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
〔10〕陳禹謨(1548—1618)字錫玄,明代常熟(今屬江蘇)人。
所刻《北堂書鈔》,一六○卷,對原本有所竄改。胡纘宗,字可泉,明代秦安(今屬甘肅)人。所刻《藝文類聚》,一百卷,於嘉靖六年(1527)印行。安國,字民泰,明代錫山(今江蘇無錫)人。所刻《初學記》,三十卷,於嘉靖十年(1531)印行。鮑崇城,清代歙縣(今屬安徽)人。所刻《太平御覽》,一千卷,於嘉慶十七年(1812)印行。
〔11〕姚瑩(1785—1853)字石甫,清代安徽桐城人。與顧沅等合編《乾坤正氣集》二十卷,選錄戰國屈原以下一○一人的作品。
〔12〕《續古文苑》文總集,二十卷。輯錄周代至元代遺文,因舊有《古文苑》一書,故名。 《俟堂專文雜集》題記〔1〕
曩嘗欲著《越中專錄》〔2〕,頗銳意蒐集鄉邦專甓及拓本,而資力薄劣,俱不易致,以十餘年之勤,所得僅古專二十餘及打本少許而已。遷徙以後,忽遭寇劫〔3〕,孑身逭遁,止攜大同十一年者一枚〔4〕出,余悉委盜窟中。日月除矣,意興亦盡,纂述之事,渺焉何期?聊集燹余,以為永念哉!甲子八月廿三日,宴之敖者〔5〕手記。
※※※
〔1〕本篇寫於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一日,原無標題、標點。
《俟堂專文雜集》,題記魯迅所藏古磚拓本的輯集,收漢魏六朝一七○件,隋二件,唐一件。魯迅生前編定,但未印行。俟堂,魯迅早年的別號。
〔2〕《越中專錄》魯迅擬編的紹興地區古磚拓本集。按《俟堂專文雜集》所收不以越中為限。
〔3〕遷徙以後,忽遭寇劫當指周作人侵占魯迅書物一事。《魯迅日記》一九二三年八月二日:由八道灣「遷居磚塔胡同六十一號」。
一九二四年六月十一日:「下午往八道灣宅取書及什器,比進西廂,啟孟及其妻突出罵詈毆打,……然終取書、器而出。」啟孟,即周作人。
〔4〕大同十一年者一枚指南朝梁武帝大同十一年(545)的古磚或其拓本。(《魯迅日記》一九一八年七月十四日:「拓大同專二分。」)
〔5〕宴之敖者魯迅筆名。據許廣平《欣慰的紀念》:「先生說:
『宴從宀(家),從日,從女;敖從出,從放(《說文》作欪……);我是被家裡的日本女人逐出的。』」按周作人之妻為日本人。 《小說舊聞鈔》序言〔1〕
昔嘗治理小說,於其史實,有所鉤稽。時蔣氏瑞藻《小說考證》〔2〕已版行,取以檢尋,頗獲稗助;獨惜其並收傳奇,未曾理析,校以原本,字句又時有異同。於是凡值涉獵故記,偶得舊聞,足為參證者,輒復別行迻寫。歷時既久,所積漸多;
而二年已前又復廢置,紙札叢雜,委之蟫塵。其所以不即焚棄者,蓋緣事雖猥瑣,究嘗用心,取捨兩窮,有如雞肋焉爾。
今年之春,有所棖觸〔3〕,更發舊稿,雜陳案頭。一二小友以為此雖不足以餉名家,或尚非無稗於初學,助之編定,斐然成章,遂亦印行,即為此本。自愧讀書不多,疏陋殊甚,空災楮墨,貽痛評壇。然皆摭自本書,未嘗轉販;而通卷俱論小說,如《小浮梅閒話》,《小說叢考》,《石頭記索隱》,《紅樓夢辨》〔4〕等,則以本為專著,無煩披揀,冀省篇幅,亦不復采也。凡所錄載,本擬力汰複重,以便觀覽,然有破格,可得而言:在《水滸傳》,《聊齋志異》,《閱微糙堂筆記》下有複重者,著俗說流傳之跡也〔5〕;在《西遊記》下有複重者,揭此書不著錄於地誌之漸也〔6〕;在《源流篇》中有複重者,明札記肊說稗販之多也〔7〕。無稽甚者,亦在所刪,而獨留《消夏閒記》《揚州夢》各一則,則以見悠謬之談,故書中蓋常有,且復至於此耳〔8〕。翻檢之書,別為目錄附於末;然亦有未嘗通觀全部者,如王圻《續文獻通考》〔9〕,實僅閱其《經籍考》而已。
