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頁
現在,從拉普蘭的峭壁到拉多加湖的窪地,幾乎整個蘇聯國界都已光復。目前,只有北極地區仍被敵人盤據,德軍山地步兵第19軍依靠鋼筋混凝土和石質堅固工事作掩護,駐守在那裡。在三年期間,敵人在該地建起了拉普蘭防禦要塞。芬蘭一退出戰爭,敵人就拼命增修防禦工事。我方偵察不斷通報,敵人的專業建築部隊正在夜以繼日地鑽鑿岩石,修造新的鋼筋混凝土和裝甲火力點與掩蔽工事,挖掘塹壕和交通壕。在我們當面九十公里長的戰線上,布滿了樁砦和防坦克壕、密集的地雷場和鐵絲網障礙物,遮斷了所有的山埡口、谷地和道路。各制高點都變成了真正的山地要塞。此外,朝海方向有配置在掩體內的岸炮和高炮掩護。各築壘工事之間有無數的河湖、峭壁、沼澤與泥潭。
德軍企圖依託防禦要塞,阻止蘇軍進入挪威,保護其巴倫支海的基地。佩恃薩莫—基爾克內斯敵軍集團共有五萬三千人、七百七十門火炮和迫擊炮、一百六十架飛機和四十五艘軍艦。卡累利阿方面軍司令部(新任參謀長是根據我的提議從秋季升任此職的A ·H ·克魯季科夫中將)和司令員都在為一些問題絞盡腦汁。德軍山地步兵第2 師師長傑亨中將在被我截獲的命令中引用希特勒的命令說:無論如何也要守住北挪威的陣地,特別是鎳礦開採區。命令寫道:“我們可以讓俄國人向堅固築壘的支撐點猛攻,然後通過反突擊將他們消滅。一切有利條件都在我們一邊。我們有作好反突擊準備的快速預備隊,能在敵人被我支撐點的致命火力打得流盡鮮血的時刻實施突擊。儘管芬蘭在政治上背叛。我們仍奉命守住防線。這表明,防線必能守住。你們知道,必須這樣做的原因是:我們需要科洛希奧基的工廠加工的鎳和銅。在最近幾天,這裡的冶煉爐將重新冒煙。此外,我們恰恰要在這裡告訴俄國人,德國軍隊還存在,並將守住俄國人無法攻克的陣地。”
希特勒匪徒還繼續從陸地、空中和海上往北極地區趕運增援。我北方艦隊特種支隊的一個偵察群已在瓦蘭格爾半島敵後的山中恢復了活動。B ·良德領導的三名勇士定期向自己的首長報告敵運輸船在瓦蘭格爾峽灣的動向。從給我們送來的報告中得知,佩特薩莫與基爾克內斯之間地區的兵力正迅速增多。動作緩慢是不利的。
在準備進攻的過程中,我們多次討論了使用方面軍作戰兵力的各種最佳方案。多數人贊成快速行動,但也有反對意見。有的人斷言,在極圈內地區無法實施大兵團和重裝備的機動。這些指揮員是不對的。但他們的意見也有自己的理由,它反映了當地自然條件的特點。大家知道,德寇發動戰爭後向我國領土推進最不順利的恰恰是在摩爾曼斯克地區。其中,儘管蘇軍官兵的堅定勇敢起了主要作用,但摩爾曼斯克地區對組織進攻極為不利的地形、氣候特點也起了一定作用。當然,在以往三年內,這裡的自然條件沒有變。然而,現在卻是我們而不是德寇,要在看來簡直無法展開積極戰鬥行動的條件下克服對方的堅固防禦了。從這個角度上說,極圈內地區作戰在偉大衛國戰爭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在這種自然條件下進行攻防,任何地方都不如我們經歷得多。甚至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這樣的作戰也是絕無僅有的,如果考慮到參戰兵力之多和現代化技術兵器,那麼它在整個戰爭史上也是唯一的。由此也就決定了這種作戰連同它取得的各次勝利和出現的各種失誤都是有教益的。
