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國風》之詞,乃較平易,發抒情性,亦更分明。如: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召南》《野有死麕》)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鄭風》《溱洧》)

  “山有樞,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婁;子有車馬,弗馳弗驅;宛其死矣,他人是愉。山有栲,隰有杻。子有廷內,弗灑弗掃;子有鐘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樂,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唐風》《山有樞》)

  《詩》之次第,首《國風》,次《雅》,次《頌》。《國風》次第,則始周召二南〔38〕,次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而終以豳。其序列先後,宋人多以為即孔子微旨所寓,〔39〕然古詩流傳來久,篇次未必一如其故,今亦無以定之。惟《詩》以平易之《風》始,而漸及典重之《雅》與《頌》;《國風》又以所尊之周室始,次乃旁及於各國,則大致尚可推見而已。

  《詩》三百篇,皆出北方,而以黃河為中心。其十五國中,周南召南王檜陳鄭在河南,邶鄘衛曹齊魏唐在河北,豳秦則在涇渭之濱,疆域概不越今河南山西陝西山東四省之外。其民原重,故雖直抒胸臆,猶能止乎禮義,忿而不戾,怨而不怒,哀而不傷,樂而不yín,雖詩歌,亦教訓也。然此特後儒之言,實則激楚之言,奔放之詞,《風》《雅》中亦常有,而孔子則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後儒因孔子告顏淵為邦,曰“放鄭聲”。又曰:“惡鄭聲之亂雅樂也。”〔40〕遂亦疑及《鄭風》,以為yín逸,失其旨矣。自心不淨,則外物隨之,嵇康〔41〕曰:“若夫鄭聲,是音聲之至妙,妙音感人,猶美色惑志,耽槃荒酒,易以喪業,自非至人,孰能御之。”(本集《聲無哀樂論》)世之欲捐窈窕之聲,蓋由於此,其理亦並通於文章。

  參考書:

  《尚書正義》(唐孔穎達)

  《毛詩正義》(同上)

  《經義考》(清朱彝尊)卷七十二至七十六卷九十八至一百《支那文學史綱》(日本兒島獻吉郎)第二篇二至四章《詩經研究》(謝無量)

  ※※※

  〔1〕《周禮》又名《周官》,記述周王室官制和戰國時各國制度,戰國後期寫成。內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篇。《冬官司空》已佚,西漢河間獻王(劉德)補以《考工記》。

  〔2〕外史《周禮·春官宗伯》載:“外史掌書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書,掌達書名於四方。若以書使於四方,則書其令。”

  三皇五帝之書,即“三墳五典”。西漢孔安國《尚書序》載:“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

  〔3〕《堯典》《尚書》第一篇,也稱“帝典”。主要記載堯舜禪讓事跡等。《尚書》,中國上古歷史文件和追述古代史事的著作的彙編。

  〔4〕緯書漢代人混合神學迷信思想附會儒家經義的書。《易》、《書》、《詩》、《禮》、《樂》、《春秋》、《孝經》七經的緯書,統稱“七緯”。《璇璣鈐》即《尚書緯》的一種。明胡應麟《四部正》:“緯之名,所以配經。”原書已失傳,明孫穀《古微書》、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有輯錄。帝魁,南宋羅泌《路史後紀·黃帝紀》:“帝魁氏,大鴻氏之曾孫也。”傳說大鴻氏系黃帝之子。《中候》,即《尚書中候》十八篇,也是《尚書》的一種緯書。

  〔5〕《虞夏書》指《虞書》和《夏書》。《虞書》記載傳說中唐堯、虞舜、夏禹等事跡,《夏書》記載夏代史事。《商書》記載商代史事,《周書》記載周代史事。

  〔6〕關於孔子作《書》序,據《漢書·藝文志》:“故《書》之所起遠矣,至孔子纂焉。上斷於堯,下迄於秦,凡百篇,而為之序,言其作意。”

  〔7〕伏生名勝。西漢濟南(郡治今山東章丘)人。《史記·儒林列傳》:“故為秦博士。孝文帝時,欲求能治《尚書》者,天下無有,乃聞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乃詔太常使掌故朝錯往受之。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其後兵大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於齊魯之間。”

  下文“景帝”應作“文帝”。

  〔8〕關於漢人以《書》二十八篇擬二十八宿,據《史記·儒林列傳》唐司馬貞《索隱》:“孔臧與安國書云:‘舊《書》潛於壁室,歘爾復出,古訓復申。唯聞《尚書》二十八篇取象二十八宿,何圖乃有百篇’。”

  〔9〕典、謨、訓、誥、誓、命《尚書》中的六種文體。典,記述帝王言行,以作後代常法,如《堯典》。謨,記述君臣謀議國事,如《皋陶謨》。訓,記述訓導言詞,如《伊訓》。誥,施政文告,如《湯誥》。誓,臨戰勉勵將士的誓詞,如《牧誓》。命,帝王的詔令,如《顧命》。

  〔10〕《禹貢》《尚書·夏書》的一篇。內容記述夏禹王劃定冀、兗、青、徐等九州,並記載各州山川、土壤、物產和貢賦等級。近人認為,反映如此廣大地區自然現象和貢賦問題的記敘文,只有至戰國時始可能出現。

