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
董振堂沉思許久,然後緩緩說道:“我們活著的要完成烈士們的遺願,要努力擺脫目前的困境,帶好這支英雄的隊伍,讓這支隊伍不斷地發展、壯大,我們責任不輕呀!”
……….
11月10日,董振堂率五軍協同三十軍包圍了土門子,迫使馬步青部一個工兵營投降。18日,又攻克永昌,21日克山丹。同時,西路軍主力九軍做為另一路進展也較順利,在乾柴窪擊潰敵3個旅的進攻,隨後於13日乘勢占領了古浪城。
馬步芳得知古浪失守,異常震驚,立即勒令馬元海部不惜一切代價限期奪回。古浪城是河西走廊的咽喉要地,古稱“虎狼關”,地處要衝,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馬家軍二萬餘人在馬元海的指揮下蜂擁而來,雙方在一條山下展開一場血戰。戰至18日,紅9軍斃敵二千餘人,自己也傷亡過半。經此一役,九軍元氣大傷,無力再堅守危城古浪,遂連夜撤出,向右翼的三十軍、五軍靠攏。
從11月22日開始,馬家軍對西路軍發起了更大規模的攻勢,如果此時西路軍全軍堅定地向新疆挺進,或許受到的損失不會那麼大。但偏偏在此時,中革軍委來電令西路軍停止西進,就地(永昌、涼州、山丹一帶)建立根據地。如果說西路軍先期所面對的只是馬家軍的襲擾。而現在,二馬則是傾其主力,要與紅軍做決一死戰了。因為二馬決不會坐視,在自己的地盤上出現一塊由共產黨領導的紅色根據地。
為擺脫困境,爭取主動,徐向前於11月24日親自起草電文,向黨中央反映實際情況,請求重新考慮西路軍的行動方針,電文指出:
一、馬敵現雖傷亡5000人以上,但能抽大批民團壯丁補充,人馬子彈均有,仍然繼續與我拼戰。
二、馬敵戰術系以騎兵四處活動,以成團密集隊形猛攻堡寨。黃昏後,畏我夜戰,即退守堡寨。反覆攻某點不得手時,則集兵猛攻另一點。大部乘馬,進退均速。我方勝則難繳獲,敗則無生還。
三、永涼地帶,地形開闊,區域狹小,無樹無房,儘是堡寨,不便我軍迂迴抄擊。
四、我每守一堡寨,須一營以上兵力,激戰終日,即可耗盡彈藥,矛刀、刺刀又少,難阻敵攻。九軍現有4600人,步槍1800支,每槍子彈不足兩排;五軍不足4000人,槍彈更少;三十軍近6000人,步槍2000餘支,每槍子彈僅兩三排;騎兵師人馬約500,人、彈有耗無補,無日不戰,敵騎到處騷擾,擴紅、弄糧、籌資、交通均受限制。擬壯大騎兵,但籌馬困難。
五、九軍激戰古浪,受大損失,正在休整;三十軍激戰四十里舖,子彈耗盡,全靠大刀拼殺,已傷亡500餘人;五軍更弱,指直在永昌,大部分擔任城牆守備任務,敵馬彪部有三個團正在永昌城郊附近活動。
根據以上情況,我們現無能集優勢兵力,彈藥太少,難在甘東地區滅敵。請求中革軍委迅速指示下一步行動方針。
十一月二十五日,中央復電,仍要西路軍就地堅持,打開局面。
西路軍沒有任何外援,沒有任何後繼,本就有限的彈藥越來越少,境況越來越糟,時西路軍許多高級將領對中央要求西路軍在甘、涼建立根據地的電令是持異議的。
西路軍蹲在此地不進不退,正好給馬家軍以進擊之機,馬步芳調集重兵向永、涼地區撲過來,胡宗南的補充旅亦向涼州地區開進,一場大戰已不可避免。中革軍委之所以這樣部屬,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其主要意圖是:造成河東紅軍將與西路軍在河西會合的假象,調動蔣介石的主要兵力扼守黃河一帶,以便河東主力紅軍東出或南出,進行大規模的戰略轉移。這樣一來,西路軍所承受的壓力是可想而知的。
三十軍政委李先念不了解總部的計劃,氣呼呼地找到總政委陳昌浩說;“在這裡東不東,西不西,等著挨打,怎麼行?要東去,我打先鋒,要西去,我也打先鋒!”
