,可黃巾作亂,幽州各郡縣官吏望風而逃者不在少數,叔父何不稟明陛下如今形勢,刺史權輕,欲平亂賊,可令刺史總領一州軍政之權,如此,一州之地,統軍平亂事半功倍,清選賢才,以居其任。只需短時,天下即可恢復太平。”

  聽完劉備的建議,劉焉驀然睜大雙眼,神色鄭重,心中思慮萬千:若我總領一州軍政大權,既可養兵自重,不懼內亂外患,又可籠絡士族出任郡縣官吏為我所用,進退有據,堪比裂土稱王。

  但是如此一來,倘若各州不聽朝廷調遣,大漢江山便萬劫不復!

  劉焉心思百轉,權衡利弊,最終冒出一個念頭:我劉焉乃漢室宗親,倘若他日有不臣之人割據稱王,我劉焉自然高舉漢室大旗興兵討伐,那時,既可擴張屬地,若是天子勢孤,這萬里江山,我劉焉豈不是能夠……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