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頁
布希總統在2003年國情咨文講話中宣布,將由聯邦調查局、中央情報局、國土安全部和國防部組建一個恐怖主義威脅協調中心,將所有涉及威脅的情報匯集到一處進行分析。作為這一任務的一部分,科弗?布萊克負責協調政府的“全球恐怖主義態勢”年度報告。該報告相當於某種成績報告單,可顯示“反恐戰爭”正在如何發展。科弗?布萊克在2003年4月30日發布了“2002年全球恐怖主義態勢”報告,並聲稱2002年是30多年來恐怖主義事件發生最少的一年。雖然當時公眾對他的這一表述沒怎麼注意,但當他一年後發表“2003年度全球恐怖主義態勢”報告,並做了幾乎同樣的表述時,情況就不一樣了。
2004年4月29日,在伊拉克反美抵抗活動爆發之際,布萊克和副國務卿阿米蒂奇發布了“2003年全球恐怖主義態勢”報告,大膽地聲稱,該報告說明美國正在贏得它自己定義寬泛的反恐戰爭。科弗?布萊克說:“你在報告中可以看到,有明顯的證據表明,我們正在取得鬥爭的勝利。”他說:“2003年發生的恐怖主義襲擊,是1969年以來最少的。這是34年來的最低點。2003年共發生了190起恐怖主義襲擊。比2002年的198起略有減少,比2001年的346起減少了45%。”對白宮來說,這份報告是戰略成功的明顯證據,畢竟,國會研究局稱國務院的年度報告是“評估恐怖主義襲擊的最權威的非保密政府文件”。
第十五章科弗?布萊克手套摘掉了(8)
然而麻煩在於,它只是一場騙局。國會的獨立調查科學家很快就透露了真相。艾倫?克魯格和戴維?萊廷(來自普林斯頓大學和史丹福大學的獨立專家)不久後在《華盛頓郵報》上撰文指出:“該報告披露的數據定義模糊,而且經過人為改動,對最不重要的恐怖主義行為做了不成比例的誇大。報告中唯一經過證實的信息表明,自2001年以來,恐怖主義襲擊事件每年都在增加,並在2003年達到20年來最高水平……所謂恐怖主義襲擊事件在2003年下降,完全是由於非重要的恐怖主義襲擊事件減少造成的。”恐怖主義襲擊事件並不是如報告所說有4%的減少,而是有5%的增加。同時,“重要”襲擊的次數達到了1982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而且,報告的統計只截至2003年11月11日,而在那天之後發生了一批重大的恐怖主義事件。儘管美國官員在講話時一向把伊拉克和阿富汗抵抗戰士稱為“恐怖主義者”,但在布萊克的報告中,對在伊聯軍的襲擊被列為“戰鬥”,而不是恐怖主義襲擊事件。布萊克他們不符合美國對國際恐怖主義襲擊事件的長期定義,因為他們是針對執行作戰任務的美軍和聯軍部隊的。加州民主黨眾議員艾倫?塔塞爾後來稱這是一個證據,表明政府“繼續否認戰爭的成本,並拒絕對美國人民坦誠布公”。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鮑爾?克魯格曼寫道:“這些關於恐怖主義數據有誤的好消息來得正是時候,由於前白宮反恐負責人理察?克拉克透露了真相,白宮被衝擊得岌岌可危,而克拉克公開說出了情報界許多人的觀點:布希政府在與基地組織作戰方面成績太差。”與此同時,布希正在乘競選宣傳車在中西部競選,順便宣傳“打贏反恐戰爭”。到了6月,白宮被迫對“全球恐怖主義態勢”年度報告做了重大修訂,承認自“反恐戰爭”開始以來恐怖襲擊確有重大的增加。這份經修訂的報告稱,有3646人在2003年由於恐怖襲擊而受傷,這一數字比科弗?布萊克的原報告多了一倍以上。而死亡人數為625人,更大大高於科弗?布萊克的原報告所稱的307人。
正如鮑爾?克魯格曼指出的:“科弗?布萊克和其他官員把錯誤歸因於‘疏忽、人手不夠、資料庫過時’。請記住,這可是政府的反恐信息中央匯總機構,它的成立曾在一年多以前被歡呼為‘極大地促進了’反恐努力。難倒它仍然不能把信息輸入到自己的電腦?這倒也不會讓世人感到意外,在這個哈里伯頓公司大放異彩的時代,信息輸入的工作已經交給私人承包商了,並被它們搞得亂七八糟。”在2004年向布希挑戰的民主黨人約翰?克里通過發言人指責說,布希“在反恐戰爭上對於真相處置輕率”,並稱白宮“誇大反恐的勝利已經被人發現了”。據說,因為這份報告,國務院有的官員被撤職了,但科弗?布萊克沒有被撤職,他聲稱:“那是一個誠實的錯誤,不是有意欺騙。”
第十五章科弗?布萊克手套摘掉了(9)
儘管反恐報告引起了很大爭議,但科弗?布萊克在國務院的職務使他繼續保留在美國反恐政策的中心位置。科弗?布萊克直接聽命於鮑威爾國務卿,據說他們二人在政府里有一個共同的敵手—拉姆斯菲爾德。五角大樓企圖在“9?11”事件後改變美國的政策,讓軍方在未經美國大使或中央情報局站長同意的情況下將特種作戰部隊派入其他國家,而在這個時候,科弗?布萊克就成了挫敗拉姆斯菲爾德計劃的一線人物。鮑威爾國務卿的副手阿米蒂奇告訴《華盛頓郵報》說:“我給了布萊克明確的指示,讓他下馬、殺馬並步行作戰—不能讓那種現象發生。”他介紹了自己和其他人如何6次阻止了五角大樓企圖削弱美國大使權威的企圖。(有意思的是,在布希總統連任競選成功後,布萊克、阿米蒂奇、鮑威爾都在2004年11月份辭職了,他們的辭職時間只相差2個星期,而拉姆斯菲爾德則又當了兩年的國防部長)。