陳昌浩和張國燾一樣,家長作風十分嚴重,他板起面孔,訓斥道:“你懂什麼!多嘴!我們扎紮實實的在這裡建立根據地,有了根據地,呆在這裡能吃虧?”
徐向前也不知道此計劃的內容,就建立根據地的問題上,他和陳昌浩一度爭吵起來。陳不顧實際情況,一味堅持能在這裡站住腳,打開一番新局面。徐向前無奈的搖搖頭,說道:“中央遠在上千公里的陝北,根本不了解這裡的實際情況,這裡的條件從哪個方面都比不上川陝根據地。”稍停一會兒,徐向前又講到:“論氣候,這裡滴水成冰,我們的士兵大都是南方人,適應不了這兒的嚴酷氣候;這裡的居民大都是少數民族,有不容外族人輕視的宗教信仰;這裡的地形也與我們格格不入,一馬平川,即便是有山也是光禿禿的,無法落腳藏身。我們都是步兵,在這種情況下怎麼打仗?而敵人的優勢就很明顯,他們以騎兵為主,有禦寒的冬衣,有充足的水,糧食和彈藥,還有聽命於他們的鄉民。無論是天時、地利、人和,敵人都占盡了。前段時期的作戰就充分證明這一點,敵人機動,來的快逃得也快,我們奈何不了他們。而我們只要有稍許大意,就會吃虧。單說九軍吧,離開主力稍遠一點,就在古浪遭敵重創。敵人的這種狼群戰術還會重演,我們怎麼辦?現在全軍攏共加在一起不過兩萬人,又經得起幾回這樣的折騰!?”
……….
11月10日,董振堂率五軍協同三十軍包圍了土門子,迫使馬步青部一個工兵營投降。18日,又攻克永昌,21日克山丹。同時,西路軍主力九軍做為另一路進展也較順利,在乾柴窪擊潰敵3個旅的進攻,隨後於13日乘勢占領了古浪城。
馬步芳得知古浪失守,異常震驚,立即勒令馬元海部不惜一切代價限期奪回。古浪城是河西走廊的咽喉要地,古稱“虎狼關”,地處要衝,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馬家軍二萬餘人在馬元海的指揮下蜂擁而來,雙方在一條山下展開一場血戰。戰至18日,紅9軍斃敵二千餘人,自己也傷亡過半。經此一役,九軍元氣大傷,無力再堅守危城古浪,遂連夜撤出,向右翼的三十軍、五軍靠攏。
從11月22日開始,馬家軍對西路軍發起了更大規模的攻勢,如果此時西路軍全軍堅定地向新疆挺進,或許受到的損失不會那麼大。但偏偏在此時,中革軍委來電令西路軍停止西進,就地(永昌、涼州、山丹一帶)建立根據地。如果說西路軍先期所面對的只是馬家軍的襲擾。而現在,二馬則是傾其主力,要與紅軍做決一死戰了。因為二馬決不會坐視,在自己的地盤上出現一塊由共產黨領導的紅色根據地。
為擺脫困境,爭取主動,徐向前於11月24日親自起草電文,向黨中央反映實際情況,請求重新考慮西路軍的行動方針,電文指出:
一、馬敵現雖傷亡5000人以上,但能抽大批民團壯丁補充,人馬子彈均有,仍然繼續與我拼戰。
二、馬敵戰術系以騎兵四處活動,以成團密集隊形猛攻堡寨。黃昏後,畏我夜戰,即退守堡寨。反覆攻某點不得手時,則集兵猛攻另一點。大部乘馬,進退均速。我方勝則難繳獲,敗則無生還。
三、永涼地帶,地形開闊,區域狹小,無樹無房,儘是堡寨,不便我軍迂迴抄擊。