  〔11〕衛宏字敬仲,東漢東海(郡治今山東郯城)人。光武帝時任議郎,治《毛詩》及《古文尚書》。衛宏語見《漢書·儒林傳》顏師古注。“晉”應作“東漢”。

  〔12〕揚雄參看本卷第25頁注〔12〕。撰有《法言》、《方言》等書和《甘泉》、《長楊》等賦。《法言》,十三卷,模仿《論語》寫成的著作。“昔之說《書》者序以百”,據唐孔穎達《尚書正義》:“按鄭(玄)序《虞夏書》二十篇,《商書》四十篇,《周書》四十篇。”

  〔13〕魯共王即劉余,西漢景帝子。《隋書·經籍志》載:“魯共王壞孔子舊宅,得其末孫惠所藏之書,字皆古文。”

  〔14〕孔安國孔丘十二世孫,漢武帝時曾任諫大夫、臨淮太守。

  《隋書·經籍志》載:孔丘舊宅所藏之書“字皆古文,孔安國以今文校之,……又濟南伏生所誦,有五篇相合。安國並依古文,開其篇第,以隸古字寫之,合成五十八篇”。這裡所說“五篇相合”,據《孔傳序》云:

  伏生以“《舜典》合於《堯典》,《益稷》合於《皋陶謨》,《盤庚》三篇合為一,《康王之誥》合於《顧命》”;“合成五十八篇”,從伏生口授的二十八篇分出“相合”的五篇,計三十三篇,再加孔安國校的二十五篇,共五十八篇。

  〔15〕巫盅事指巫盅之禍。武帝晚年多病,疑有人以巫盅之術謀害他。寵臣江充遂誣陷太子以盅術說篡位。征和二年,太子被逼出奔,最後自殺。為追查巫盅事死者達數萬人。巫盅,當時迷信認為將木偶埋於地下,用巫術詛咒,可以害人。

  〔16〕張霸西漢東萊(郡治今山東掖縣)人。漢成帝時偽造古文《尚書》。東漢王充《論衡·正說篇》:“至孝成皇帝時,征為古文《尚書》學。東海張霸案百篇之序,空造百兩之篇,獻之成帝。帝出秘百篇以校之,皆不相應,於是下霸於吏。吏白霸罪當至死,成帝高其才而不誅,亦惜其文而不滅。”張霸所造,世稱《百兩篇》。《漢書·儒林傳》:“世所傳《百兩篇》者,出東萊張霸,分析合二十九篇以為數十,又采《左氏傳》、《書敘》為作首尾,凡百二篇。”

  〔17〕梅賾有作梅頤或枚賾,字仲真,東晉汝南(今湖北武昌)人,曾任豫章內史。東晉元帝時,奏獻孔傳《古文尚書》。

  〔18〕孔穎達(574—648)字沖遠,唐冀州衡水(今屬河北)人。

  由隋入唐,官至國子祭酒,奉太宗命主編《五經正義》。

  〔19〕吳棫(約1100—1154)字才老,南宋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官泉州通判,撰有《韻補》等。他對《古文尚書》的懷疑,見所撰《書稗傳》。該書已佚,清閻若璩《古文尚書疏證》卷八稱:“疑古文自吳才老始。”南宋朱熹、明梅鷟均曾引述吳棫之說。

  〔20〕朱熹參看本卷第88頁注〔15〕。他撰有《四書章句集注》、《詩集傳》和《朱子語類》等。他對孔傳《古文尚書》的懷疑,見《朱子語類》卷七十八。

  〔21〕梅鷟字敬齋,明旌德(今屬安徽)人,武宗正德年間進士。撰有《尚書考異》、《尚書譜》。

  〔22〕黃帝樂詞即《咸池》。《漢書·禮樂志》:“昔黃帝作《咸池》。”

  〔23〕《家語》《孔子家語》的簡稱,《漢書·藝文志》著錄二十七卷。今本十卷,宋以來即認為系魏時王肅收集和偽造。《南風》,《禮記·樂記》:“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南風》歌見《尸子》和《家語》。

  〔24〕《尚書大傳》舊題西漢伏生撰。清陳壽祺有輯本。其中說:“舜為賓客,而禹為主人。……於時卿雲聚,俊乂集,百工相和而歌《慶雲》”。按“卿雲”亦作“慶雲”。

  〔25〕《盤銘》見《禮記·大學》。朱熹註:“盤,沐浴之盤也。

  銘,名其器以自警之辭也。”

  〔26〕司馬遷(約前145—約前86)參看本書第十篇。引文見《史記·孔子世家》。

  〔27〕關於孔丘刪詩,孔穎達懷疑《史記》之言,見《詩譜序》疏:

  “如《史記》之言,則孔子之前,詩篇多矣。案書傳所引之詩,見在者多,亡逸者少,則孔子所錄,不容十分去九。馬遷言古詩三千餘篇,未可信也。”鄭樵(1103—1162),字漁仲,南宋莆田(今屬福建)人,官至樞密院編修,撰《通志》二百卷。他在所撰《六經奧論·刪詩辨》中說:“夫《詩》上自《商頌》祀成湯,下至《株林》刺陳靈公,上下千餘年,而詩才三百五篇,有更十君而取一篇者。皆商周人所作。夫子並得之於魯太師,編而錄之,非有意於刪也。”下文所引朱熹對孔丘刪詩問題的話,見《朱子語類》卷二十三。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