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頁
我承認,我對近衛坦克第7 旅是有些偏愛的。該旅戰士、英勇的坦克兵們作戰都十分勇敢。我認為,他們幸運的只是有一批英勇的指揮員。最初,旅長是蘇聯英雄科普佐夫。1942年底,他在哈爾科夫方向就任了坦克軍軍長。新任旅長是從沃爾霍夫到盧加一直指揮本部隊的B ·и·施奈德。後來,他升任了第7 集團軍裝甲坦克和機械兵團司令員的職務。在卡累利阿,旅長則由原參謀長и·H ·布連科夫擔任。他們全都是出色的作戰軍官。
奧涅加一拉多加湖地峽的戰鬥進行了一個半月。敵人損失了五萬名官兵,喪失了對他利害攸關的地區。由於列寧格勒方面軍與卡累利阿方面軍的聯合突擊,被法西斯分子宣揚的“德芬永恆戰鬥情誼”大廈的根基動搖了。
8 月初得知,芬蘭總統芮蒂引退,芬蘭人馬上探聽停戰條件。繼法西斯德國在其他戰區也屢遭失敗之後,芬蘭就要退出戰爭了。紅軍開始解放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羅馬尼亞已經退出戰爭。反法西斯同盟國的軍隊在法國和義大利展開了進攻。時針朝著一個方向不停地移動,無論法西斯分子使出多大力量,他既無法阻止,也無法逆轉時針的前進。8 月25日,蘇聯政府接到赫爾辛基正式的停戰請求,9 月5 日,卡累利阿方面軍便在南段停止了戰鬥行動。
談判開始在莫斯科舉行。9 月4 日,當芬軍停火時,在前線許多地段出現了他們的軍使。他們高興地通知,對芬蘭來說,戰爭已告結束。我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即給大本營打電話,因為至今尚未得到有關停戰的任何指示。很快就得到答覆:“芬蘭政府尚未接受蘇聯的條件。”但是,赫爾辛基無法長久地“耍滑頭”。9 月5日,大本營便下令指出,芬蘭政府已建議同我方締結協定。大家知道,協定最重要的條款之一是,必須解除芬蘭境內德軍的武裝。讀者在下文中可以看到,這種情況在極圈內地區作戰期間起了特殊的作用。
我從芬蘭前線返回時,又一次來到各次戰鬥的地點,然後才走上歸途。這時,我從芬軍在自己的陣地準備作戰的角度,觀看了他們的堅固工事。我想像著,當時他們的軍事長官能看到什麼,能想到什麼。
1941年當芬蘭人向我們宣戰並奪占了奧洛涅茨地峽時,他們沒有任何朝向蘇聯的堅固工事。而現在,一條擁有永備發射工事的完全現代化的陣地防線就展現在我眼前。為了建立並守住這樣的防線,而不使國家經濟受到破壞,就必須擁有可觀的軍事經濟潛力。但是,芬蘭恰恰沒有這樣的潛力。
從戰爭爆發後的整整三年來,芬軍就在這裡建立有鋼筋混凝土工事的防禦地帶。毫無疑問,建築工程是在外國(當然主要是德國)援助下完成的。我研究芬軍的防禦,力求弄明白,他們到底指望什麼。他們自己的軍隊不多,又沒有足夠的飛機、坦克和火炮。這樣一個小國怎麼挑得起即使從純軍事角度上看也顯然不能勝任的擔子呢?
