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②賽神:即迎神賽會,舊時的一種迷信習俗。以鼓樂儀仗和雜戲等迎神出廟,週遊街巷,以酬神祈福。

  ③《小孤孀上墳》:當時流行的一出紹興地方戲。

  ④太牢:按古代祭禮,原指牛、羊、豕三牲,但後來單稱牛為太牢。

  ⑤皇帝已經停了考:光緒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下令自丙午科起,廢止科舉考試。

  ⑥哭喪棒:舊時在為父母送殯時,兒子須手拄 孝杖 ,以表示悲痛難支。阿Q因厭惡假洋鬼子,所以把他的手杖咒為 哭喪棒 。

  ⑦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語見《孟子·離婁》。據漢代趙岐註: 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⑧ 若敖之鬼餒而 :語出《左傳》宣公四年:楚國令尹子良(若敖氏)的兒子越椒長相兇惡,子良的哥哥子文認為越椒長大後會招致滅族之禍,要子良殺死他。子良沒有依從。子文臨死時說: 鬼猶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 意思是若敖氏以後沒有子孫供飯,鬼魂都要挨餓了。而,語尾助詞。

  ⑨ 不能收其放心 :《尚書·畢命》: 雖收放心,閒之維艱。 放心,心無約束的意思。

  ⑩妲己:殷紂王的妃子。下文的褒姒是周幽王的妃子。《史記》中有商因妲己而亡,周因褒姒而衰的記載。貂蟬是《三國演義》中王允家的一個歌jì,書中有呂布為爭奪她而殺死董卓的故事。作者在這裡是諷刺那種把歷史上亡國敗家的原因都歸罪於婦女的觀點。

  ㈠ 男女之大防 :指封建禮教對男女之間所規定的嚴格界限,如 男子居外,女子居內 (《禮記·內則》), 男女授受不親 (《孟子·離婁》),等等。

  ㈡ 誅心 :猶 誅意 。《後漢書·霍〔言胥〕傳》: 《春秋》之義,原情定過,赦事誅意。 誅心、誅意,指不問實際情形如何而主觀地推究別人的居心。

  ㈢ 而立 :語出《論語·為政》: 三十而立 。原是孔丘說他三十歲在學問上有所自立的話,後來就常被用作三十歲的代詞。

  ㈣小Don:即小同。作者在《且介亭雜文·寄〈戲〉周刊編者信》中說: 他叫小同,大起來,和阿Q一樣。

  ㈤ 我手執鋼鞭將你打! :這一句及下文的 悔不該,酒醉錯斬了鄭賢弟 ,都是當時紹興地方戲《龍虎鬥》中的唱詞。這齣戲演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和呼延贊交戰的故事。鄭賢弟,指趙匡胤部下猛將鄭子明。

  ㈥ 士別三日便當刮目相待 :語出《三國志·吳書·呂蒙傳》裴松之註: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刮目,拭目的意思。

  ㈦三十二張的竹牌:一種賭具。即牙牌或骨牌,用象牙或獸骨所制,簡陋的就用竹製成。下文的 麻醬 指麻雀牌,俗稱麻將,也是一種賭具。阿Q把 麻將 訛為 麻醬 。

  ㈧三百大錢九二串:即 三百大錢,以九十二文作為一百 (見《華蓋集續編·阿Q正傳的成因》)。舊時我國用的銅錢,中有方孔,可用繩子串在一起,每千枚(或每枚 當十 的大錢一百枚)為一串,稱作一吊,但實際上常不足數。

  ㈨ 庭訓 :《論語·季氏》載:孔丘 嘗獨立,鯉(按:即孔丘的兒子)趨而過庭 ,孔丘要他學 詩 、學 禮 。後來就常有人稱父親的教訓為 庭訓 或 過庭之訓 。

  ㈩ 斯亦不足畏也矣 :語見《論語·子罕》。

  (⒈)宣統三年九月十四日:這一天是公元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四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後的第二十五天。據《中國革命記》第三冊(一九一一年上海自由社編印)記載:辛亥九月十四日杭州府為民軍占領,紹興府即日宣布光復。

  (⒉)穿著崇正皇帝的素:崇正,作品中人物對崇禎的訛稱。崇禎是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明亡於清,後來有些農民起義的部隊,常用 反清復明 的口號來反對清朝統治,因此直到清末還有人認為革命軍起義是替崇禎皇帝報仇。

  (⒊)寧式床:浙江寧波一帶製作的一種比較講究的床。

  (⒋) 咸與維新 :語見《尚書·胤征》: 舊染污俗,咸與維新。 原意是對一切受惡習影響的人都給以棄舊從新的機會。這裡指辛亥革命時革命派與反對勢力妥協,地主官僚等乘此投機的現象。

  (⒌)宣德爐:明宣宗宣德年間(1426-1435)製造的一種比較名貴的小型銅香爐,爐底有 大明宣德年制 字樣。

  (⒍)把總:清代最下一級的武官。

  (⒎) 黃傘格 :一種寫信格式。這樣的信表示對於對方的恭敬。

  (⒏)柿油黨的頂子:柿油黨是 自由黨 的諧音,作者在《華蓋集續集·阿Q正傳的成因》中說: 柿油黨……原是自由黨,鄉下人不能懂,便訛成他們能懂的柿油黨了。 頂子是清代官員帽頂上表示官階的帽珠。這裡是未莊人把自由黨的徽章比作官員的 頂子 。

  (⒐)翰林:唐代以來皇帝的文學侍從的名稱。明、清時代凡進士選入翰林院供職者通稱翰林,擔任編修國史、起糙文件等工作,是一種名望較高的文職官銜。

  (⒑)劉海仙:指五代時的劉海蟾。相傳他在終南山修道成仙。流行於民間的他的畫像,一般都是披著長發,前額覆有短髮。

  (⒒)洪哥:大概指黎元洪。他原任清朝新軍第二十一混成協的協統(相當於以後的旅長),一九一一年武昌起義時,被拉出來擔任革命軍的鄂軍都督。他並未參與武昌起義的籌劃。

  (⒓)羲皇:指伏羲氏。傳說中我國上古時代的帝王。他的時代過去曾被形容為太平盛世。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