四、我每守一堡寨,須一營以上兵力,激戰終日,即可耗盡彈藥,矛刀、刺刀又少,難阻敵攻。九軍現有4600人,步槍1800支,每槍子彈不足兩排;五軍不足4000人,槍彈更少;三十軍近6000人,步槍2000餘支,每槍子彈僅兩三排;騎兵師人馬約500,人、彈有耗無補,無日不戰,敵騎到處騷擾,擴紅、弄糧、籌資、交通均受限制。擬壯大騎兵,但籌馬困難。
五、九軍激戰古浪,受大損失,正在休整;三十軍激戰四十里舖,子彈耗盡,全靠大刀拼殺,已傷亡500餘人;五軍更弱,指直在永昌,大部分擔任城牆守備任務,敵馬彪部有三個團正在永昌城郊附近活動。
根據以上情況,我們現無能集優勢兵力,彈藥太少,難在甘東地區滅敵。請求中革軍委迅速指示下一步行動方針。
十一月二十五日,中央復電,仍要西路軍就地堅持,打開局面。
西路軍沒有任何外援,沒有任何後繼,本就有限的彈藥越來越少,境況越來越糟,時西路軍許多高級將領對中央要求西路軍在甘、涼建立根據地的電令是持異議的。
西路軍蹲在此地不進不退,正好給馬家軍以進擊之機,馬步芳調集重兵向永、涼地區撲過來,胡宗南的補充旅亦向涼州地區開進,一場大戰已不可避免。中革軍委之所以這樣部屬,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其主要意圖是:造成河東紅軍將與西路軍在河西會合的假象,調動蔣介石的主要兵力扼守黃河一帶,以便河東主力紅軍東出或南出,進行大規模的戰略轉移。這樣一來,西路軍所承受的壓力是可想而知的。
三十軍政委李先念不了解總部的計劃,氣呼呼地找到總政委陳昌浩說;“在這裡東不東,西不西,等著挨打,怎麼行?要東去,我打先鋒,要西去,我也打先鋒!”
陳昌浩和張國燾一樣,家長作風十分嚴重,他板起面孔,訓斥道:“你懂什麼!多嘴!我們扎紮實實的在這裡建立根據地,有了根據地,呆在這裡能吃虧?”
徐向前也不知道此計劃的內容,就建立根據地的問題上,他和陳昌浩一度爭吵起來。陳不顧實際情況,一味堅持能在這裡站住腳,打開一番新局面。徐向前無奈的搖搖頭,說道:“中央遠在上千公里的陝北,根本不了解這裡的實際情況,這裡的條件從哪個方面都比不上川陝根據地。”稍停一會兒,徐向前又講到:“論氣候,這裡滴水成冰,我們的士兵大都是南方人,適應不了這兒的嚴酷氣候;這裡的居民大都是少數民族,有不容外族人輕視的宗教信仰;這裡的地形也與我們格格不入,一馬平川,即便是有山也是光禿禿的,無法落腳藏身。我們都是步兵,在這種情況下怎麼打仗?而敵人的優勢就很明顯,他們以騎兵為主,有禦寒的冬衣,有充足的水,糧食和彈藥,還有聽命於他們的鄉民。無論是天時、地利、人和,敵人都占盡了。前段時期的作戰就充分證明這一點,敵人機動,來的快逃得也快,我們奈何不了他們。而我們只要有稍許大意,就會吃虧。單說九軍吧,離開主力稍遠一點,就在古浪遭敵重創。敵人的這種狼群戰術還會重演,我們怎麼辦?現在全軍攏共加在一起不過兩萬人,又經得起幾回這樣的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