只是當德國調來一些新兵團時,芬蘭才想從卡累利阿地峽沖向列寧格勒,從奧洛涅茨繼續向東進。而這時芬蘭戰略家們才從芬蘭灣到拉多加湖,從拉多加湖到奧涅加湖匆忙建立了堅固工事。在我第7 和第32集團軍當面則建起了斯維里防禦地帶、斯維里—3 號水壩與波德波羅日耶的橋頭堡、彼得羅扎沃茨克—維德利察防禦以及沿波羅索澤羅湖、蘇奧那爾維、薩爾米一線的防禦地區。縱深三十公里的斯維里防禦地帶以及奧洛涅茨築壘地域,發揮了重要作用。現在,我翻閱了自己的作戰日記,找到以下數據:我工程兵打掃戰場時發現,這裡每公里正面的防禦工事密度:機槍和迫擊炮發射點三十多個,步兵散兵坑七十個、土木質火力點十個、鋼帽堡七個,在綿亘的步兵塹壕內還發現了圓形鋼筋混凝土避彈所。在主要方向上構築了近十處鋼筋混凝土工事。防坦克障礙物都根據地形分散配置,構築技巧之高令人驚嘆。毫無疑問,芬蘭人利用了他們在1939—1940年戰局中所取得的經驗。可是我認為,他們總應當清醒地想一想,等待他們的是什麼。只有受盲目仇恨心理驅使而輕舉妄動的人,才能捲入同偉大蘇維埃國家開戰的冒險行徑。
在北極地區
並不總需要合圍。射擊與外交。還有需要考慮的問題。左面是山,右面是海。獨一無二的計劃。進攻之前。沿著凍土地帶。從佩琴加到尼克利和基爾克內斯。
南卡累利阿戰役結束後,消滅北方德軍的準備工作又重新開始了。方面軍輔助指揮所急忙轉移到坎達拉克沙。第7 集團軍的一些兵團也調到該地。除我軍的極圈內地區部隊得到加強外,頗為重要的一點是,德軍由於芬蘭從我國領土上撤走了自己的軍隊而削弱了。現在,德軍第20拉普蘭集團軍的南翼暴露了。於是,我們就可以擬定計劃,不僅實施正面突擊,而且還插入敵人後方,實施合圍突擊。
我們不知道,德軍指揮部面對新情況倒底會採取什麼對策。但可以設想,敵人遲早將被迫從芬蘭北部撤走自己的軍隊。為了不讓敵人不受懲罰地逃走,方面軍軍事委員會9 月4 日提醒我軍三個北方集團軍司令員:敵人可能撤退,並要求他們使軍隊保持充分的戰鬥準備,以便根據方面軍的特別命令立即轉入進攻。
我們的設想在一定程度上被證實了。9 月7 日,德軍指揮部由於害怕蘇軍向其山地步兵第18軍翼側前出,開始將該軍撤離烏赫塔方向。斯克維爾斯基將軍剛把這一情況報告給方面軍司令部,我立即下令追擊敵人。然而,一天前,就已下令第19集團軍把迂加集團的主力前調到德軍第36軍的後方。我軍在進攻前早就作好了這次迂迴的準備。他們周密研究了預定的行進路線,仔細考慮了鋪設急造軍路的各種問題,行軍縱隊的編成、行車的保障與警戒。為了使鋪設急造軍路的工作不致耽擱,每個縱隊的先頭都配有工兵。給各個先頭步兵分隊都發放了斧頭、工兵鍬、鋼鋸和鋼釺。出發前,給所有戰士都補助了應急儲備食品,增加了子彈和手榴彈儲備。因為在皮亞奧澤羅湖、奎托湖地區艱險的山林地內,在幾乎完全沒有道路而航空兵又忙於在別處作戰的情況下,部隊脫離了後方,其補給將成問題。
奧涅加一拉多加湖地峽的戰鬥進行了一個半月。敵人損失了五萬名官兵,喪失了對他利害攸關的地區。由於列寧格勒方面軍與卡累利阿方面軍的聯合突擊,被法西斯分子宣揚的“德芬永恆戰鬥情誼”大廈的根基動搖了。
8 月初得知,芬蘭總統芮蒂引退,芬蘭人馬上探聽停戰條件。繼法西斯德國在其他戰區也屢遭失敗之後,芬蘭就要退出戰爭了。紅軍開始解放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羅馬尼亞已經退出戰爭。反法西斯同盟國的軍隊在法國和義大利展開了進攻。時針朝著一個方向不停地移動,無論法西斯分子使出多大力量,他既無法阻止,也無法逆轉時針的前進。8 月25日,蘇聯政府接到赫爾辛基正式的停戰請求,9 月5 日,卡累利阿方面軍便在南段停止了戰鬥行動。
談判開始在莫斯科舉行。9 月4 日,當芬軍停火時,在前線許多地段出現了他們的軍使。他們高興地通知,對芬蘭來說,戰爭已告結束。我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即給大本營打電話,因為至今尚未得到有關停戰的任何指示。很快就得到答覆:“芬蘭政府尚未接受蘇聯的條件。”但是,赫爾辛基無法長久地“耍滑頭”。9 月5日,大本營便下令指出,芬蘭政府已建議同我方締結協定。大家知道,協定最重要的條款之一是,必須解除芬蘭境內德軍的武裝。讀者在下文中可以看到,這種情況在極圈內地區作戰期間起了特殊的作用。
我從芬蘭前線返回時,又一次來到各次戰鬥的地點,然後才走上歸途。這時,我從芬軍在自己的陣地準備作戰的角度,觀看了他們的堅固工事。我想像著,當時他們的軍事長官能看到什麼,能想到什麼。
1941年當芬蘭人向我們宣戰並奪占了奧洛涅茨地峽時,他們沒有任何朝向蘇聯的堅固工事。而現在,一條擁有永備發射工事的完全現代化的陣地防線就展現在我眼前。為了建立並守住這樣的防線,而不使國家經濟受到破壞,就必須擁有可觀的軍事經濟潛力。但是,芬蘭恰恰沒有這樣的潛力。
從戰爭爆發後的整整三年來,芬軍就在這裡建立有鋼筋混凝土工事的防禦地帶。毫無疑問,建築工程是在外國(當然主要是德國)援助下完成的。我研究芬軍的防禦,力求弄明白,他們到底指望什麼。他們自己的軍隊不多,又沒有足夠的飛機、坦克和火炮。這樣一個小國怎麼挑得起即使從純軍事角度上看也顯然不能勝任的擔子呢?