一千九百二十六年八月一日,校訖記。魯迅。
※※※
〔1〕本篇最初印入一九二六年八月北新書局出版的《小說舊聞鈔》。
《小說舊聞鈔》,魯迅輯錄的小說史料集,初版三十九篇。前三十五篇是關於三十八種舊小說的史料,後四篇是關於小說源流、評刻、禁黜等方面的史料。其中附有魯迅按語。該書於一九三五年七月經作者增補,由上海聯華書局再版。後收入一九三八年版《魯迅全集》第十卷。
〔2〕蔣瑞藻別號花朝生,浙江諸暨人。所著《小說考證》集錄我國元代以來小說、戲曲作者事跡,作品源流及前人評論等資料,一九一五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以後又有拾遺,續編。
〔3〕今年之春,有所棖觸現代評論派陳源於一九二六年一月三十日《晨報副刊》發表《致志摩》信,誣衊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抄襲日本鹽谷溫的《支那文學概論講話》。魯迅在同年二月一日所寫的《不是信》(見《華蓋集續編》)及其他文章中曾予以駁斥。「棖觸」當指此事。
〔4〕《小浮梅閒話》關於小說、戲曲的筆記,清代俞樾著。附於所著《春在堂隨筆》之後。《小說叢考》,考證小說、戲曲、彈詞的著作,錢靜方著。一九一六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石頭記索隱》,研究《紅樓夢》的專書,蔡元培著。一九一七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紅樓夢辨》,研究《紅樓夢》的專書,俞平伯著。一九二三年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
〔5〕《水滸傳》長篇小說,明代施耐庵著。《小說舊聞鈔·水滸傳》所輯明伏王圻《續文獻通考》、田汝成《西湖遊覽志余》的材料中,重見羅貫中著《水滸》因而「子孫三代皆啞」的傳說,魯迅在案語中指出:王圻之說出于田汝成。《聊齋志弄》,文言短篇小說集,清代蒲松齡著。《小說舊聞鈔·聊齋志異》所輯清代陸以湉《冷廬雜識》、倪鴻《桐陰清話》、鄒弢《三借廬筆談》和近人易宗夔《新世說》的材料中,重見王漁洋欲以重金購《聊齋志異》稿的傳說;又《三借廬筆談》、《新世說》的材料中,重見蒲松齡強執路人使說異聞的傳說。《閱微糙堂筆記》,筆記小說集,清代紀昀著。《小說舊聞鈔·閱微糙堂筆記》所輯清代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易宗夔《新世說》的材料中,重見將《閱微糙堂筆記》五種誤為七種的記載,魯迅在案語中指出:易宗夔乃「承李元度《先正事略》之誤」。
〔6〕《西遊記》長篇小說,明代吳承恩著。《小說舊聞鈔·西遊記》並錄明代《天啟淮安府志》、清代《同治山陽縣誌》關於吳承恩生平、著作的材料,後者未載《西遊記》。魯迅在案語中指出:「《西遊記》不著於錄自此始。」
〔7〕《源流篇》本篇所輯明代郎瑛《七修類稿》、清代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梁章鉅《歸田瑣記》等材料中,重見關於小說起源於宋仁宗「日欲進一奇怪之事以娛之」的說法。魯迅在案語中指出,小說「非因進講宮中而起也,郎瑛說非,二梁更承其誤。」
