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
〔6〕太極圖太極是我國古代的哲學術語,最早見於《易經》,指派生萬物的本原。宋代周敦頤始著《太極圖說》。劉少少在一九一九年一月九日至二月一日的《北京大學日刊》上連續發表長篇論文《太極圖說》,其中說太極圖為「吾人四五千年歷史之真文明」,「今世歐西科學家所考論……不意吾國四千年前祖先已發現之。」〔7〕耶穌(約前4—30)基督教創始人。他在猶太各地傳教,為猶太教當權者所仇視,後被逮捕送交羅馬帝國駐猶太總督彼拉多,釘死在十字架上,見《馬太福音》第二十七章。
09魯迅全集·集外集拾遺補編 問:「這淚混了露水,被月光照著,可難解,夜明石似的發光。」——《狹的籠》〔2〕(《愛羅先珂童話集》頁二七)這句話裡面插入「可難解」三字,是什麼意思?
答:將「可難解」換一句別的話,可以作「這真奇怪」。
因為淚和露水是不至於「夜明石似的發光」的,而竟如此,所以這現象實在奇異,令人想不出是什麼道理。(魯迅)
問:「或者充滿了歡喜在花上奔騰,或者閃閃的在葉尖耽著冥想」,——《狹的籠》(同上)這兩句的「主詞」
(Subject),是淚和露水呢?還是老虎?答:是淚和露水。(魯迅)
問:「『奴隸的血很明亮,紅玉似的。但不知什麼味就想嘗一嘗……』」——《狹的籠》(同上,五三)「就想嘗一嘗」下面的(引號),我以為應該移置在「但不知什麼味」之下;尊見以為對否?
答:原作如此,別人是不好去移改他的。但原文也說得下去,引號之下,可以包藏「看他究竟如何」「看他味道可好」等等意思。(魯迅)
EE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四年一月五日上海《學生雜誌》第十一卷第一號「答問」欄。
呂蓬尊(1899—1944),原名劭堂,筆名漸齋,廣東新會人。當時是小學教員。
〔2〕《狹的籠》愛羅先珂的一篇童話,描寫一隻被關在動物園鐵籠中的老虎對自由生活的渴求。魯迅譯。收入一九二二年七月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愛羅先珂童話集》。 世界社諸先生:
十三日信收到。前一函大約也收到的,因為久病,擱下了。
所問的事,只能寫幾句空話塞責,因為實在沒法子。我的病其實是不會全愈的,這幾天正在吐血,醫生連話也不准講,想一點事就頭暈,但大約也未必死。
此復,即請
暑安。
魯迅十五日。
答問
我自己確信,我是贊成世界語〔2〕的。贊成的時候也早得很,怕有二十來年了罷〔3〕,但理由卻很簡單,現在回想起來:一,是因為可以由此聯合世界上的一切人——尤其是被壓迫的人們;二,是為了自己的本行,以為它可以互相紹介文學;三,是因為見了幾個世界語家,都超乎口是心非的利己主義者之上。
後來沒有深想下去了,所以現在的意見也不過這一點。我是常常如此的:我說這好,但說不出一大篇它所以好的道理來。然而確然如此,它究竟會證明我的判斷並不錯。八月十五日。
EE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六年十月上海《世界》月刊第四卷第九、十期合刊。魯迅覆信以手跡製版刊出;答問載同期「中國作者對於世界語的意見」專欄。均無標題。
世界社,上海世界語者協會所屬《世界》月刊社的簡稱。該刊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創刊於上海,葉籟士、胡繩編輯。一九三六年,國際革命世界語作家協會寫信給上海世界語者協會,要求就世界語問題徵詢中國作家的意見。世界社為此寫信給魯迅和其他作家,本篇即魯迅所作的答覆。
