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頁
因為楊朱的思想,根本不是「自私自利」的思想,而是「不利天下、不取天下」,即主張在不侵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使天下變得更好,反過來說,倘若使天下變得更好的前提居然是需要一個人損失利益,這樣的世俗又怎麼能稱作「好」呢?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個人都要愛惜,保持自我的本性,不要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侵害他人的利益,但也不必為了「使天下變得更好」而犧牲自己的利益,這才是楊朱「貴我」思想真正想要表達的:如果人人都不拔一毛而利天下,也不貪天下大利而拔自己一毛;人人都各自為自己,而不侵犯別人,這樣天下也就太平無事了。
而如今,楊朱的思想卻被歪曲成「一毛不拔」的吝嗇、自私自利,而且還是被孟子這位儒家的掌握門歪曲成這樣,說實話,這讓蒙仲對儒家、對孟子的印象一下子就跌落了。
不過,蒙仲並沒有出面揭穿的意思,原因很簡單,一來這是各家學術之間的攻殲,他的老師莊子也曾誇大儒家的害處,各學派間的相互攻擊,這在當代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二來嘛,莊子不喜歡楊朱。
是的,同樣是道家思想的繼承者,莊子非常不喜歡楊朱的思想。
莊子覺得,如果人人都將「貴己」作為準則,去做那些「不損害自己利益而使天下獲利」的事,就會助長人的「區別心」,而區別心正是人損人利己的前提,這談何「不取天下」?
因此楊朱思想不過是虛偽的歪門邪說、旁門左道。
『……還是當做沒聽到吧。』
聽著諸儒家弟子批判楊朱思想,蒙仲暗暗想道。
沒有理由為了維護楊朱思想,讓自己的老師莊子因此發怒對不對?
想到這裡,蒙仲就索性裝作沒聽到,繼續聽著孟子講述經義,或者批判楊朱思想。
或許有人會覺得,孟子用墨家思想去攻擊楊朱思想,難道是覺得墨家思想更好麼?
怎麼可能!
僅片刻工夫後,孟子就開始攻擊墨家思想了,比如墨家的「兼愛」主張。
據孟子所言,楊朱思想主張人人為己、這是不要君主的言論,而墨家的「兼愛」思想呢,則是不要父母。
儒家與墨家都提倡「愛」,其中儒家主張「愛有等差」,比如對君主的愛,對父母的愛,對聖賢的愛,對普通人的愛,這都是存在區別的,也理應當存在區別。
而墨家的「兼愛」思想,則提倡不分等級、不分厚薄親疏,對待親人與對待外人應當一樣,對待君子與對待普通人也應該一樣,因此孟子攻擊墨家思想是「不要父母」的邪說——你像對待父母那樣對待外人,你將父母擺在什麼位置呢?
是故,孟子狠狠地批判了墨家的兼愛思想,指責「兼愛」是一種不要父母、不要君主的邪說,而不要父母、不要君主的人,就是禽獸——可以說,批判地非常狠。
隨後孟子又說,當今世上,充斥著楊朱與墨翟的思想,人們要麼倒向楊朱的思想,要麼倒向墨翟的思想,但這兩者都是不可取的,唯一可取的,便是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學說不發揚,就是用邪說欺騙百姓、阻止仁義的施行。
而仁義被阻止,就是放任野獸去吃人,人們也將互相殘食。
似這種一家之言,蒙仲姑且也就聽聽,並且他還聽得挺歡樂的,反正儒家批判的楊朱思想與墨家思想,跟他又沒有什麼關係。
待孟子「噴」完楊朱思想與墨家思想後,他便開始講述他的「王道」、「仁政」思想。
孟子所提倡的王道,即以仁治國,仁即仁政,即希望君主寬厚仁慈地對待治下的子民,首先要使「民有恆產」,即子民擁有屬於自己的財富,且君主要保護子民的財富不容許遭到侵害。
在「民有恆產」的基礎上,孟子又主張輕徭薄賦,減少人民的負擔,總結下來,即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
說實話,對於這些觀點,蒙仲還是非常認可的。【PS:此時的儒家,還不是統治階級的工具。】
待隨後諸弟子提問時,有孟子的普通弟子提到了滕國,他詢問孟子道:「夫子,我聽說滕國是以仁政治國的國家,為何會淪落被宋國攻伐的下場?這是滕國的失德,還是宋國的失德?且齊國作為強國並未派人調和兩國的陣仗,這是否也是失德的體現呢?」
聽到這話,蒙仲低聲對惠盎道:「這個人如果是孟子的弟子,恐怕要被除名了。」
惠盎苦笑一聲。
但事實上,孟子並沒有生氣,他只是誠實地說道:「滕國被宋國進攻,只是因為滕國國小而已。以大吞小,以強凌弱,這是禮樂崩壞造成的結果。」
隨後,孟子再次重申了「效法先王」、「施行仁政」的必要。
而在這基礎上,天下各個學說都成為了被孟子那些弟子指責、攻擊的對象,唯獨沒有莊子的思想。
說起此事,蒙仲亦稍稍感覺有點尷尬,因為他的老師莊子雖然是當代的道家聖賢,但他的思想卻並未被廣泛傳播,在當代根本談不上什麼顯學,理所當然,自然也不會被儒家所攻擊——因為沒有必要。
然而就在蒙仲這樣認為的時候,卻又聽孟子有弟子問道:「宋國攻伐滕國,我儒家前往勸說宋王,但宋國的道家大賢莊周卻無動於衷,坐視宋軍進攻滕國,夫子您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個人都要愛惜,保持自我的本性,不要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侵害他人的利益,但也不必為了「使天下變得更好」而犧牲自己的利益,這才是楊朱「貴我」思想真正想要表達的:如果人人都不拔一毛而利天下,也不貪天下大利而拔自己一毛;人人都各自為自己,而不侵犯別人,這樣天下也就太平無事了。
而如今,楊朱的思想卻被歪曲成「一毛不拔」的吝嗇、自私自利,而且還是被孟子這位儒家的掌握門歪曲成這樣,說實話,這讓蒙仲對儒家、對孟子的印象一下子就跌落了。
不過,蒙仲並沒有出面揭穿的意思,原因很簡單,一來這是各家學術之間的攻殲,他的老師莊子也曾誇大儒家的害處,各學派間的相互攻擊,這在當代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二來嘛,莊子不喜歡楊朱。
是的,同樣是道家思想的繼承者,莊子非常不喜歡楊朱的思想。
莊子覺得,如果人人都將「貴己」作為準則,去做那些「不損害自己利益而使天下獲利」的事,就會助長人的「區別心」,而區別心正是人損人利己的前提,這談何「不取天下」?