只是當德國調來一些新兵團時,芬蘭才想從卡累利阿地峽沖向列寧格勒,從奧洛涅茨繼續向東進。而這時芬蘭戰略家們才從芬蘭灣到拉多加湖,從拉多加湖到奧涅加湖匆忙建立了堅固工事。在我第7 和第32集團軍當面則建起了斯維里防禦地帶、斯維里—3 號水壩與波德波羅日耶的橋頭堡、彼得羅扎沃茨克—維德利察防禦以及沿波羅索澤羅湖、蘇奧那爾維、薩爾米一線的防禦地區。縱深三十公里的斯維里防禦地帶以及奧洛涅茨築壘地域,發揮了重要作用。現在,我翻閱了自己的作戰日記,找到以下數據:我工程兵打掃戰場時發現,這裡每公里正面的防禦工事密度:機槍和迫擊炮發射點三十多個,步兵散兵坑七十個、土木質火力點十個、鋼帽堡七個,在綿亘的步兵塹壕內還發現了圓形鋼筋混凝土避彈所。在主要方向上構築了近十處鋼筋混凝土工事。防坦克障礙物都根據地形分散配置,構築技巧之高令人驚嘆。毫無疑問,芬蘭人利用了他們在1939—1940年戰局中所取得的經驗。可是我認為,他們總應當清醒地想一想,等待他們的是什麼。只有受盲目仇恨心理驅使而輕舉妄動的人,才能捲入同偉大蘇維埃國家開戰的冒險行徑。
在北極地區
並不總需要合圍。射擊與外交。還有需要考慮的問題。左面是山,右面是海。獨一無二的計劃。進攻之前。沿著凍土地帶。從佩琴加到尼克利和基爾克內斯。
南卡累利阿戰役結束後,消滅北方德軍的準備工作又重新開始了。方面軍輔助指揮所急忙轉移到坎達拉克沙。第7 集團軍的一些兵團也調到該地。除我軍的極圈內地區部隊得到加強外,頗為重要的一點是,德軍由於芬蘭從我國領土上撤走了自己的軍隊而削弱了。現在,德軍第20拉普蘭集團軍的南翼暴露了。於是,我們就可以擬定計劃,不僅實施正面突擊,而且還插入敵人後方,實施合圍突擊。
我們不知道,德軍指揮部面對新情況倒底會採取什麼對策。但可以設想,敵人遲早將被迫從芬蘭北部撤走自己的軍隊。為了不讓敵人不受懲罰地逃走,方面軍軍事委員會9 月4 日提醒我軍三個北方集團軍司令員:敵人可能撤退,並要求他們使軍隊保持充分的戰鬥準備,以便根據方面軍的特別命令立即轉入進攻。
我們的設想在一定程度上被證實了。9 月7 日,德軍指揮部由於害怕蘇軍向其山地步兵第18軍翼側前出,開始將該軍撤離烏赫塔方向。斯克維爾斯基將軍剛把這一情況報告給方面軍司令部,我立即下令追擊敵人。然而,一天前,就已下令第19集團軍把迂加集團的主力前調到德軍第36軍的後方。我軍在進攻前早就作好了這次迂迴的準備。他們周密研究了預定的行進路線,仔細考慮了鋪設急造軍路的各種問題,行軍縱隊的編成、行車的保障與警戒。為了使鋪設急造軍路的工作不致耽擱,每個縱隊的先頭都配有工兵。給各個先頭步兵分隊都發放了斧頭、工兵鍬、鋼鋸和鋼釺。出發前,給所有戰士都補助了應急儲備食品,增加了子彈和手榴彈儲備。因為在皮亞奧澤羅湖、奎托湖地區艱險的山林地內,在幾乎完全沒有道路而航空兵又忙於在別處作戰的情況下,部隊脫離了後方,其補給將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