〔2〕世界語指波蘭柴門霍夫(L.Zamenhof,1859—1917)所創造的一種國際輔助語(Esperanto),一八八七年公布。〔3〕魯迅最早贊成世界語的文章,參看一九一八年十一月《新青年》第五卷第五號發表的《渡河與引路》(後收入《集外集》)。 此次版畫展覽會,原定於本月七日舉行,聞搜集原版畫片,頗為不少,大抵大至尺余,如格羅斯所作石版《席勒劇本〈群盜〉警句圖》十張〔2〕,珂勒惠支夫人所作銅板畫《農民圖》七張,則大至二尺以上,因此鏡框遂成問題。有志於美術的人,既無力購置,而一時又難以另法備辦,現籌備人方四出向朋友商借,一俟借妥,即可開會展覽。
又聞俄國木刻名家畢斯凱萊夫(N.Piskarev)〔3〕有《鐵流圖》四小幅,自在嚴寒中印成,贈與小說《鐵流》之中國譯者〔4〕,昨已由譯者寄回上海,是為在東亞唯一之原版畫,傳聞三閒書屋為之製版印行。並擬先在展覽會陳列,以供愛好美術者之賞鑒。
EE
〔1〕本篇最初刊於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十四日《文藝新聞》第四十號,原題《鐵流圖·版畫展延期舉行真像》,未署名。〔2〕格羅斯所作《席勒劇本〈群盜〉警句圖》,共九幅,完成於一九二二年。
〔3〕畢斯凱萊夫(H.hcNXaTVH,1892—1959)蘇聯版畫家、圖書插畫家。作品有《鐵流》、《安娜·卡列尼娜》等書插圖。〔4〕《鐵流》之中國譯者指曹靖華,原名聯亞,河南盧氏人。未名社成員,翻譯家。當時在蘇聯列寧格勒大學任教。他翻譯的《鐵流》一九三一年十一月由三閒書屋出版。同年十二月八日,魯迅收到他寄來的畢斯凱萊夫手拓《鐵流》插圖四幅,曾擬製版單獨印行,但未實現,後收入《引玉集》。 范仲胺〔2〕先生的《整理國故》是在南開大學的講演,但我只看見過報章上所轉載的一部分,其第三節說:「……近來有人一味狐疑,說禹不是人名,是蟲名,我不知道他有什麼確實證據?說句笑話罷,一個人誰是眼睜睜看明自己從母腹出來,難道也能懷疑父母麼?」
第四節就有這幾句:
「古人著書,多用兩種方式發表:(一)假託古聖賢,(二)本人死後才付梓。第一種人,好像呂不韋將孕婦送人,實際上搶得王位……」
我也說句笑話罷,呂不韋〔3〕的行為,就是使一個人「也能懷疑父母」的證據。
EE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四年一月十七日《晨報副刊》,署名風聲。
〔2〕范仲胺(1893—1969)名文瀾,字仲胺,浙江紹興人,歷史學家。著有《中國通史簡編》等。當時是天津南開大學國文系教授。〔3〕呂不韋(?—前235)戰國末年衛國濮陽(今屬河南)人。他在趙國邯鄲經商時,將自己已經懷孕的舞姬送給在趙國當人質的秦公子異人,生嬴政(即秦始皇)。異入回國後即位,為秦莊襄王,呂不韋任相國。莊襄王死,秦始皇幼年繼位,呂不韋以相國執掌朝政,稱「仲父」。 溯本校不安之狀,蓋已半載有餘,時有隱顯,以至現在,其間亦未見學校當局有所反省,竭誠處理,使之消弭,迨五月七日校內講演時,學生勸校長楊蔭榆先生退席後,楊先生乃於飯館召集教員若干燕飲,繼即以評議部〔2〕名義,將學生自治會職員六人(文預科四人理預科一人國文系一人)揭示開除,由是全校然,有堅拒楊先生長校之事變,而楊先生亦遂遍送感言〔3〕,又馳書學生家屬,其文甚繁,第觀其已經公表者,則大概諄諄以品學二字立言,使不諳此事始末者見之,一若此次風潮,為校長整飭風紀之所致,然品性學業,皆有可征,六人學業,俱非不良,至於品性一端,平素尤絕無懲戒記過之跡,以此與開除並論,而又若離若合,殊有混淆黑白之嫌,況六人俱為自治會職員,倘非長才,眾人何由公舉,不滿於校長者倘非公意,則開除之後,全校何至然?所罰果當其罪,則本系之兩主任〔4〕何至事前並不與聞,繼遂相率引退,可知公論尚在人心,曲直早經顯見,偏私謬戾之舉,究非空言曲說所能掩飾也,同人忝為教員,因知大概,義難默爾,敢布區區,惟關心教育者察焉。