2004年4月29日,在伊拉克反美抵抗活動爆發之際,布萊克和副國務卿阿米蒂奇發布了“2003年全球恐怖主義態勢”報告,大膽地聲稱,該報告說明美國正在贏得它自己定義寬泛的反恐戰爭。科弗?布萊克說:“你在報告中可以看到,有明顯的證據表明,我們正在取得鬥爭的勝利。”他說:“2003年發生的恐怖主義襲擊,是1969年以來最少的。這是34年來的最低點。2003年共發生了190起恐怖主義襲擊。比2002年的198起略有減少,比2001年的346起減少了45%。”對白宮來說,這份報告是戰略成功的明顯證據,畢竟,國會研究局稱國務院的年度報告是“評估恐怖主義襲擊的最權威的非保密政府文件”。
第十五章科弗?布萊克手套摘掉了(8)
然而麻煩在於,它只是一場騙局。國會的獨立調查科學家很快就透露了真相。艾倫?克魯格和戴維?萊廷(來自普林斯頓大學和史丹福大學的獨立專家)不久後在《華盛頓郵報》上撰文指出:“該報告披露的數據定義模糊,而且經過人為改動,對最不重要的恐怖主義行為做了不成比例的誇大。報告中唯一經過證實的信息表明,自2001年以來,恐怖主義襲擊事件每年都在增加,並在2003年達到20年來最高水平……所謂恐怖主義襲擊事件在2003年下降,完全是由於非重要的恐怖主義襲擊事件減少造成的。”恐怖主義襲擊事件並不是如報告所說有4%的減少,而是有5%的增加。同時,“重要”襲擊的次數達到了1982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而且,報告的統計只截至2003年11月11日,而在那天之後發生了一批重大的恐怖主義事件。儘管美國官員在講話時一向把伊拉克和阿富汗抵抗戰士稱為“恐怖主義者”,但在布萊克的報告中,對在伊聯軍的襲擊被列為“戰鬥”,而不是恐怖主義襲擊事件。布萊克他們不符合美國對國際恐怖主義襲擊事件的長期定義,因為他們是針對執行作戰任務的美軍和聯軍部隊的。加州民主黨眾議員艾倫?塔塞爾後來稱這是一個證據,表明政府“繼續否認戰爭的成本,並拒絕對美國人民坦誠布公”。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鮑爾?克魯格曼寫道:“這些關於恐怖主義數據有誤的好消息來得正是時候,由於前白宮反恐負責人理察?克拉克透露了真相,白宮被衝擊得岌岌可危,而克拉克公開說出了情報界許多人的觀點:布希政府在與基地組織作戰方面成績太差。”與此同時,布希正在乘競選宣傳車在中西部競選,順便宣傳“打贏反恐戰爭”。到了6月,白宮被迫對“全球恐怖主義態勢”年度報告做了重大修訂,承認自“反恐戰爭”開始以來恐怖襲擊確有重大的增加。這份經修訂的報告稱,有3646人在2003年由於恐怖襲擊而受傷,這一數字比科弗?布萊克的原報告多了一倍以上。而死亡人數為625人,更大大高於科弗?布萊克的原報告所稱的307人。
正如鮑爾?克魯格曼指出的:“科弗?布萊克和其他官員把錯誤歸因於‘疏忽、人手不夠、資料庫過時’。請記住,這可是政府的反恐信息中央匯總機構,它的成立曾在一年多以前被歡呼為‘極大地促進了’反恐努力。難倒它仍然不能把信息輸入到自己的電腦?這倒也不會讓世人感到意外,在這個哈里伯頓公司大放異彩的時代,信息輸入的工作已經交給私人承包商了,並被它們搞得亂七八糟。”在2004年向布希挑戰的民主黨人約翰?克里通過發言人指責說,布希“在反恐戰爭上對於真相處置輕率”,並稱白宮“誇大反恐的勝利已經被人發現了”。據說,因為這份報告,國務院有的官員被撤職了,但科弗?布萊克沒有被撤職,他聲稱:“那是一個誠實的錯誤,不是有意欺騙。”
第十五章科弗?布萊克手套摘掉了(9)
儘管反恐報告引起了很大爭議,但科弗?布萊克在國務院的職務使他繼續保留在美國反恐政策的中心位置。科弗?布萊克直接聽命於鮑威爾國務卿,據說他們二人在政府里有一個共同的敵手—拉姆斯菲爾德。五角大樓企圖在“9?11”事件後改變美國的政策,讓軍方在未經美國大使或中央情報局站長同意的情況下將特種作戰部隊派入其他國家,而在這個時候,科弗?布萊克就成了挫敗拉姆斯菲爾德計劃的一線人物。鮑威爾國務卿的副手阿米蒂奇告訴《華盛頓郵報》說:“我給了布萊克明確的指示,讓他下馬、殺馬並步行作戰—不能讓那種現象發生。”他介紹了自己和其他人如何6次阻止了五角大樓企圖削弱美國大使權威的企圖。(有意思的是,在布希總統連任競選成功後,布萊克、阿米蒂奇、鮑威爾都在2004年11月份辭職了,他們的辭職時間只相差2個星期,而拉姆斯菲爾德則又當了兩年的國防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