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頁
“是。”徐醫正先行應諾,繼而在心裡斟酌起用詞。
他頗為無助地左右張望一番,見殿中實在沒有旁人可以解圍,最終把心一橫,打算實話實說。
正在那些“無力回天”之類的話尚未出口之時,殿前適時想起了一聲稟報。
太后娘娘和皇后娘娘來了。
皇上的注意力立刻轉移,不再繼續追問,而是對著徐醫正差遣道:“你去,把她們擋在外面!就說朕需要靜養,其他的話隨你怎麼說,朕先恕你無罪!”
徐醫正不敢違抗,當即領命而去。
皇上想了想,又吩咐常公公:“你也過去,萬一他不頂用,就說這是朕的旨意,請太后她們先行回宮。”
勤政殿門前,吳太后當真對擋在前面的徐太醫視若無睹,最後還是常公公出來將其攔住。
吳太后看了一眼身邊跟著的皇后,想到剛才用盡辦法也沒能把她甩掉,突然覺得進不去也挺好。
只不過,吳太后並沒有回奉寧殿,而是去了勤政殿的偏殿小坐。
“皇上那邊若有什麼情況,隨時來報!”吳太后轉身之前留下這麼一句。
常公公恭敬應下,心裡卻極不是滋味。
太后娘娘口中的“情況”所指為何,已經不言自明……
偏殿之中,皇后也跟著一起進來了。
吳太后心中冷哼一聲,想起之前聽說的消息,開口詢問道:“聽說,皇后今日下了命令,讓東宮的陸側妃去侍奉正在軟禁之中的太子妃,而將照料皇長孫的責任,改由徐側妃代勞了?”
皇后的態度不卑不亢:“正是。”
沒有過多的解釋。
東宮側妃徐櫻,娘家母親出自安樂伯府,論起來也算是吳家那邊的人了。吳太后固然對此沒有異議,橫豎陸蔓玉也沒什麼利用價值了,換不換都無所謂。
只是她對皇后的態度有些不滿,便追問道:“這是為何?”
皇后淡然回道:“東宮的兩位側妃,本就地位相當、不分上下。既然陸側妃已經受累了這麼久,我就想著,也該換一換人了。”
看著吳太后一臉狐疑的模樣,皇后又加了一句:“倒也沒什麼特別的理由!”
擺明一副愛信不信的架勢。
吳太后心中有氣,想到此時正是關鍵時刻,切莫因小失大,才沒有與她計較。
正在這時,皇上召見的人,已經到齊了。
蔣軒是最後一個步入勤政殿的。
一進來,就看見了斜靠在榻上的皇上,旁邊除了常公公,還有垂首而立的冀大人和禇大人,以及老態龍鍾多年都未曾露面的燕國公。
只見兩位大人均是雙眉緊鎖,面色凝重。
而皇上毫無血色的面相,再加上殿外徐太醫滿頭大汗卻瑟瑟發抖的模樣,似乎都預兆著某件大事即將要發生了。
突然,皇上緩緩說道:“朕把你們叫來,就是為了做個見證。”
這一瞬間,幾個人都屏住呼吸,大殿之中安靜得落針可聞。
皇上又吩咐常公公:“去把筆墨取來,朕此刻就要寫下傳位詔書。”
平淡至極的語氣,說著天下最重要的決定。
誰都沒有出聲,就這麼靜靜等著常公公出去又回來,在榻上擺了一張金絲楠木小桌,將筆墨和詔書放於其上。
皇上幾乎沒有挪動,只略微坐直了些,提筆而下,一氣呵成。
第四百七十四章 詔書
勤政殿內,燈光頗為昏暗。
站在離皇帝位置最近的冀大人,始終盯著自己腳下那塊方磚,目不斜視。
實際上,即便他抬眼去看,也是看不真切的。
而站得比他還要略遠些的禇大人與蔣軒,知道反正也看不清,索性全都低著頭。
唯一自始至終看著皇帝寫詔書的,只有燕國公。
可他卻離得最遠,而且早就已經站不住了,正在蔣軒身後的金絲楠木圈椅上坐著。
但無論以是何種姿態在等待,當皇帝停筆的那一瞬間,眾人心中都忽地一陣緊張,難以抑制。
因為他們明白,大齊朝中一個比天還大的決定,此刻隨著這份詔書的完成,有了定論。
大殿之內,眾人的注意力全都聚集在那份詔書之上,無人不是迫切地想知道那上面的名字,與自己心中所想是否吻合。
然而此時,還有人比他們更為焦急。
那便是一直守在偏殿的吳太后。
與皇后有所不同,皇后的淡然處之是由內而外的,吳太后則是演戲的成分居多。
而當聽說皇帝正在殿中召見大臣時,她險些就要演不下去了。
皇帝把自己和皇后擋在外面,卻急匆匆召見了那些人!
皇帝在裡面說了什麼,做了什麼,她當然不知道。但她畢竟一直守在偏殿,都誰進去了她可是知道的!
吳太后表面上依舊強裝鎮定,心裡早就炸開了鍋。
皇上找來的都是些什麼人?!
這些人中,就沒一個吳家能伸上手的!
