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頁
眾大臣心念未完,已聽到李世民心平氣和的道:“雉奴,你舅父已經答應你了,還不快快叩謝他?”
那邊李治順從地向著長孫無忌納頭而拜。長孫無忌忙伸手扶起他,道:“一切全賴皇上聖意獨斷,臣只是奉旨行事,何功之有?”
李世民當下命長孫無忌起草聖旨,立李治為太子,並任命長孫無忌為太子太師、房玄齡為太子太傅、徐世績為太子詹事、褚遂良為太子賓客,並一律加授“同中書門下三品”(註:即為實質宰相)。
諸事完畢,長孫無忌等退下去頒布聖旨,李治正想也跟著辭退,卻給李世民留了下來。李世民回頭叫道:“楊妃,你出來。”
吉兒一怔,想:“為什麼還叫我楊妃?”但李世民已叫了出口,她欲再假裝不在場亦不可得,只好從屏風後轉出來,一抬頭間,只見李世民身邊垂手恭立著一個十六七歲的少年,果真生就一副蒲柳之姿,臉色如長孫無垢一般幾乎蒼白如紙;眼睛細長,倒還有幾分象李世民,但眼神躲閃怯懼,哪裡有半點他父親少年時的那份奕奕神采。她見過李家的人並不算多,計有李淵、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等,樣貌形相雖不盡相同,但都是身強體健之人,李世民和李元吉兩兄弟多在戰場之上,更是頗有驍悍之態。但眼前這李治一副弱質纖纖之貌,當真比女子還要柔和溫婉,無怪乎李世民會對他如此放心不下。
李世民一手拉著吉兒,對李治說:“她是誰,你知道吧?”
李治道:“是。楊妃娘娘是吳王恪哥哥的母親。”
李世民道:“恪兒與你是骨肉至親,雖說不是一母同胎,但為人君者,對天下百姓尚且要視為子民,何況是自己兄弟?雉奴,你今日就當著我和恪兒生母之面發一個誓,要與恪兒一生相親相愛,不可做出半件有虧兄弟之情的事來。”
吉兒腦中轟的一下,已見李治跪倒在自己面前,舉起右手,望著李世民,道:“兒臣要怎樣發誓?”
李世民道:“你跟著我這麼說:‘皇天在上,后土在下,我李治今天當著父皇和李恪生母楊氏之面立下此誓:在我有生之年,一定善待哥哥李恪,保護他一生平安喜樂,決不聽信奸言離間兄弟之情。若有違此誓,教我在生時眾叛親離、為世人唾棄;死後為千夫所指、遺臭萬年。’”
李治聽一句就跟著念一句,吉兒心下一片亮堂:李世民知道李恪的生母是她,李治卻以為她是那楊妃蕊兒。李世民要李治當著自己面前立誓一生保護李恪周全,自然是要自己安心,不僅在李世民在世之時會保全李恪,便是他去後也有李治依此誓言使李恪免於劫難。吉兒恍悟到他這番深意,感激之心真是何可言宣?轉頭望向他,只見他朝著自己微微一笑,不由得觸動心中塵封已久的情懷,面上一陣緋紅。
李治立完誓,猶跪在地上,李世民道:“你如今是皇儲,日後更是身為一國之君,須得知道一諾千金,既立了這誓,就決不可食言了!”
李治應了,李世民這才讓他起來。
李世民轉頭看著吉兒,低聲道:“怎麼?你可放心了?”
吉兒點點頭,以低得只有他二人能聽到的聲音道:“時到如今,我終於相信你待我之心了。”想到李世民剛才為長孫無忌所逼時,只為了自己一聲咳嗽的請求就壓住了心頭怒火,維持立李治原議;又如此煞費苦心的要李治當面立誓,只為了消去自己對李恪生死安危的憂慮,那確是全心全意的為自己打算了。
李世民眼中光彩一閃,但隨即轉作黯然,道:“只可惜,已是太遲了,是不是?”不待吉兒答他,神色一振,道:“過去的事,那就不必再提了。你還有什麼放心不下的事嗎?只管說出來好了。”
“你肯如此為恪兒,我還有什麼不知足的……”忽想起蕊兒曾托她為武媚求情之事,忙轉口道:“不過,我倒還真有件事要說的。”
“什麼事?”
