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沈鴻英點頭道:“說的也是。等拿下,我把它交給黃干雙??你也留下。待籌集了糧草、槍彈,本司令下一步便要取邵陽、長沙。”

  “沈司令高見,張某多嘴了。”

  快要進入守城衛兵視界時,走在前的沈鴻英回頭望著張雲卿:“弟兄們怎麼辦?”

  張雲卿轉對隨後的衛兵說:“弟兄們過不了關卡,沿這條路一直向東,東門外有一家迎春客棧,我和司令辦完事就來會你們。”說著,指了指城牆腳下東邊的一條石板路。

  衛兵們挑著擔子走後,沈鴻英在張雲卿肩上拍了一掌:“有種,我還以為你不敢進城呢。走!”

  兩個守城衛兵搜完身,隨著一群農民進了城內。城內多是瓦木結構的民房,也有磚石結構的宮殿、公館、寺廟、祠觀、書院、樓台、亭閣、牌坊。沿街商店、當鋪鱗次櫛比,大街行人熙來攘往,一派繁華景象。

  沈鴻英走了一段路,每到一處,望見錢莊、當鋪、米店,雙眼發直,情不自禁地讚嘆道:“好一座富裕城市!”

  “那當然。”張雲卿附和說,“這座城市有兩千年的歷史,自然聚積了大批財富。尤其是歷經戰亂,憑著堅固的城牆屏障,均安然無恙。很小的時候,就聽大人說,‘武岡縣的銀子比腰還深。’從那時開始,對這裡我就十分神往。”

  沈鴻英一聽更為高興,又在他的肩胛上拍了一下:“說得好!如果真像你說的,這裡的銀子比腰深,攻下來,本司令任你為武岡縣縣長。”

  “謝謝司令栽培。”張雲卿說。

  沈鴻英舉目看了看前面沒有盡頭的各式店鋪,收回眼認真說道:“不過,凡沒有遭過戰亂的城市積蓄豐厚倒是事實,只是不知此地的民情如何。”

  “都是一班刁民。”張雲卿說,“武岡百姓不怕死是出了名的。有史以來,因不滿官府徵稅,造反的次數有好幾百起。最厲害的也有七十餘起??這七十次死亡人數均在萬人以上。其中崇禎八年,因朱王強征民工修築城牆,黃橋鋪農民袁有志發動五萬農民造反,當時真是血流成河,城外屍體堆積如山,無人收屍!”

  沈鴻英若有所思地嘆道:“本司令歷經戰事數百起,深有體會,任何強兵勁旅都不足懼,怕的是刁民。此城中有百姓多少?”

  “大概六萬人左右??當然,這數目要把婦幼都加在內。”

  “正規軍隊呢?”

  “有湘軍第十七團一個團,團長張湘砥,另有一個義勇總隊,約五百人。”

  “這點點兵力頂不住我一個警衛團。”沈鴻英說,“那六萬人才是我們真正的敵人。你是本地人,對各處情況熟悉,今天我們不可能跑遍,選擇一些軍事重點看看就行了。如果有時間,我還想測試測試此處民風。”

  “照司令這般說,那就不需花太久的時間察看。這裡的情形是:三道城牆均以小王城為中心??但正北面只有一道外城牆,因為那裡正是小王城所在地。”

  “那樣好啊,我們就從北門攻!”

  “不行不行!”張雲卿說,“正北面雖是全城心臟,但防守甚嚴,特別是那年石達開攻城離去後,知州立馬在那裡築大炮台兩座、小炮台五十二座,任何人也無法攻入。”

  沈鴻英道:“走,我們就去看看大炮台、小炮台。”

  大炮台、小炮台位於城北,地勢最高,萬曆年間武岡漲大水,全城淹沒,當時的朱王遂將王宮遷至最高處。三丈余高的城垣,聳立在十數丈高的山上,那險要自不需說,沈鴻英抬頭望了一眼,暈了好一陣。連連搖頭說:“此處不宜攻城,還是城南比較薄弱。口有點渴了,進去找家茶館坐坐。”

  “這裡沒有茶館。”張雲卿說。

  “沒有茶館客人渴了怎麼辦?”沈鴻英感到不可思議。

  “武岡風俗不同,飲茶不用錢,每家飯館、店鋪都有。口渴了,問也可,不問也行,隨處都可飲。”張雲卿解釋道。

  兩人於是從北門入城,在一家臨街的雜貨鋪飲了茶。離開沒多久,沈鴻英想起什麼來,折回來又在原雜貨鋪飲茶。

  這是武岡土茶,茶葉系長在懸崖上的一種帶刺的多年生植物,俗名“救兵糧”。相傳當年石達開攻武岡城,未破,入雪峰山士兵饑饉,時值初冬,雪峰山上萬木凋零,無以為食,加之水土不服,病者甚眾。石達開無以為計,忽見懸崖上的植物結滿一大串一大串的小野果。摘下嘗之,甘甜中略帶澀味。吃下很久不見有中毒症狀,遂令將士大食特食。說來也怪,食後不僅飽肚,而且連所有的不適病症也沒有了,身體強壯後,即轉戰廣西去了。從那以後,武岡人就把這種帶刺植物起名“救兵糧”。原來,這種植物系中藥,有清熱、解毒、消滯、益胃、健脾、生津之功效。當地人用來煮茶,既廉價,又實用。城裡各店家每天都燒好一大缸,放置櫃檯一旁,方便顧客。

  且說沈鴻英返回後又勺了一大碗茶,只喝了一口,便潑向地上。

  店掌柜見狀,走過來問道:“先生,你早晨洗過臉麼?”

  沈鴻英不知何意,答道:“當然洗了臉,不洗臉誰敢出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