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劉異見了張雲卿,驚問道:“你又來幹啥?難道忘了我上次跟你說的話?”

  “沒有忘。近日風聲很緊,聽人說有人向省府呈送萬民血書,要求發兵打我。反正自從走上這條路,生死早置之度外。惟一遺憾的是,令愛婚期在即,這個禮數不能少,因不敢在那天出現,以免總隊長受到牽連,故提早過來,送份薄禮,聊表心意而已。”說完,從包里取出大洋八百八十八元,翡翠玉手鐲一對,金戒指兩枚,金釵金簪各一對,金耳環一對,杭州上等紡綢一匹。

  劉異見了,立即將他拉入臥室,屏退小妾,問道:“關於萬民血書之事你是聽誰說的?”

  張雲卿道:“真人面前不言假,實不相瞞,武岡四處我都派有耳目,是他們打探來的。”

  “你還打探到什麼?”

  張雲卿反問:“那份萬民血書在哪裡?”

  劉異道:“在趙融手裡。這東西對你很不利,一旦呈送到省府,經《大公報》發表,定會要激起公憤,到那時,哪怕你有一萬條命,也休想保住!”

  張雲卿感到眼前一黑,撲通一聲跪了下去:“劉總,你一定要救我!”

  話分兩頭。卻說易豪擊退張雲卿第一個回合的進攻後,知道他遲早會回來,故立即採取防範措施。他也估計到張雲卿會用火攻,更怕對方用煤油燒寨。他派出不少寨民每天在驛道上扮做過客,偵查是否有煤油進來。結果,只發現有販酒的增多。誰想正是這些所謂的“酒”,給陳家寨帶來滅頂之災。

  幸好易豪事先做了另一步防範計劃,他備了幾十條棉被,用來裹身高空跳潭。二十多桿槍則用竹筒綁好先扔下崖底深潭。如此,既救了本部五十餘人的性命,槍械也沒有損失。

  下一步是何處安身的問題。易豪估計,張、朱、張三股勢力必將窮追猛打,惟一的辦法是投靠另一股勢力。

  當時,湘西境內土匪雖不下數百股,但五六十人以上的不足十股,其中朱雲漢、張順彩、張雲卿乃是最大的三股。再往下排,便是經常盤踞西北鄉黃茅楓木嶺一帶的易順滿。

  有史以來,武岡匪患最出名的是楓木嶺。這裡是武岡通往綏寧的交通要道,山高林密,山洞多,便於躲藏。

  楓木嶺的土匪以兇殘出名。他們搶劫的方式是不問青紅皂白,把先抓到的幾個人殺了,剖開腹部讓腸子拖在地上,再把手、腳、頭砍下,掛在路旁的樹上……後邊路過的人見了這陣勢,沒有不膽寒的,也就老老實實交出所有財物了。如查出敢於藏匿不交者,就把一株有彈性的小樹彎下來,再割開該人的直腸,用鐵鉤鉤上系在樹尖上,利用彈力把腸子全部拉出來,讓受害人在痛苦不堪中慢慢死去……據說,楓木嶺上的土匪有吃人心、剝人皮的習慣。“楓木嶺”這三個字在湘西南一帶是令人寒慄的咒語,凡小孩不聽話,只要說一句“楓木嶺上的來了”,小孩就不敢啼哭。

  有史以來,楓木嶺也常有火併事件發生。為了爭奪地盤,土匪對土匪的殘害比對過路人更甚。目下盤踞楓木嶺的匪首易順滿在擊敗並俘獲他的最後一個勁敵時,把他綁在楓木樹上,用利刀剖腹取出心臟,當眾生吃。此舉震撼了他的每一個手下,亦令湘西綠林對他刮目相看。

  從前,武岡至綏寧必經楓木嶺,故此地土匪十分猖撅,人數也多。到明末清初,吳三桂與清兵在武岡城開戰敗北,被清兵追至雪峰山,吳三桂不敢從楓木嶺通過,另在離此路十餘里的山口橋進山開了一條路,爬至半山,上面被一尊巨石擋住,後面追兵將至。情急中,吳三桂手揮大刀,在巨石上砍了七個階梯,讓士兵過去。當時,兩軍交戰死傷若萬。清兵入城後血洗三天,無辜百姓死者不計其數,人血染紅了資江。為記住這段慘痛歷史,當地百姓把吳三桂砍過的巨石取名“七步石”,並在巨石下建一座廟取名“半山廟”。這兩個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自從“七步石”通路之後,不少懼怕楓木嶺土匪的商客都繞道,致使楓木嶺的過路客大大減少,從而也影響了土匪的發展空間,故易順滿經常只有四五十名手下。

  閒話少說,易豪走投無路,決定投靠易順滿,一來一筆難寫兩個“易”字,二來易順滿以歹毒聞名綠林,朱雲漢、張順彩對他有幾分懼怕。他率二十多條槍、五十多人來到楓木嶺,向易順滿說明處境。易順滿果然爽快,一口應承,只是不無擔心地說:“楓木嶺廟小粥稀,恐怕難以養活百口之眾。如下山劫舍,又恐衝撞了官府,到時派兵進剿,恐怕連這地盤也守不住。”

  易豪理清了輩分,易順滿比他大兩輩,於是說道:“滿爺爺所說的確是事實。不過孫兒此來並非要跟爺爺爭食。來之前孫兒有了一個方案,我們加起來有一百多弟兄、七八十條槍,倒不如離此窮鄉僻壤,去更遠的地方撈世界。”

  易順滿是個有勇無謀的綠林莽漢,聽易豪如此說豁然開朗,他一拍大腿說:“對,我們早該如此。不知到哪裡去為好?”

  易豪說:“東鄉、南鄉、西鄉的一部分都是平地,無躲藏之處,惟有北面雪峰山可作屏障。但是,東北有張順彩、正北有張雲卿、西北有朱雲漢,爺爺你這西面的地盤是最貧瘠的,按理應該去奪他們的地盤。但是,如今他們三家聯絡,我們不是對手,可暫時放棄,向雪峰山腹地擴展。比如會同、黔陽、通道、吉首、鳳凰諸縣都是官府鞭長莫及的地方。我們何不趁機發一筆大財?”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