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我們十分重視研究敵情。大家都知道,我們當面之敵是關東軍。什麼是關東軍?1898年俄國向中國祖借關東半島(即旅順和大連兩市所在的遼東半島南端)。1905年根據朴次茅斯和約把祖借權轉讓給日本。1923年租借期滿,但日本拒絕把關東州歸還中國,而且於1931年侵占了全東北(中國稱滿洲為東北)。“關東軍”一詞實際上泛指占據滿洲的全部日軍。

  截至1945年8 月,關東軍編成內,包括滿洲國軍和蒙疆德王的部隊及一些小股兵力,共有二十四個步兵師、九個獨立混成旅、一個特別任務旅(敢死隊)、兩個戰車旅和一個航空集團軍,總兵力一百多萬人,計有火炮和迫擊炮六千六百四十門,坦克一千二百五十輛,作戰飛機一千九百零七架。多年來,關東軍處於充分戰備狀態,專門用於對蘇作戰。它經常不斷得到新的聯隊和師團補充。有相當多的官兵輪流派往南洋對英美軍作戰以取得實戰經驗。關東軍擁有適合當地地形的技術兵器、大量彈藥和糧食儲備,即使在滿洲與日本之間的海上交通線遭到破壞時,也能長期作戰。士兵是經過嚴格訓練的。他們受到的是軍國主義、絕對服從和極端狂熱的教育。

  日軍指揮部十分重視在邊防地域修築工事。1943年以前,各築壘地域主要是供展開進攻集團用的,因此這些築壘地域就構築在國界附近,並且縱深不大。這完全符合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蘇意圖。然而蘇德戰場形勢急轉直下以後,東京明白了可能也要轉取守勢,日軍指揮部雖未放棄進犯我們國土的念頭,但從1943年起,還是把築壘地域改向縱深梯次配置了。

  工事構築以東滿最為完備,在那裡與蘇聯濱海地區交界處共修建了七個築壘地域。所有這些築壘地域全都構築了火炮和機槍的永備火力點和土木質火力點以及地道,還有帶掩蔽部的觀察所和指揮所網,都是根據複雜的地貌及其起伏大等特點構築的,設置有防坦克和防步兵的各種障礙物,以及帶一米厚防護層和發射孔的鋼筋混凝土炮巢和機槍巢。總之,如果要說即將開戰的濱海地區,我真“走運”:你只要想一想曼納林防線的某些工事,再加上卡累利阿的森林(只是更密些)、北極地區的荒原、諾夫哥羅德州的沼澤和東部的氣候,你就會想像出興凱湖以西地區的情況了。當時我每個小時都看該區的地圖。其實,在任命我擔任新職務時起了作用的,看來不光是像大本營對我說的,因我熟悉我國西北環境,而且還因為我早先就在遠東工作過。

  現在回過來再說關東軍。它所修建的邊防工事,構築有多層配置的火力點,有稠密的地下設施網,有大量防坦克和防步兵的地雷爆炸性障礙物,還有顯而易見的環形防禦配系,守備十分強固。這就要求突破防禦時要使用相當數量的破壞兵器。各築壘地域掩護著幾個最重要的戰役方向。想用重兵迂迴過去是不可能的。這就是說,為了使軍隊能向滿洲腹地發展突擊,必須首先消滅這些築壘地域及其守備隊。但還不限於此。日本人已經在所有邊境居民地設防。建築物都構築有供射擊用的發射孔。許多行政機關和民用住宅成了獨特的要塞。

  為了使自己對作戰行動地幅有一個更好的了解,我儘量設法多走幾個部隊,尤其注意國境線。我還記得自己戰前在這個地區工作時到過的許多地方。那些不認識我的兵團指揮員感到驚奇地聽著,這位無人知曉的馬克西莫夫上將怎樣告訴司機說哪裡好走,可以開得快一些。整個來說,軍官都非常好,正堅定地執行著突然出現在他們面前的新的任務。讀者也許會問,為什麼說是“新的”?難道我們的遠東軍人這些年就不知道他們要和日本侵略者打仗嗎?當然知道。可是在我軍主力被牽制在蘇德戰場時,遠東軍人或許預料過,如果日本參戰,我方基本上採取防禦。而今並非如此。倒是我們像從另一種觀點研究敵情,心裡已把日軍作為防禦一方來估量其實力了。順便說一句,這也具有很大的精神作用。

  顯然,在準備期間一定要談到各種作戰行動樣式的配合問題,其中無論如何也不能不提到進攻。恰好相反,應該首先談到進攻。

  這種情況在某些方面也可表現出來。比如,了解敵人兵力是必要的。可是如果不了解敵人的弱點,你永遠不會取勝。因此我們儘量估計到這些弱點。正如通過偵察所了解的,在抵抗樞紐部之間和在築壘地域之間,都有一些間隙地沒有布滿築城工事。可見防線雖說差不多是綿亘不斷的,但終非全線無隙可乘。我們就抓住了這個“差不多”。至於我們如何利用這一點,後面再談。

  最後,日本軍閥十分重視構筑後方地域和發展飛機場網。從1932年起一直到關東軍投降,對機場進行了不斷的擴大和改建。在空軍基地和機場加緊修建了守備隊宿舍、油料庫、彈藥庫、飛機掩蔽工事;敷設了專用鐵路線:修築了良好的有人工路面的起飛跑道。通常是構築幾個人工起飛場,以便根據不同季節的風向進行起飛。機場配置於寬闊谷地內、居民地旁和那些構成戰役方向軸線的道路地帶。

  我軍航空兵也進行了相應的準備。航空兵威力大而速度快,很快就掌握了制空權。

  各方面軍當前戰役的特點,除上述外,還在於距離我國各主要經濟和政治中心很遠。因此,在各方面軍司令員和莫斯科之間建立了一個統轄全部集中對日作戰兵力的中間機構——遠東蘇軍總部。華西列夫斯基元帥任總司令,希金上將任軍事委員會委員,伊萬諾夫上將任參謀長。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