馬裕藻,沈尹默,周樹人,李泰,錢玄同,沈兼士,〔5〕周作人。
EE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五年五月二十七日《京報》。許廣平在她所保存的這一宣言的鉛印件旁寫有附註:「魯迅擬稿,針對楊蔭榆的《感言》仗義執言,並邀請馬裕藻先生轉請其他先生連名的宣言。」
〔2〕評議部即評議會。根據《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組織大綱》,學校的領導機構為評議會,由校長、教務主任、總務主任及公選出的十名教授共同組成。
〔3〕指楊蔭榆的《對於暴烈學生之感言》,一九二五年五月二十日《晨報》以《「教育之前途棘矣!」楊蔭榆之宣言》為題,曾予刊載。
〔4〕指女師大國文系主任馬裕藻和代主任黎錦熙。〔5〕馬裕藻(1878—1945)浙江鄞縣人,當時是北京大學國文系教授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講師和國文系主任。沈尹默(1883—1971),浙江吳興人,當時是北京大學國文系教授兼女師大國文系講師。李泰,河北陽原人,當時是北京大學教授兼女師大史地系主任。沈兼士(1887—1945),沈尹默之弟,當時是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主任兼女師大國文系講師。 一十條罪狀
曉真先生:
因為我常見攻擊人的傳單上所列的罪狀,往往是十條,所以這麼說,既非法律,也不是我擬的。十條是什麼,則因傳單所攻擊之人而不同,更無從說起了。
魯迅。七月二十日。
二反對相愛
嗣群先生:
對不起得很,現在發出來函就算更正。但印錯的那一句,從愛看神秘詩文的神秘家看來,實在是很好的。
旅滬記者。七月廿一日。 編輯先生:
《阿Q正傳圖》的木刻者,名鐵耕〔2〕,今天看見《戲》周刊上誤印作「錢耕」,下次希給他改正為感。專此布達,即請撰安
魯迅上。
EE
〔1〕本篇最初刊於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上海《中華日報》的《戲》周刊第十九期,原無標題。
《戲》周刊,上海《中華日報》副刊之一,袁梅(袁牧之)主編。一九三四年八月十九日創刊。自創刊號起,連載袁梅改編的《阿Q正傳》劇本,並從第十六期起陸續刊登魯迅寄去的十張陳鐵耕木刻《阿Q正傳圖》。
〔2〕鐵耕即陳鐵耕(1906—1970),原名陳耀唐,廣東興寧人,木刻家。 編輯先生:
二十一日《自由談》的《批評家的批評家》第三段末行,「他沒有一定的圈子」是「他須有一定的圈子」之誤,乞予更正為幸。
倪朔爾啟。
EE
〔1〕本篇最初刊於一九三四年一月二十四日《申報·自由談》。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
09魯迅全集·集外集拾遺補編 問:「這淚混了露水,被月光照著,可難解,夜明石似的發光。」——《狹的籠》〔2〕(《愛羅先珂童話集》頁二七)這句話裡面插入「可難解」三字,是什麼意思?
答:將「可難解」換一句別的話,可以作「這真奇怪」。
因為淚和露水是不至於「夜明石似的發光」的,而竟如此,所以這現象實在奇異,令人想不出是什麼道理。(魯迅)
問:「或者充滿了歡喜在花上奔騰,或者閃閃的在葉尖耽著冥想」,——《狹的籠》(同上)這兩句的「主詞」
(Subject),是淚和露水呢?還是老虎?答:是淚和露水。(魯迅)
問:「『奴隸的血很明亮,紅玉似的。但不知什麼味就想嘗一嘗……』」——《狹的籠》(同上,五三)「就想嘗一嘗」下面的(引號),我以為應該移置在「但不知什麼味」之下;尊見以為對否?