因此楊朱思想不過是虛偽的歪門邪說、旁門左道。
『……還是當做沒聽到吧。』
聽著諸儒家弟子批判楊朱思想,蒙仲暗暗想道。
沒有理由為了維護楊朱思想,讓自己的老師莊子因此發怒對不對?
想到這裡,蒙仲就索性裝作沒聽到,繼續聽著孟子講述經義,或者批判楊朱思想。
或許有人會覺得,孟子用墨家思想去攻擊楊朱思想,難道是覺得墨家思想更好麼?
怎麼可能!
僅片刻工夫後,孟子就開始攻擊墨家思想了,比如墨家的「兼愛」主張。
據孟子所言,楊朱思想主張人人為己、這是不要君主的言論,而墨家的「兼愛」思想呢,則是不要父母。
儒家與墨家都提倡「愛」,其中儒家主張「愛有等差」,比如對君主的愛,對父母的愛,對聖賢的愛,對普通人的愛,這都是存在區別的,也理應當存在區別。
而墨家的「兼愛」思想,則提倡不分等級、不分厚薄親疏,對待親人與對待外人應當一樣,對待君子與對待普通人也應該一樣,因此孟子攻擊墨家思想是「不要父母」的邪說——你像對待父母那樣對待外人,你將父母擺在什麼位置呢?
是故,孟子狠狠地批判了墨家的兼愛思想,指責「兼愛」是一種不要父母、不要君主的邪說,而不要父母、不要君主的人,就是禽獸——可以說,批判地非常狠。
隨後孟子又說,當今世上,充斥著楊朱與墨翟的思想,人們要麼倒向楊朱的思想,要麼倒向墨翟的思想,但這兩者都是不可取的,唯一可取的,便是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學說不發揚,就是用邪說欺騙百姓、阻止仁義的施行。
而仁義被阻止,就是放任野獸去吃人,人們也將互相殘食。
似這種一家之言,蒙仲姑且也就聽聽,並且他還聽得挺歡樂的,反正儒家批判的楊朱思想與墨家思想,跟他又沒有什麼關係。
待孟子「噴」完楊朱思想與墨家思想後,他便開始講述他的「王道」、「仁政」思想。
孟子所提倡的王道,即以仁治國,仁即仁政,即希望君主寬厚仁慈地對待治下的子民,首先要使「民有恆產」,即子民擁有屬於自己的財富,且君主要保護子民的財富不容許遭到侵害。
在「民有恆產」的基礎上,孟子又主張輕徭薄賦,減少人民的負擔,總結下來,即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
說實話,對於這些觀點,蒙仲還是非常認可的。【PS:此時的儒家,還不是統治階級的工具。】
待隨後諸弟子提問時,有孟子的普通弟子提到了滕國,他詢問孟子道:「夫子,我聽說滕國是以仁政治國的國家,為何會淪落被宋國攻伐的下場?這是滕國的失德,還是宋國的失德?且齊國作為強國並未派人調和兩國的陣仗,這是否也是失德的體現呢?」
聽到這話,蒙仲低聲對惠盎道:「這個人如果是孟子的弟子,恐怕要被除名了。」
惠盎苦笑一聲。
但事實上,孟子並沒有生氣,他只是誠實地說道:「滕國被宋國進攻,只是因為滕國國小而已。以大吞小,以強凌弱,這是禮樂崩壞造成的結果。」
隨後,孟子再次重申了「效法先王」、「施行仁政」的必要。
而在這基礎上,天下各個學說都成為了被孟子那些弟子指責、攻擊的對象,唯獨沒有莊子的思想。
說起此事,蒙仲亦稍稍感覺有點尷尬,因為他的老師莊子雖然是當代的道家聖賢,但他的思想卻並未被廣泛傳播,在當代根本談不上什麼顯學,理所當然,自然也不會被儒家所攻擊——因為沒有必要。
然而就在蒙仲這樣認為的時候,卻又聽孟子有弟子問道:「宋國攻伐滕國,我儒家前往勸說宋王,但宋國的道家大賢莊周卻無動於衷,坐視宋軍進攻滕國,夫子您如何看待這件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