“武媚那女孩,你還記得嗎?”
武媚!
旁邊站著的李治一聽到這名字,便如吞下一個火球似的,全身滾燙,手腳都微微發顫,耳中轟鳴不已,李世民和吉兒再說什麼他已聽不見了,一瞬間仿佛回到了他第一次見到武媚的那一天。
那天他入宮向父親請安,正逢父親早朝未完,還在與大臣議事。他繞到殿後進去,打算在屏風後等待父親議完事再出去。
他才一進去,便見屏風後靜悄悄的只有一個女子背向著他坐在那兒,再沒別的人了。他雖只見到她苗條的背影,卻也看得出她正專心致志的傾聽外面的說話。她聽到他進來的腳步聲,微微的側過頭來,面上現出大不耐煩的神色,似是對他這個時候闖進來打擾了她聽外面的君臣議事很不高興。然而,當她的臉龐整個轉過來,看清了進來的不是什麼宮女太監時,一絲吃驚之色閃過後,秋波一轉,隨即綻放出嬌媚的一笑。
她這一笑,便如一朵花兒突地盛開,說不出的光彩照人、明艷不可方物。他心頭猶似給一個鐵錘重重敲了一下,眼前一陣眩昏,除了她那張巧笑嫣然的臉外,什麼都看不見了;腳下也似山搖地動,四周景物發了瘋一般在他身邊急旋。他瞠目張口,身子搖搖晃晃,馬上便要站立不穩跌倒在地。她輕輕巧巧的縱身一躍,腳不沾地似的來到他面前,左手抓著他的右臂,右手扶著他的左肩,那紅紅軟軟的小嘴啊,竟貼到他耳邊上,不發聲的送出氣息來,道:“晉王,您可要小心啊!”當真是吹氣如蘭,連她身周的空氣仿佛也給染上了一層香氣。
那邊李治順從地向著長孫無忌納頭而拜。長孫無忌忙伸手扶起他,道:“一切全賴皇上聖意獨斷,臣只是奉旨行事,何功之有?”
李世民當下命長孫無忌起草聖旨,立李治為太子,並任命長孫無忌為太子太師、房玄齡為太子太傅、徐世績為太子詹事、褚遂良為太子賓客,並一律加授“同中書門下三品”(註:即為實質宰相)。
諸事完畢,長孫無忌等退下去頒布聖旨,李治正想也跟著辭退,卻給李世民留了下來。李世民回頭叫道:“楊妃,你出來。”
吉兒一怔,想:“為什麼還叫我楊妃?”但李世民已叫了出口,她欲再假裝不在場亦不可得,只好從屏風後轉出來,一抬頭間,只見李世民身邊垂手恭立著一個十六七歲的少年,果真生就一副蒲柳之姿,臉色如長孫無垢一般幾乎蒼白如紙;眼睛細長,倒還有幾分象李世民,但眼神躲閃怯懼,哪裡有半點他父親少年時的那份奕奕神采。她見過李家的人並不算多,計有李淵、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等,樣貌形相雖不盡相同,但都是身強體健之人,李世民和李元吉兩兄弟多在戰場之上,更是頗有驍悍之態。但眼前這李治一副弱質纖纖之貌,當真比女子還要柔和溫婉,無怪乎李世民會對他如此放心不下。
李世民一手拉著吉兒,對李治說:“她是誰,你知道吧?”
李治道:“是。楊妃娘娘是吳王恪哥哥的母親。”
李世民道:“恪兒與你是骨肉至親,雖說不是一母同胎,但為人君者,對天下百姓尚且要視為子民,何況是自己兄弟?雉奴,你今日就當著我和恪兒生母之面發一個誓,要與恪兒一生相親相愛,不可做出半件有虧兄弟之情的事來。”
吉兒腦中轟的一下,已見李治跪倒在自己面前,舉起右手,望著李世民,道:“兒臣要怎樣發誓?”