答:原作如此,別人是不好去移改他的。但原文也說得下去,引號之下,可以包藏「看他究竟如何」「看他味道可好」等等意思。(魯迅)
EE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四年一月五日上海《學生雜誌》第十一卷第一號「答問」欄。
呂蓬尊(1899—1944),原名劭堂,筆名漸齋,廣東新會人。當時是小學教員。
〔2〕《狹的籠》愛羅先珂的一篇童話,描寫一隻被關在動物園鐵籠中的老虎對自由生活的渴求。魯迅譯。收入一九二二年七月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愛羅先珂童話集》。 世界社諸先生:
十三日信收到。前一函大約也收到的,因為久病,擱下了。
所問的事,只能寫幾句空話塞責,因為實在沒法子。我的病其實是不會全愈的,這幾天正在吐血,醫生連話也不准講,想一點事就頭暈,但大約也未必死。
此復,即請
暑安。
魯迅十五日。
答問
我自己確信,我是贊成世界語〔2〕的。贊成的時候也早得很,怕有二十來年了罷〔3〕,但理由卻很簡單,現在回想起來:一,是因為可以由此聯合世界上的一切人——尤其是被壓迫的人們;二,是為了自己的本行,以為它可以互相紹介文學;三,是因為見了幾個世界語家,都超乎口是心非的利己主義者之上。
後來沒有深想下去了,所以現在的意見也不過這一點。我是常常如此的:我說這好,但說不出一大篇它所以好的道理來。然而確然如此,它究竟會證明我的判斷並不錯。八月十五日。
EE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六年十月上海《世界》月刊第四卷第九、十期合刊。魯迅覆信以手跡製版刊出;答問載同期「中國作者對於世界語的意見」專欄。均無標題。
世界社,上海世界語者協會所屬《世界》月刊社的簡稱。該刊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創刊於上海,葉籟士、胡繩編輯。一九三六年,國際革命世界語作家協會寫信給上海世界語者協會,要求就世界語問題徵詢中國作家的意見。世界社為此寫信給魯迅和其他作家,本篇即魯迅所作的答覆。
〔2〕世界語指波蘭柴門霍夫(L.Zamenhof,1859—1917)所創造的一種國際輔助語(Esperanto),一八八七年公布。〔3〕魯迅最早贊成世界語的文章,參看一九一八年十一月《新青年》第五卷第五號發表的《渡河與引路》(後收入《集外集》)。 此次版畫展覽會,原定於本月七日舉行,聞搜集原版畫片,頗為不少,大抵大至尺余,如格羅斯所作石版《席勒劇本〈群盜〉警句圖》十張〔2〕,珂勒惠支夫人所作銅板畫《農民圖》七張,則大至二尺以上,因此鏡框遂成問題。有志於美術的人,既無力購置,而一時又難以另法備辦,現籌備人方四出向朋友商借,一俟借妥,即可開會展覽。
又聞俄國木刻名家畢斯凱萊夫(N.Piskarev)〔3〕有《鐵流圖》四小幅,自在嚴寒中印成,贈與小說《鐵流》之中國譯者〔4〕,昨已由譯者寄回上海,是為在東亞唯一之原版畫,傳聞三閒書屋為之製版印行。並擬先在展覽會陳列,以供愛好美術者之賞鑒。
EE
〔1〕本篇最初刊於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十四日《文藝新聞》第四十號,原題《鐵流圖·版畫展延期舉行真像》,未署名。〔2〕格羅斯所作《席勒劇本〈群盜〉警句圖》,共九幅,完成於一九二二年。
〔3〕畢斯凱萊夫(H.hcNXaTVH,1892—1959)蘇聯版畫家、圖書插畫家。作品有《鐵流》、《安娜·卡列尼娜》等書插圖。〔4〕《鐵流》之中國譯者指曹靖華,原名聯亞,河南盧氏人。未名社成員,翻譯家。當時在蘇聯列寧格勒大學任教。他翻譯的《鐵流》一九三一年十一月由三閒書屋出版。同年十二月八日,魯迅收到他寄來的畢斯凱萊夫手拓《鐵流》插圖四幅,曾擬製版單獨印行,但未實現,後收入《引玉集》。 范仲胺〔2〕先生的《整理國故》是在南開大學的講演,但我只看見過報章上所轉載的一部分,其第三節說:「……近來有人一味狐疑,說禹不是人名,是蟲名,我不知道他有什麼確實證據?說句笑話罷,一個人誰是眼睜睜看明自己從母腹出來,難道也能懷疑父母麼?」
第四節就有這幾句:
「古人著書,多用兩種方式發表:(一)假託古聖賢,(二)本人死後才付梓。第一種人,好像呂不韋將孕婦送人,實際上搶得王位……」
我也說句笑話罷,呂不韋〔3〕的行為,就是使一個人「也能懷疑父母」的證據。