〔8〕《消夏閒記》即《消夏閒記摘抄》,筆記集,清代顧公燮著,三卷。《小說舊聞鈔·金瓶梅》錄其關於王世貞為報父仇而撰《金瓶梅》的傳說一則。《揚州夢》,筆記集,清代焦東周生著,四卷。《小說舊聞鈔·西遊記》錄其關於齊天大聖本系漁人之子,宋高宗時為大將軍的傳說一則。
〔9〕王圻字元翰,明代上海人,嘉靖進士。《續文獻通考》,二五四卷,分三十門。續馬端臨《文獻通考》而作,記載南宋嘉定年間至明代萬曆初年的典章制度沿革。《經籍考》為其中一門,共五十八卷。 《嵇康集》考〔1〕
自漢至隋時人別集,《隋書》《經籍志》著錄四百三十五部四千三百七十七卷;合以梁所曾有,得八百八十四部八千一百二十一卷。
〔2〕然在今,則雖宋人重輯之本,已不多覯。若其編次有法,贈答具存,可略見原來矩度者,惟魏嵇,阮,晉二陸,陶潛,宋鮑照,齊謝朓,梁江淹〔3〕而已。嘗寫得明吳匏庵叢書堂本《嵇康集》,頗勝眾本,深懼湮昧,因稍加校讎,並考其歷來卷數名稱之異同及逸文然否,以備省覽雲。
一考卷數及名稱
《隋書》《經籍志》:《魏中散大夫嵇康集》十三卷。(原註:
梁十五卷,錄一卷。)
《唐書》《經籍志》:《嵇康集》十五卷。
《新唐書》《藝文志》:《嵇康集》十五卷。
案:康集最初蓋十五卷,錄一卷。隋缺二卷,及錄。至唐復完,而失其錄。其名皆曰「《嵇康集》」。
鄭樵《通志》《藝文略》:《魏中散大夫嵇康集》十五卷。
《崇文總目》:《嵇康集》十卷。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嵇康集》十卷。右魏嵇康叔夜也,譙國人。康美詞氣,有丰儀,不事藻飾。學不師受,博覽該通;好老莊,屬文玄遠。以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景元初,鍾會譖於晉文帝,遇害。
尤袤《遂初堂書目》:《嵇康集》。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嵇中散集》十卷。魏中散大夫譙嵇康叔夜撰。本姓奚,自會稽徙譙之銍縣稽山,家其側,遂氏焉;取稽字之上,志其本也。所著文論六七萬言,今存於世者僅如此;《唐志》猶有十五卷。
《宋史》《藝文志》:《嵇康集》十卷。
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嵇康集》十卷。……
案:至宋,僅存十卷,其名仍曰「《嵇康集》」。
《通志》作十五卷者,錄《唐志》舊文;《書錄解題》稱「《嵇中散集》」者,陳氏書久佚,清人從《永樂大典》輯出,因用後來所稱之名,原書蓋不如此。
宋時《嵇康集》大概,見王楙《野客叢書》(卷八),其文云:「《嵇康傳》曰,康喜談名理,能屬文,撰《高士傳贊》,作《太師箴》,《聲無哀樂論》。
余得毘陵賀方回家所藏繕寫《嵇康集》十卷,有詩六十八首,今《文選》所載才三數首;《選》惟載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一首,不知又有《與呂長悌絕交》一書;《選》惟載《養生論》一篇,不知又有《與向子期論養生難答》一篇,四千餘言,辨論甚悉。
集又有《宅無吉凶攝生論難》上中下三篇;《難張遼B自然好學論》一首;《管蔡論》,《釋私論》,《明膽論》等文。其致玄遠,悉根於理;讀之可想見當時之風致。《崇文總目》謂《嵇康集》十卷,正此本爾。
《唐藝文志》謂《嵇康集》十五卷,不知五卷謂何?」
楊士奇《文淵閣書目》:《嵇康文集》。(原註:一部,一冊。闕。)
葉盛《菉竹堂書目》:《嵇康文集》一冊。
焦竑《國史》《經籍志》:《嵇康集》十五卷。
高儒《百川書志》:《嵇中散集》十卷。魏中散大夫譙人嵇康叔夜撰。詩四十七;賦十(按此字衍)三;文十五,附四。
