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司令英明。”張雲卿道。

  “不英明能闖江湖?”沈鴻英得意道,“武岡這座小城,要攻下他指日可待。為慎重起見,由你們做內應,效果更好,是不是呀?”

  張雲卿不語。

  “你不相信本司令的威風麼?”

  “張某不是不信,不過??”

  “不過什麼?有話直說,有屁就放!”

  “不過,武岡城牆堅固,自崇禎七年重修之後,就有位半仙下過斷言……”

  “什麼斷言?”沈鴻英鼓起雙眼。

  張雲卿大著膽子說:“半仙說,城牆復修動工之日,乃是三百年難遇的黃道吉日。因此,這三百年間,無論什麼鐵軍勁旅,都無法攻入城,最多只能圍攻七日。”

  “那個半仙放屁!”

  “是的,張某也認為半仙放屁,可後來的事實卻恰恰應驗了??”張雲卿停住,偷看了沈鴻英表情,沈鴻英望著他,像是對此事發生了興趣。於是接著說,“自崇禎七年以後,戰事不斷,一般情況,誰人也攻不破縣城,到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三桂率五萬大軍圍攻武岡城,圍七晝夜,援兵趕至,無功而退,被追至雪峰山楓木嶺,聞知楓木嶺土匪兇悍,吃人肉、抽人筋,遂改道登山,過一險隘時用刀砍出七個石階,留下了‘七步石’這一古蹟;咸豐九年春,太平軍在南鄉大敗楚軍劉長佑後,逼近武岡。武岡知州驚恐萬狀,求援於江忠源,江率三營協防。四月十三日,石達開率部趁夜架雲梯攻城。城內守軍憑藉堅固的城牆,用火炮轟走太平軍。相持七日,難以攻下,便主動撤圍,轉攻邵陽,九十餘天后,轉戰廣西。其時,石部將朱衣點不信邪,離開石部,自廣西入湖南,於咸豐十年九月攻陷綏寧、城步。十月七日圍攻武岡。此時,城牆上已增修大小炮台五十四座。朱衣點率軍大戰清軍於城北,圍城七晝夜未果,於十三日自撤。”

  沈鴻英聽罷,不以為然道:“那時候都是大刀長矛,攻城自然難度大,本司令有的是快槍、機槍,哪怕是鐵壁銅牆也要拿下!我半生戎馬,攻城數以百計,連廣州那樣的大城市都拿下來了。如果此次敗在此地,我發誓不再行走江湖!”言畢,脫下一雙皮靴,抽出腰間軍刀,一刀割為兩截。

  “這……”張雲卿喃喃道,“只怨張某多嘴,司令又何苦如此呢?”

  沈鴻英令警衛拿來新鞋,擺手道:“你不必多說,我自有道理。我既不是吳三桂,也不是石達開,我是沈鴻英!如果沈鴻英連小小的武岡城都拿不下來,我還有何面目混跡軍界?今日不早了,明天一早起來,你陪我去城裡走走,看看那裡到底是怎樣的鐵壁銅牆!”

  次日,沈鴻英、張雲卿經過一番喬裝,扮成商客,數十名警衛則扮成挑夫,把槍藏在籮筐里,跟在後面保護沈鴻英。

  龍溪至縣城約十餘里,上午時分,張雲卿陪沈鴻英來到城南,遠遠望去,一座古城映入眼帘。

  沈鴻英曾數次路過武岡,但沒有進城,因來去匆匆,甚至連仔細看一眼都沒有。這次遭白崇禧追擊,急於尋找一個藏身之所,才開始對這座古城發生興趣,知道武岡始建於漢武帝元朔五年,當時稱“都梁侯國”,武帝元鼎六年設都梁縣,三國吳寶鼎元年改為武岡縣,明清兩代為府、州,民國二年廢州改為武岡縣。該地從宋代起,“築城以護儲君,造廓以守民”,後經不斷改造、擴建,已初具規模。崇禎七年,朱王動用數萬民工,耗時兩載,形成由內外城牆劃分王城、內城、外城三個層次的奇特格局。特別是外牆,高十米,厚四米,全長十華里,均由數百斤以上的青石壘砌,城牆上每隔五十米設一小炮樓,每隔五百米置一大炮樓,四道城門一關,整個城市固若金湯,滴水不漏,任千軍萬馬,亦難攻入。

  卻說沈鴻英由張雲卿陪同,來到城外,見了如此堅固、高險的城牆,不覺暗暗稱奇。因聽說外城牆之內仍有二內牆,想入城看看,卻見南門口槍兵如林,守衛甚嚴,凡入城者,均要搜身。沈鴻英皺皺眉頭,問道:“張先生,此地平常也是如此麼?”

  張雲卿說:“平常入城者要搜身,這是數百年來形成的慣例,不過,今日有如此多槍兵守衛,卻是很少見的。”

  “莫非他們已知道本司令欲取城池?”

  “這個不敢肯定。不過司令以前也常路過,他們可能不會懷疑。”

  沈鴻英點點頭:“是的,如此小地方,若不是與吳帥有約,本司令連左眼都不會瞧一下。”嘴上這般說,內心卻在暗忖:好一座金城湯池,如此險要,若能取下作為基地,可進可退何愁不能東山再起!

  張雲卿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說道:“沈司令,張某倒是有一個念頭。”

  “哦,什麼念頭?”

  “此城城牆堅固,易守難攻,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加之土地富饒,糧草豐厚,人口眾多,司令攻下後,若以此作為基地,秣馬厲兵,一旦拉出去,必是一支令天下皆驚的雄兵。”

  “胡說!”沈鴻英叱道,“本司令在廣西有的是大城,還在乎這區區小城!”

  “司令誤會了。我並不是說你在乎這,我的意思是凡大略雄才者,城市和雄兵,多多益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