EE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四年一月十七日《晨報副刊》,署名風聲。
〔2〕范仲胺(1893—1969)名文瀾,字仲胺,浙江紹興人,歷史學家。著有《中國通史簡編》等。當時是天津南開大學國文系教授。〔3〕呂不韋(?—前235)戰國末年衛國濮陽(今屬河南)人。他在趙國邯鄲經商時,將自己已經懷孕的舞姬送給在趙國當人質的秦公子異人,生嬴政(即秦始皇)。異入回國後即位,為秦莊襄王,呂不韋任相國。莊襄王死,秦始皇幼年繼位,呂不韋以相國執掌朝政,稱「仲父」。 溯本校不安之狀,蓋已半載有餘,時有隱顯,以至現在,其間亦未見學校當局有所反省,竭誠處理,使之消弭,迨五月七日校內講演時,學生勸校長楊蔭榆先生退席後,楊先生乃於飯館召集教員若干燕飲,繼即以評議部〔2〕名義,將學生自治會職員六人(文預科四人理預科一人國文系一人)揭示開除,由是全校然,有堅拒楊先生長校之事變,而楊先生亦遂遍送感言〔3〕,又馳書學生家屬,其文甚繁,第觀其已經公表者,則大概諄諄以品學二字立言,使不諳此事始末者見之,一若此次風潮,為校長整飭風紀之所致,然品性學業,皆有可征,六人學業,俱非不良,至於品性一端,平素尤絕無懲戒記過之跡,以此與開除並論,而又若離若合,殊有混淆黑白之嫌,況六人俱為自治會職員,倘非長才,眾人何由公舉,不滿於校長者倘非公意,則開除之後,全校何至然?所罰果當其罪,則本系之兩主任〔4〕何至事前並不與聞,繼遂相率引退,可知公論尚在人心,曲直早經顯見,偏私謬戾之舉,究非空言曲說所能掩飾也,同人忝為教員,因知大概,義難默爾,敢布區區,惟關心教育者察焉。
馬裕藻,沈尹默,周樹人,李泰,錢玄同,沈兼士,〔5〕周作人。
EE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五年五月二十七日《京報》。許廣平在她所保存的這一宣言的鉛印件旁寫有附註:「魯迅擬稿,針對楊蔭榆的《感言》仗義執言,並邀請馬裕藻先生轉請其他先生連名的宣言。」
〔2〕評議部即評議會。根據《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組織大綱》,學校的領導機構為評議會,由校長、教務主任、總務主任及公選出的十名教授共同組成。
〔3〕指楊蔭榆的《對於暴烈學生之感言》,一九二五年五月二十日《晨報》以《「教育之前途棘矣!」楊蔭榆之宣言》為題,曾予刊載。
〔4〕指女師大國文系主任馬裕藻和代主任黎錦熙。〔5〕馬裕藻(1878—1945)浙江鄞縣人,當時是北京大學國文系教授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講師和國文系主任。沈尹默(1883—1971),浙江吳興人,當時是北京大學國文系教授兼女師大國文系講師。李泰,河北陽原人,當時是北京大學教授兼女師大史地系主任。沈兼士(1887—1945),沈尹默之弟,當時是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主任兼女師大國文系講師。 一十條罪狀
曉真先生:
因為我常見攻擊人的傳單上所列的罪狀,往往是十條,所以這麼說,既非法律,也不是我擬的。十條是什麼,則因傳單所攻擊之人而不同,更無從說起了。
魯迅。七月二十日。
二反對相愛
嗣群先生:
對不起得很,現在發出來函就算更正。但印錯的那一句,從愛看神秘詩文的神秘家看來,實在是很好的。
旅滬記者。七月廿一日。 編輯先生:
《阿Q正傳圖》的木刻者,名鐵耕〔2〕,今天看見《戲》周刊上誤印作「錢耕」,下次希給他改正為感。專此布達,即請撰安
魯迅上。
EE
〔1〕本篇最初刊於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上海《中華日報》的《戲》周刊第十九期,原無標題。
《戲》周刊,上海《中華日報》副刊之一,袁梅(袁牧之)主編。一九三四年八月十九日創刊。自創刊號起,連載袁梅改編的《阿Q正傳》劇本,並從第十六期起陸續刊登魯迅寄去的十張陳鐵耕木刻《阿Q正傳圖》。
〔2〕鐵耕即陳鐵耕(1906—1970),原名陳耀唐,廣東興寧人,木刻家。 編輯先生:
二十一日《自由談》的《批評家的批評家》第三段末行,「他沒有一定的圈子」是「他須有一定的圈子」之誤,乞予更正為幸。
倪朔爾啟。
EE
〔1〕本篇最初刊於一九三四年一月二十四日《申報·自由談》。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