所刻《北堂書鈔》,一六○卷,對原本有所竄改。胡纘宗,字可泉,明代秦安(今屬甘肅)人。所刻《藝文類聚》,一百卷,於嘉靖六年(1527)印行。安國,字民泰,明代錫山(今江蘇無錫)人。所刻《初學記》,三十卷,於嘉靖十年(1531)印行。鮑崇城,清代歙縣(今屬安徽)人。所刻《太平御覽》,一千卷,於嘉慶十七年(1812)印行。
〔11〕姚瑩(1785—1853)字石甫,清代安徽桐城人。與顧沅等合編《乾坤正氣集》二十卷,選錄戰國屈原以下一○一人的作品。
〔12〕《續古文苑》文總集,二十卷。輯錄周代至元代遺文,因舊有《古文苑》一書,故名。 《俟堂專文雜集》題記〔1〕
曩嘗欲著《越中專錄》〔2〕,頗銳意蒐集鄉邦專甓及拓本,而資力薄劣,俱不易致,以十餘年之勤,所得僅古專二十餘及打本少許而已。遷徙以後,忽遭寇劫〔3〕,孑身逭遁,止攜大同十一年者一枚〔4〕出,余悉委盜窟中。日月除矣,意興亦盡,纂述之事,渺焉何期?聊集燹余,以為永念哉!甲子八月廿三日,宴之敖者〔5〕手記。
※※※
〔1〕本篇寫於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一日,原無標題、標點。
《俟堂專文雜集》,題記魯迅所藏古磚拓本的輯集,收漢魏六朝一七○件,隋二件,唐一件。魯迅生前編定,但未印行。俟堂,魯迅早年的別號。
〔2〕《越中專錄》魯迅擬編的紹興地區古磚拓本集。按《俟堂專文雜集》所收不以越中為限。
〔3〕遷徙以後,忽遭寇劫當指周作人侵占魯迅書物一事。《魯迅日記》一九二三年八月二日:由八道灣「遷居磚塔胡同六十一號」。
一九二四年六月十一日:「下午往八道灣宅取書及什器,比進西廂,啟孟及其妻突出罵詈毆打,……然終取書、器而出。」啟孟,即周作人。
〔4〕大同十一年者一枚指南朝梁武帝大同十一年(545)的古磚或其拓本。(《魯迅日記》一九一八年七月十四日:「拓大同專二分。」)
〔5〕宴之敖者魯迅筆名。據許廣平《欣慰的紀念》:「先生說:
『宴從宀(家),從日,從女;敖從出,從放(《說文》作欪……);我是被家裡的日本女人逐出的。』」按周作人之妻為日本人。 《小說舊聞鈔》序言〔1〕
昔嘗治理小說,於其史實,有所鉤稽。時蔣氏瑞藻《小說考證》〔2〕已版行,取以檢尋,頗獲稗助;獨惜其並收傳奇,未曾理析,校以原本,字句又時有異同。於是凡值涉獵故記,偶得舊聞,足為參證者,輒復別行迻寫。歷時既久,所積漸多;
而二年已前又復廢置,紙札叢雜,委之蟫塵。其所以不即焚棄者,蓋緣事雖猥瑣,究嘗用心,取捨兩窮,有如雞肋焉爾。
今年之春,有所棖觸〔3〕,更發舊稿,雜陳案頭。一二小友以為此雖不足以餉名家,或尚非無稗於初學,助之編定,斐然成章,遂亦印行,即為此本。自愧讀書不多,疏陋殊甚,空災楮墨,貽痛評壇。然皆摭自本書,未嘗轉販;而通卷俱論小說,如《小浮梅閒話》,《小說叢考》,《石頭記索隱》,《紅樓夢辨》〔4〕等,則以本為專著,無煩披揀,冀省篇幅,亦不復采也。凡所錄載,本擬力汰複重,以便觀覽,然有破格,可得而言:在《水滸傳》,《聊齋志異》,《閱微糙堂筆記》下有複重者,著俗說流傳之跡也〔5〕;在《西遊記》下有複重者,揭此書不著錄於地誌之漸也〔6〕;在《源流篇》中有複重者,明札記肊說稗販之多也〔7〕。無稽甚者,亦在所刪,而獨留《消夏閒記》《揚州夢》各一則,則以見悠謬之談,故書中蓋常有,且復至於此耳〔8〕。翻檢之書,別為目錄附於末;然亦有未嘗通觀全部者,如王圻《續文獻通考》〔9〕,實僅閱其《經籍考》而已。
一千九百二十六年八月一日,校訖記。魯迅。
※※※
