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可是朕卻是在想。等過些年頭,皇子們都長大成了人。朕再在其中擇優而立。”李世民說道,“這樣妥當嗎?”

  “不妥。”武元衡直言不諱,“陛下這樣,無疑就是助長諸皇子之間的明爭暗奪。現在皇子們還小,也許還不懂得爭奪。可是陛下的態度如果一直像這樣不明確,就是擺明了讓他們去爭奪儲君之位。這樣的事情……歷朝歷代也見多了。陛下應該比微臣更加清楚,那意味著什麼。”

  李世民渾然一下想到了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他們。嘆一口氣,說道:“好吧。朕明白該怎麼做了。”

  結局篇 第464章 唐風(四)

  第464章唐風(四)

  數日之後,天氣轉涼,李适的病情也在不斷加重。與此同時,剛剛御駕親征回朝的李世民,也變得有些忙碌起來。

  數支大軍在外征戰,戰報如雪片一般飛向朝廷。民生政務也頗為繁多,李世民恨不得將一天劈作兩天來用。好在朝中大臣多是得力助手,雖然事務多雜,卻也是忙而不亂。

  李懷光一路兵馬,由於路途遙遠,暫時還沒有與朝廷取得什麼聯繫。北庭代理大都護段佐發回了奏章,說明了天山一帶的情況。葛邏祿與白服突厥這些部族已經徹底投降,不日將由部落首領進京拜覲皇帝,俯首稱臣發誓投效。李世民接見了回鶻的大相頡干迦斯,對他好言撫慰了一番,讓他暫時留在京城略作休息,實際上就是長久的和平軟禁了起來。回鶻新上位的可汗藥羅葛?阿啜連發了幾份奏表,恭賀皇帝西征、北伐成功。表奏之中,阿啜多次提及稱呼大唐皇帝李漠為父皇,自己以兒臣居,樂得李世民和滿臣大朝呵呵直笑。

  大唐駐回鶻草原的安北大都督府正在組建之中。原出使回鶻的鴻臚寺暫時留在回鶻,主持都督府成立一事。統率兵馬的大將房慈得了皇帝鈞命,正馬不停蹄披星戴月的趕往長安。

  蘭州大都督府的工作進行得有條不紊。二十餘萬吐蕃戰俘的安置工作已經基本結束,沒有爆發出任何的動亂。河隴一帶經歷了大戰之後,已經漸漸歸於了平靜。秋末初冬時節。朝廷下發的寒衣被褥與過冬糧草,也正絡繹不絕地運往河隴,主要用途就是安撫那些吐蕃的俘獲。和雜居在這裡的胡人。

  新收復地河隴疆土,可以說是獲得了安定。大唐在這裡的霸主動位,已然紮下了根來。

  另外,駐守在大非川與積石山的大將馬勛與史敬奉,也發來了奏表。表稱兩路兵馬並未遭遇過任何反撲的吐蕃人。時近寒冬,二將一起請奏皇帝,是否可以將歇兵馬,調回原來駐地整休。

  李世民權衡利弊,又和眾位大臣將軍們略作了商議,決定準了馬勛與史敬奉的要求。讓他們二將各自帶兵回西川與山南。整頓兵馬。若有需要,再度調集便是。這些年來。大唐的兵制不斷健全。朝廷和皇帝對各地方的兵馬,都有著直接的掌控權,根本不必擔心地方將領擁兵自重、居功自傲。地方軍隊的機動能力也大大加強。基本上,只要朝廷有何調譴,地方軍隊都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反應。

  其他深入吐蕃腹地地李光進、渾等諸路兵馬,和前去接應李懷光的薛平所部,暫時也還沒有什麼消息。

  總地看來。現在地大唐就如同一台運轉良好的機器。周身上下氣順通暢一切無恙。

  每天辦完公事,李世民總要回到大吉殿來。探望一下李适。李适的情況忽好忽壞。有時能睜開眼睛說上幾句話,有時卻是一連兩天昏迷不醒水米不進,如同死人。

  這一天李世民來地時候,李适正好甦醒了片刻。幾名御醫正在小心翼翼的替他把脈、餵腰、更換衣服。李世民見他們正在忙碌,不想進去打亂了他們正常的工作,於是站在外面略作等候。

  他走到了大吉殿外的石坪,朝四周眺望。巍峨的宮殿,披上了秋日地晚霞盛裝,威嚴之中透出幾許瑰麗與妖嬈。就是這樣一座宮城,李世民看了千次萬次,仍然是看不厭。那一磚一瓦中,仿佛都凝聚著他無限地情感。

  正當此時,俱文珍從龍尾道上快步跑上來,可能是遠遠就看到了皇帝,跑得更快了。

  “什麼事這麼慌張?”

  “陛、陛下!”俱文珍有些氣喘,“剛剛朱雀門門吏來報,賢王李誦已到長安,目前正在皇城朱雀門外求見聖駕!”

  “來了?”李世民心中一喜,同時掠過一道複雜的情感,“快請他進來。俱文珍,你親自去,先領他到大吉殿。朕在書房等他。”

  “小人遵旨!”俱文珍不及喘息,又屁巔巔地跑了。下樓梯的時候幾乎連滾帶爬,跑得極快。

  李世民搓了一下手,眼神中異光流彩:終於來了嗎?數年未見了吧……

  大吉殿御書房裡,李誦拜倒於桌前,畢恭畢敬。

  李世民端坐在御椅上,定睛看了他幾眼,淡然道:“賢王平身。”

  李賢慢慢站起身來,拱手謝過了恩,垂手立於一旁,止不斜視。

  李世民打量著他。數年未見,李誦整個人變化還是挺大的。首先是養胖了一些,也如同他父親一般有了一些鬍子。以前風發的意氣不見了,整個人也變得內斂而又低調。總之一眼看去,要是不看他現在身上這身紫色親王袍,也不知道他的身份的話,頂多以為他是個尋常人家的男子。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