李世民道:“你跟著我這麼說:‘皇天在上,后土在下,我李治今天當著父皇和李恪生母楊氏之面立下此誓:在我有生之年,一定善待哥哥李恪,保護他一生平安喜樂,決不聽信奸言離間兄弟之情。若有違此誓,教我在生時眾叛親離、為世人唾棄;死後為千夫所指、遺臭萬年。’”
李治聽一句就跟著念一句,吉兒心下一片亮堂:李世民知道李恪的生母是她,李治卻以為她是那楊妃蕊兒。李世民要李治當著自己面前立誓一生保護李恪周全,自然是要自己安心,不僅在李世民在世之時會保全李恪,便是他去後也有李治依此誓言使李恪免於劫難。吉兒恍悟到他這番深意,感激之心真是何可言宣?轉頭望向他,只見他朝著自己微微一笑,不由得觸動心中塵封已久的情懷,面上一陣緋紅。
李治立完誓,猶跪在地上,李世民道:“你如今是皇儲,日後更是身為一國之君,須得知道一諾千金,既立了這誓,就決不可食言了!”
李治應了,李世民這才讓他起來。
李世民轉頭看著吉兒,低聲道:“怎麼?你可放心了?”
吉兒點點頭,以低得只有他二人能聽到的聲音道:“時到如今,我終於相信你待我之心了。”想到李世民剛才為長孫無忌所逼時,只為了自己一聲咳嗽的請求就壓住了心頭怒火,維持立李治原議;又如此煞費苦心的要李治當面立誓,只為了消去自己對李恪生死安危的憂慮,那確是全心全意的為自己打算了。
李世民眼中光彩一閃,但隨即轉作黯然,道:“只可惜,已是太遲了,是不是?”不待吉兒答他,神色一振,道:“過去的事,那就不必再提了。你還有什麼放心不下的事嗎?只管說出來好了。”
“你肯如此為恪兒,我還有什麼不知足的……”忽想起蕊兒曾托她為武媚求情之事,忙轉口道:“不過,我倒還真有件事要說的。”
“什麼事?”
“武媚那女孩,你還記得嗎?”
武媚!
旁邊站著的李治一聽到這名字,便如吞下一個火球似的,全身滾燙,手腳都微微發顫,耳中轟鳴不已,李世民和吉兒再說什麼他已聽不見了,一瞬間仿佛回到了他第一次見到武媚的那一天。
那天他入宮向父親請安,正逢父親早朝未完,還在與大臣議事。他繞到殿後進去,打算在屏風後等待父親議完事再出去。
他才一進去,便見屏風後靜悄悄的只有一個女子背向著他坐在那兒,再沒別的人了。他雖只見到她苗條的背影,卻也看得出她正專心致志的傾聽外面的說話。她聽到他進來的腳步聲,微微的側過頭來,面上現出大不耐煩的神色,似是對他這個時候闖進來打擾了她聽外面的君臣議事很不高興。然而,當她的臉龐整個轉過來,看清了進來的不是什麼宮女太監時,一絲吃驚之色閃過後,秋波一轉,隨即綻放出嬌媚的一笑。
她這一笑,便如一朵花兒突地盛開,說不出的光彩照人、明艷不可方物。他心頭猶似給一個鐵錘重重敲了一下,眼前一陣眩昏,除了她那張巧笑嫣然的臉外,什麼都看不見了;腳下也似山搖地動,四周景物發了瘋一般在他身邊急旋。他瞠目張口,身子搖搖晃晃,馬上便要站立不穩跌倒在地。她輕輕巧巧的縱身一躍,腳不沾地似的來到他面前,左手抓著他的右臂,右手扶著他的左肩,那紅紅軟軟的小嘴啊,竟貼到他耳邊上,不發聲的送出氣息來,道:“晉王,您可要小心啊!”當真是吹氣如蘭,連她身周的空氣仿佛也給染上了一層香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