〔1〕本篇最初印入一九二六年八月北新書局出版的《小說舊聞鈔》。
《小說舊聞鈔》,魯迅輯錄的小說史料集,初版三十九篇。前三十五篇是關於三十八種舊小說的史料,後四篇是關於小說源流、評刻、禁黜等方面的史料。其中附有魯迅按語。該書於一九三五年七月經作者增補,由上海聯華書局再版。後收入一九三八年版《魯迅全集》第十卷。
〔2〕蔣瑞藻別號花朝生,浙江諸暨人。所著《小說考證》集錄我國元代以來小說、戲曲作者事跡,作品源流及前人評論等資料,一九一五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以後又有拾遺,續編。
〔3〕今年之春,有所棖觸現代評論派陳源於一九二六年一月三十日《晨報副刊》發表《致志摩》信,誣衊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抄襲日本鹽谷溫的《支那文學概論講話》。魯迅在同年二月一日所寫的《不是信》(見《華蓋集續編》)及其他文章中曾予以駁斥。「棖觸」當指此事。
〔4〕《小浮梅閒話》關於小說、戲曲的筆記,清代俞樾著。附於所著《春在堂隨筆》之後。《小說叢考》,考證小說、戲曲、彈詞的著作,錢靜方著。一九一六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石頭記索隱》,研究《紅樓夢》的專書,蔡元培著。一九一七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紅樓夢辨》,研究《紅樓夢》的專書,俞平伯著。一九二三年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
〔5〕《水滸傳》長篇小說,明代施耐庵著。《小說舊聞鈔·水滸傳》所輯明伏王圻《續文獻通考》、田汝成《西湖遊覽志余》的材料中,重見羅貫中著《水滸》因而「子孫三代皆啞」的傳說,魯迅在案語中指出:王圻之說出于田汝成。《聊齋志弄》,文言短篇小說集,清代蒲松齡著。《小說舊聞鈔·聊齋志異》所輯清代陸以湉《冷廬雜識》、倪鴻《桐陰清話》、鄒弢《三借廬筆談》和近人易宗夔《新世說》的材料中,重見王漁洋欲以重金購《聊齋志異》稿的傳說;又《三借廬筆談》、《新世說》的材料中,重見蒲松齡強執路人使說異聞的傳說。《閱微糙堂筆記》,筆記小說集,清代紀昀著。《小說舊聞鈔·閱微糙堂筆記》所輯清代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易宗夔《新世說》的材料中,重見將《閱微糙堂筆記》五種誤為七種的記載,魯迅在案語中指出:易宗夔乃「承李元度《先正事略》之誤」。
〔6〕《西遊記》長篇小說,明代吳承恩著。《小說舊聞鈔·西遊記》並錄明代《天啟淮安府志》、清代《同治山陽縣誌》關於吳承恩生平、著作的材料,後者未載《西遊記》。魯迅在案語中指出:「《西遊記》不著於錄自此始。」
〔7〕《源流篇》本篇所輯明代郎瑛《七修類稿》、清代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梁章鉅《歸田瑣記》等材料中,重見關於小說起源於宋仁宗「日欲進一奇怪之事以娛之」的說法。魯迅在案語中指出,小說「非因進講宮中而起也,郎瑛說非,二梁更承其誤。」
〔8〕《消夏閒記》即《消夏閒記摘抄》,筆記集,清代顧公燮著,三卷。《小說舊聞鈔·金瓶梅》錄其關於王世貞為報父仇而撰《金瓶梅》的傳說一則。《揚州夢》,筆記集,清代焦東周生著,四卷。《小說舊聞鈔·西遊記》錄其關於齊天大聖本系漁人之子,宋高宗時為大將軍的傳說一則。
