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日本人說到這一點,傲慢地抬起頭來,但看到我們一笑置之,又窘得低下頭去。他沉默片刻之後,繼續說:“至於日蘇關係,從前是變化無常,時好時壞,雖然日蘇雙方都沒有互相侵略的意圖(我逐字引其原話)。今後,日蘇關係僅僅取決於蘇聯。日本願意日蘇親善,因為日俄兩國較之日本與英美之間更容易保持親善關係。”

  說到這裡,日本降將又停下來,觀察一下這些“外交辭令”在我身上收到何種效果。他繼續說:“在1904—1905年日俄戰爭時期和1918—1922年入侵西伯利亞的武裝干涉時期,日本不過是在英美唆使下乾的,絕非我們本意。”他說這話時,迫不及待地轉向翻譯,並仔細觀察我們的臉色。

  稍事休息之後,松村供出詳細的情報:關東軍各師組建時間、日軍參謀本部的編制(在有未中將領導的第二部里,第五課研究蘇聯,課長是白木上校;第六課研究英美;第七課研究中國)、陸軍大學的工作、情報活動、傀儡皇帝傅儀的滿洲國軍編制(8 月17日,溥儀及其侍從在奉天機場被扣留拘禁)。

  聽完以後再看一遍這位降將關於紅軍作戰行動的供詞頗能引人入勝。我們已經知道的一切,又都在我們的面前重演。我們的個別失誤和重大勝利看得更加分明。而整個蘇聯武裝力量,其中包括遠東第1 方面軍的指戰員所取得的成果愈加清楚了。

  此時,陸軍繼續前進,受降。有的地方還要剿滅零星小股的特攻隊和別動隊。到8 月底,完全解除了關東軍及日本傀儡偽軍的武裝。共俘敵六十萬官兵,繳獲大批戰利品,解放了中國東北、遼東半島、南薩哈林島、千島群島、朝鮮三八線以北地區,並且我軍一度突入漢城,旋即按事先協議,撤離北上。蘇軍出兵神速,使日本人沒來得及實行“焦土政策”,而我們滿意地看到了和平居民劫後倖存的家屋。

  蘇聯武裝力量擊潰了日本關東軍,給自己勝利的光榮編年史又增添了輝煌的一頁,促成了盼望已久的和平的實現、以及一系列受帝國主義壓迫的遠東各國人民的解放和風起雲湧的東南亞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並保障了蘇聯邊境的安全。

  當炮聲停息時……

  日本投降後。在群眾大會上。長春、瀋陽和大連。在旅順口城下。孔德拉堅科將軍陣亡遺事。援助中國共產黨人。九月一晃而過……

  常常有人問我:我軍對8 月6 日和9 日在廣島和長崎落下美國原子彈的消息怎樣看?這件事對蘇軍作戰有什麼影響?回答很簡單:沒什麼影響。首先,這個悲慘事件與我們擊潰關東軍的計劃毫不相干。其次,對爆炸的實際效果,當時就連美國人自己也不確知詳情,而日本人,自然不會通報我們。

  8 月6 日和9 日兩次爆炸後不久,當全世界都知道詳情時,我國人民大為震驚。不管我們怎樣對待昨天的敵人——日本武裝力量,每個人都明白,美國動用原子彈,在軍事上實無必要;此事完全另有內情。我也是這樣想。而且正如現在已為人所確知的,我們全都沒有想錯。

  有句俗話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話完全適用於這件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了。然而美國上層統治集團蓄意獨霸世界。但是,對肩負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重擔的蘇聯及其常勝軍隊怎麼辦呢?對得到空前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又怎麼辦呢?於是,美國反動派漸漸走上了恫嚇的道路,開始揮舞“原子大棒”。反法西斯同盟的鬥爭年代已經過去,往後就是連年的“冷戰”歲月。恐嚇我們和全世界,這就是美國8 月初投原子彈的真正目的。不言而喻,美國反動派的這個企圖沒有得到任何結果。可是每當想到有成千上萬的日本和平居民成了大洋彼岸那些鼓吹“冷戰”、策動空襲廣島和長崎的人的首批犧牲品時,無不為之痛心。

  在日本開始投降後,炮聲日漸稀疏。零星小股別動隊雖然繼續為害作亂。但他們不會構成嚴重威脅。而關東軍正規分隊,現在只有那些尚未接到投降命令的地方還在抵抗。這樣的偏僻角落已越來越少了。

  從日本正式投降到簽署投降書這兩周(8 月底到9 月初)的時間內,我基本上是忙於無休止的外出。出發路線通向四面八方。既去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大本營所在地哈巴羅夫斯克,也去8 月28日我把方面軍指揮所轉移該處的牡丹江地區;既去我們方面軍的“基地”伏羅希洛夫市,也去暫時成為方面軍駐滿洲特別軍事管制中心的哈爾濱。有時要去檢查戰利品(我不只是過問一下,而要提出軍事和經濟方面的意見),有時又要去參加審訊高級戰俘,有時還要出席方面軍勝利閱兵式,有時又要接見我國濱海地區或滿洲當地的勞動者代表團(此事我感到特別愉快)。

  8 月25日,第25集團軍所屬兵團在朝鮮的細陽城釋放了被日本人關押在集中營里的犯人。他們中間有十六位在不同時間被俘的英國、荷蘭和美國的軍政要人。他們全都因為獲釋而欣喜若狂,並感謝蘇聯軍官,但在原則上對待我們的態度不盡相同。一些人是不久前來到這裡的,就其本人來說還稱得上是正直的老軍人,他們根據自己的才幹履行了所擔負的職務。另一些人從戰前起就僑居東南亞或遠東,是典型的殖民地買賣人和行政人員。他們那面黃肌瘦的臉色說明了許多問題。當然,問題不僅在於體力上的疲勞或多病。被俘使人精神上感受壓抑,不禁思緒萬千,自問自答。唯獨想到“你是俘虜”時最令人傷心。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