為了使非專業軍人或未曾到過這些地方的讀者懂得這種含意,我們簡要地說明一下地形。請想像一個極圈內地區以北的瀕海高原吧。部分海面雖不封凍,但卻十分寒冷。時而從海上向內陸刮來摩爾曼斯克夏季所特有的強風。時而越來越強的冬風又向海上刮去。在秋季常有的惡劣天氣里,雨雪交加,常常一夜之間便滿地冰霜。寒冷的空氣里飽含著潮氣。有時,透過墨西哥灣暖流的迷霧又吹來北冰洋的陣陣寒風,這時,天氣就變得十分陰沉。腳下潮濕、煩人的凍土給人一種荒涼之感,地表的深處是一片片永久凍結的小洲。可是,戰士們卻睡在這樣的地面上,身下只鋪上一件軍大衣。
周圍是一個挨一個的湖泊,水光閃濯。湖間的沼澤里雜生著草叢、苔蘚和低矮樹叢。灰色的泥炭地已被挖出條條深溝,溝里滿是清澈的冰水。有些地方聳立著一個個光禿禿的巨大石峰。湍急的河流便在各石峰之間穿過,基本上都是由西南向東北流去。而我軍必須往西前進。這意味著,必須接連地強渡各條河流。同大陸性氣候的更寒冷地區相比,人員在這裡更感寒冷。車輛也會上凍,給發動機升溫十分困難。油料消耗大大超過標準,而油料本來就不足,這就明顯降低了使用技術兵器的可能性。人們對化學暖袋也十分關心。由於唯一一條鐵路仍然用不上,輸送裝備、糧食和彈藥只能靠軍艦(可是,只能運到岸邊)、靠工作狀態不佳的汽車、靠沒有飼料可餵的馬匹、靠任性的野鹿。一切勉強可以走過的地點,都被拉普蘭防禦要塞的德軍截斷了,而中間地帶又是一片沒有道路的荒原。
儘管如此,仍然需要作戰。何況不是一場簡單的仗,而是進攻,打擊敵人,趕走他,消滅他。這就使人回想起偉大的蘇沃洛夫說過的話:“野鹿能通過的地方,俄國士兵也能通過;而野鹿過不去的地方,俄國士兵照樣能過去。”卡累利阿方面軍的部隊通過了人跡罕見的地區,從而向全世界證明,我軍能克服任何障礙。
德軍企圖依託防禦要塞,阻止蘇軍進入挪威,保護其巴倫支海的基地。佩恃薩莫—基爾克內斯敵軍集團共有五萬三千人、七百七十門火炮和迫擊炮、一百六十架飛機和四十五艘軍艦。卡累利阿方面軍司令部(新任參謀長是根據我的提議從秋季升任此職的A ·H ·克魯季科夫中將)和司令員都在為一些問題絞盡腦汁。德軍山地步兵第2 師師長傑亨中將在被我截獲的命令中引用希特勒的命令說:無論如何也要守住北挪威的陣地,特別是鎳礦開採區。命令寫道:“我們可以讓俄國人向堅固築壘的支撐點猛攻,然後通過反突擊將他們消滅。一切有利條件都在我們一邊。我們有作好反突擊準備的快速預備隊,能在敵人被我支撐點的致命火力打得流盡鮮血的時刻實施突擊。儘管芬蘭在政治上背叛。我們仍奉命守住防線。這表明,防線必能守住。你們知道,必須這樣做的原因是:我們需要科洛希奧基的工廠加工的鎳和銅。在最近幾天,這裡的冶煉爐將重新冒煙。此外,我們恰恰要在這裡告訴俄國人,德國軍隊還存在,並將守住俄國人無法攻克的陣地。”
希特勒匪徒還繼續從陸地、空中和海上往北極地區趕運增援。我北方艦隊特種支隊的一個偵察群已在瓦蘭格爾半島敵後的山中恢復了活動。B ·良德領導的三名勇士定期向自己的首長報告敵運輸船在瓦蘭格爾峽灣的動向。從給我們送來的報告中得知,佩特薩莫與基爾克內斯之間地區的兵力正迅速增多。動作緩慢是不利的。
