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兵車的結合無論進攻還是防守,都要講究陣形。

  《孫臏兵法》就對戰國時期兵車列陣有比較系統的所謂“排兵布陣”的描述和區分,大致有:方圓陣,錐行陣,雁行陣,鉤行陣,玄襄陣,疏陣,數陣,及火陣,水陣。

  此外,還有射擊用的“雲陣”,包圍敵軍用的“贏渭”陣,奇襲用“闔燧”陣,而向山陵要用“封”陣等等。凡此種種,可以看出,兩軍對峙,攻防得統一步調,共同進退,單兵或者單車盲目向對方陣中沖,只會自取滅亡。於是,一支訓練有素的隊伍必須令行禁止,做到聞鼓出擊,鳴金收兵,由旗幟和號角調度收發自如。孫武、吳起、以及後世的岳飛、戚繼光等在治軍方面都是歷史最有名的。

  要保持自己的戰陣在開戰前陣腳不散不亂,除了自己軍隊的軍紀嚴謹外,還必須防止敵方的衝擊,所以,兩軍靠攏準備交鋒前,互射箭矢,所謂“射穩陣腳”就是這個意思。(有意思的是,導腕張藝謀在拍攝電影《英雄》時,向記者解釋“射穩陣腳”的意思是射自己的隊伍,我聽了就覺得這老小子腦袋是進水了。)雙方穩了陣腳,戰陣略作調整,就可以開始擊鼓,硬對硬兵車大規模向對方衝擊了。初中課文《曹劌論戰》中的背景就是這種情況。當時雙方軍隊已列好陣,蓄勢待發。可是曹劌冷靜的等待對方“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疲竭我盈”的時機再吹響進攻的號角。

  由此可見,打仗時最好的時機就是已方的陣型已布好,對方陣容未成,這時已方全軍壓上,就可一擊而潰對方,宋襄公就是因為迂腐錯失了這樣的時節,成了貽笑千古的大笨蛋。

  兩軍對峙,列隊相望,此時的曹劌和魯莊公包括全部的主將應該都是在戰陣中軍的戰車中的,這個年代肯定不會有雙方主將拍馬出列挑戰的情形,事實上,春秋戰國的名將都不以個人武勇聞名,更多的是兵法和韜略。

  要產生雙方主將在戰前的單挑,除非主將棄車就騎,放著好好的戰車不坐,披堅執銳,騎在馬上。

  那麼,以騎兵代替戰車,到底在什麼時期開始呢?請看第三章。

  (三)橫刀立馬陣前

  秦滅六國後,為了國家安定,秦始皇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銷兵鏑”。

  戰車作為那個年代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肯定不能在原六國域內存在了。

  所以,秦二世時,儘管陳勝吳廣等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峰煙四起,但這時的起義軍多為烏合之眾,沒有經過正規訓練,裝備極差,很難擁有昂貴的戰車,戰場上主要以步兵為主,戰將則佩以戰馬。楚漢相爭的項羽,不再象曹劌穩坐戰車中了,而了騎了一匹名聞天下的寶馬烏稚,成了中國歷史上以武力著稱的第一名將!

  漢帝國建立後,北方匈奴的屢屢入侵,與匈奴的騎兵相比較,漢軍的戰車缺乏機動靈活性,步兵幾乎沒有用處,戰不能勝,勝不能追,敗不能逃。於是一場軍事變革勢在必行。

  大漢帝國憑藉強大的國力組建起了一支支龐大的騎兵集群。漢驃騎大將軍霍去病還根據實戰和理論,還研究了琢磨出了一種騎兵新戰術——車懸。這是步兵突擊戰騎兵加強版,兇狠霸道。

  這個時期也不大可能出現戰前主將單挑的情形,你想想,當時的作戰對象主要是匈奴,兩將單挑,二馬相交,大喝一聲“來將通名,免做刀下無名之鬼”之類的開場白沒有翻譯根本開不了口。所以彼時的衛青、霍去病也只是用兵而名;名將李廣是善射著稱!

  兩漢之後,進入三國兩晉,甚至除大唐及滿清外的以後各朝各代,不管是戰馬的來源,數量,還是長於騎術的士兵,中原騎兵方面對北方民族的優勢喪失殆盡。軍事上又退回了以步兵為主,或者是步騎兵結合。騎兵對步兵作戰具有重大優勢:一來可以轉戰千里,取得空間上的戰略優勢;二來陣前作戰,騎兵往來衝突,動量巨大,步兵方陣容易被沖亂;三來即使戰敗可以快速逃離戰場,步兵一般追不上,如果覺得對方步兵實在厲害就逃遠一些,如果覺得還行就逃一段路重新集結返身再戰,直到取勝或者“覺得對方步兵實在厲害”再徹底逃跑。而相反步兵方陣被沖開之後,逃不快,往往形成被對方騎兵追亡逐北的場景。

  總之中國歷史上漢族步兵對遊牧騎兵作戰其實勝多負少,卻難以形成有效打擊,遊牧騎兵只需戰勝漢族步兵一次就可以形成非常有效的打擊,所以容易給人一種錯覺,認為遊牧部族對漢族軍隊作戰經常取勝。

  當然這也並不表示騎兵就可以絕對壓倒步兵,步兵也有戰勝騎兵的方法:首先是弓弩,遊牧民族最大的優勢在於戰馬,漢民族最大的優勢在於科技。古代漢族製造的弓弩是冷兵器時代最先進的單兵作戰武器,秦軍的大風弩、宋軍的神臂弓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一旦結成弩陣,可以形成一個火力斷面。而騎兵目標大,如果正面衝鋒損失將會相當慘重,一般只能採取側翼包抄的戰術。其次,一旦被騎兵衝到近前,重甲步兵也未必害怕騎兵,只要保持好隊形,讓騎兵沖不動,減緩速度,則可以包圍殲滅。

  在宋代煤煉鋼技術發展後,敵軍的騎兵一般都要避免和宋軍的鋼甲重步兵正面對抗,而是利用其機動速度尋找宋軍的弱側攻擊甚至直接逃離戰場避免損失。所以,步兵和騎兵對陣,嚴格的說漢族的重甲步兵在戰術對抗上占有優勢,遊牧民族的快速騎兵在戰略機動上占有優勢,最終的勝負還要視雙方的具體情況和指揮而定,而不是絕對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