〔9〕王圻字元翰,明代上海人,嘉靖進士。《續文獻通考》,二五四卷,分三十門。續馬端臨《文獻通考》而作,記載南宋嘉定年間至明代萬曆初年的典章制度沿革。《經籍考》為其中一門,共五十八卷。 《嵇康集》考〔1〕
自漢至隋時人別集,《隋書》《經籍志》著錄四百三十五部四千三百七十七卷;合以梁所曾有,得八百八十四部八千一百二十一卷。
〔2〕然在今,則雖宋人重輯之本,已不多覯。若其編次有法,贈答具存,可略見原來矩度者,惟魏嵇,阮,晉二陸,陶潛,宋鮑照,齊謝朓,梁江淹〔3〕而已。嘗寫得明吳匏庵叢書堂本《嵇康集》,頗勝眾本,深懼湮昧,因稍加校讎,並考其歷來卷數名稱之異同及逸文然否,以備省覽雲。
一考卷數及名稱
《隋書》《經籍志》:《魏中散大夫嵇康集》十三卷。(原註:
梁十五卷,錄一卷。)
《唐書》《經籍志》:《嵇康集》十五卷。
《新唐書》《藝文志》:《嵇康集》十五卷。
案:康集最初蓋十五卷,錄一卷。隋缺二卷,及錄。至唐復完,而失其錄。其名皆曰「《嵇康集》」。
鄭樵《通志》《藝文略》:《魏中散大夫嵇康集》十五卷。
《崇文總目》:《嵇康集》十卷。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嵇康集》十卷。右魏嵇康叔夜也,譙國人。康美詞氣,有丰儀,不事藻飾。學不師受,博覽該通;好老莊,屬文玄遠。以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景元初,鍾會譖於晉文帝,遇害。
尤袤《遂初堂書目》:《嵇康集》。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嵇中散集》十卷。魏中散大夫譙嵇康叔夜撰。本姓奚,自會稽徙譙之銍縣稽山,家其側,遂氏焉;取稽字之上,志其本也。所著文論六七萬言,今存於世者僅如此;《唐志》猶有十五卷。
《宋史》《藝文志》:《嵇康集》十卷。
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嵇康集》十卷。……
案:至宋,僅存十卷,其名仍曰「《嵇康集》」。
《通志》作十五卷者,錄《唐志》舊文;《書錄解題》稱「《嵇中散集》」者,陳氏書久佚,清人從《永樂大典》輯出,因用後來所稱之名,原書蓋不如此。
宋時《嵇康集》大概,見王楙《野客叢書》(卷八),其文云:「《嵇康傳》曰,康喜談名理,能屬文,撰《高士傳贊》,作《太師箴》,《聲無哀樂論》。
余得毘陵賀方回家所藏繕寫《嵇康集》十卷,有詩六十八首,今《文選》所載才三數首;《選》惟載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一首,不知又有《與呂長悌絕交》一書;《選》惟載《養生論》一篇,不知又有《與向子期論養生難答》一篇,四千餘言,辨論甚悉。
集又有《宅無吉凶攝生論難》上中下三篇;《難張遼B自然好學論》一首;《管蔡論》,《釋私論》,《明膽論》等文。其致玄遠,悉根於理;讀之可想見當時之風致。《崇文總目》謂《嵇康集》十卷,正此本爾。
《唐藝文志》謂《嵇康集》十五卷,不知五卷謂何?」
楊士奇《文淵閣書目》:《嵇康文集》。(原註:一部,一冊。闕。)
葉盛《菉竹堂書目》:《嵇康文集》一冊。
焦竑《國史》《經籍志》:《嵇康集》十五卷。
高儒《百川書志》:《嵇中散集》十卷。魏中散大夫譙人嵇康叔夜撰。詩四十七;賦十(按此字衍)三;文十五,附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