在準備進攻的過程中,我們多次討論了使用方面軍作戰兵力的各種最佳方案。多數人贊成快速行動,但也有反對意見。有的人斷言,在極圈內地區無法實施大兵團和重裝備的機動。這些指揮員是不對的。但他們的意見也有自己的理由,它反映了當地自然條件的特點。大家知道,德寇發動戰爭後向我國領土推進最不順利的恰恰是在摩爾曼斯克地區。其中,儘管蘇軍官兵的堅定勇敢起了主要作用,但摩爾曼斯克地區對組織進攻極為不利的地形、氣候特點也起了一定作用。當然,在以往三年內,這裡的自然條件沒有變。然而,現在卻是我們而不是德寇,要在看來簡直無法展開積極戰鬥行動的條件下克服對方的堅固防禦了。從這個角度上說,極圈內地區作戰在偉大衛國戰爭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在這種自然條件下進行攻防,任何地方都不如我們經歷得多。甚至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這樣的作戰也是絕無僅有的,如果考慮到參戰兵力之多和現代化技術兵器,那麼它在整個戰爭史上也是唯一的。由此也就決定了這種作戰連同它取得的各次勝利和出現的各種失誤都是有教益的。
為了使非專業軍人或未曾到過這些地方的讀者懂得這種含意,我們簡要地說明一下地形。請想像一個極圈內地區以北的瀕海高原吧。部分海面雖不封凍,但卻十分寒冷。時而從海上向內陸刮來摩爾曼斯克夏季所特有的強風。時而越來越強的冬風又向海上刮去。在秋季常有的惡劣天氣里,雨雪交加,常常一夜之間便滿地冰霜。寒冷的空氣里飽含著潮氣。有時,透過墨西哥灣暖流的迷霧又吹來北冰洋的陣陣寒風,這時,天氣就變得十分陰沉。腳下潮濕、煩人的凍土給人一種荒涼之感,地表的深處是一片片永久凍結的小洲。可是,戰士們卻睡在這樣的地面上,身下只鋪上一件軍大衣。
周圍是一個挨一個的湖泊,水光閃濯。湖間的沼澤里雜生著草叢、苔蘚和低矮樹叢。灰色的泥炭地已被挖出條條深溝,溝里滿是清澈的冰水。有些地方聳立著一個個光禿禿的巨大石峰。湍急的河流便在各石峰之間穿過,基本上都是由西南向東北流去。而我軍必須往西前進。這意味著,必須接連地強渡各條河流。同大陸性氣候的更寒冷地區相比,人員在這裡更感寒冷。車輛也會上凍,給發動機升溫十分困難。油料消耗大大超過標準,而油料本來就不足,這就明顯降低了使用技術兵器的可能性。人們對化學暖袋也十分關心。由於唯一一條鐵路仍然用不上,輸送裝備、糧食和彈藥只能靠軍艦(可是,只能運到岸邊)、靠工作狀態不佳的汽車、靠沒有飼料可餵的馬匹、靠任性的野鹿。一切勉強可以走過的地點,都被拉普蘭防禦要塞的德軍截斷了,而中間地帶又是一片沒有道路的荒原。
儘管如此,仍然需要作戰。何況不是一場簡單的仗,而是進攻,打擊敵人,趕走他,消滅他。這就使人回想起偉大的蘇沃洛夫說過的話:“野鹿能通過的地方,俄國士兵也能通過;而野鹿過不去的地方,俄國士兵照樣能過去。”卡累利阿方面軍的部隊通過了人跡罕見的地區,從而向全世界證明,我軍能克服任何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