冀大人倒也罷了,雖說他位居內閣首輔,但總歸是保持中立的。從不參與黨爭,只遵皇帝一人的旨意。
但燕國公就不同了,儘管他與冀大人有幾分相像,多年來又遠離朝事,但單就二皇子老丈人這個身份,就夠讓吳太后心慌的了。
至于靖遠侯世子和禇大人,從那日的審案過程便不難看出。這倆人根本就是一夥的!雖說他們對儲君歸屬的心思。一直沒有大張旗鼓展露人前,吳太后心裡卻是清楚的,他們能像冀大人一樣不偏不倚就已經是求之不得。想讓這倆人偏幫皇長孫,那是絕對不能夠……
一想到皇上在如此至關緊要的時刻,找來的竟是這幾個人,吳太后的心都快要涼透了。
大事不妙……
吳太后心中暗道。繼而佯裝淡定,把李嬤嬤叫到跟前。附耳幾句。
緊接著,李嬤嬤獨自走出了偏殿,許久都沒有再回來……
勤政殿內。
皇帝寫好了詔書,沒有假手他人。親自將其小心翼翼地捲起,放在一個雕花龍紋楠木盒裡,落上金鎖。
常公公上前幾步。請示要將其放在何處。
皇帝擺了擺手:“不用挪來挪去了,就放在朕的枕邊即可。”
常公公立刻接過來。將其端端正正地擺放在皇帝枕邊觸手可及的位置。
常公公剛要退下幾步之時,皇帝又喊住了他。
只見皇帝用力吸了口氣,接著伸手在枕邊的盒子上輕輕拂過,順便將金鎖之上的鑰匙取了下來。
“把這個,交到冀大人手中。”皇上吩咐道。
常公公連忙接過,走到冀大人跟前,極為鄭重地雙手奉上。
早在皇帝開口之時,蔣軒等人就不由將目光集中在了冀大人身上。
只見冀大人先是一怔,繼而雙膝跪地,朝著皇帝行了個大禮,方才伸手接過常公公遞來的鑰匙。
皇帝的聲音再次響起:“這詔書乃是朕親筆所書,你們幾個都是見證。等朕……之後,你就在大殿之中,當著朝中群臣的面,將這盒子打開,宣讀遺詔。”
遺詔……
皇帝終於不得不承認,自己已是大限將至。
冀大人神色不變,仍是剛才那般嚴肅認真:“臣謹遵聖上旨意。”
話音未落,又向皇帝行了個大禮。
“你們先下去吧!”皇帝有氣無力地揮揮手,精神與寫詔書之前相比,明顯差了許多,看見他們正要退出大殿,又補了一句,“靖遠侯世子留下。”
蔣軒當即停下腳步。
另外三人縱然再好奇,亦無人顯露,各自恭敬地退下。
就在剛才,他們還在揣摩著詔書上的名字,現在心裡似乎都多了一份確定。
皇帝專程把他們叫來,只提到作見證,還有宣讀詔書之事,對於“輔佐新君”之類的話,卻是隻字未提。如此說來,這新君的人選,不大可能是未成年的那位了……
三人全都想到了這一層,表現卻是各不相同。
冀大人一如既往地面不改色,不悲不喜。
禇大人一出殿門,就長出了一口氣,說不清是為了哪件事。
只有燕國公,臉上雖是面無表情,但精神終究是抖擻了些,走起路來都利索許多。
但畢竟上了年紀,他還是最後一個退出勤政殿的。
等他們都走了,皇帝才衝著蔣軒招了招手:“你過來。”
蔣軒立刻上前幾步,跪在龍塌一側。
此時他已經是距離皇上最近的人,連常公公都要比他遠一些。
這時,皇帝突然伸出手,拍了下他的肩膀。
“不要怪朕。朕知道你和靖遠侯的死沒有關係。把你關起來,是朕知道自己時日無多……想著先把你襲爵的事拖一拖,留著新君臨朝,再行封賞。”
“另外,你和景王自小一起讀書,關係總歸是不一樣些,朕是不希望你攪合進爭儲的漩渦之中。做個純臣,方才更利於日後輔佐新君啊!”
皇帝突然卸下了帝王的威勢,仿佛只是個長輩在說話一般。
蔣軒感慨之餘,再聽這左一個“新君”,又一個“新君,”難免覺得有些刺耳。
“皇上只不過是病了……”他的勸說之詞一出,自己也覺得言不由衷。
皇帝則是直接打斷了他。
“你不用說了,朕的身體,沒人比朕自己更清楚。”
“朕把這些話都講出來,黃泉之下見到你父親,也就不會為難了……”皇帝虛弱一笑,神色愈發黯淡下來,“說起來,不僅時日相近,朕一直覺得,朕與你父親,似乎有許多相似的地方。”
“他出身靖遠侯府,卻是一丁點兒都沒繼承到老侯爺馳騁沙場的本領。朕……又何嘗不是呢?”
蔣軒大驚。
他怎麼也沒想到,皇帝竟然在自己面前自責起來。
好在皇帝並沒等他接話,又顧自說道:“滿打滿算,朕親政不過才十餘年,旁人都覺得朕正值盛年,殊不知這十多年的強撐,早已將元氣消耗殆盡……時至今日,朕非但沒有留戀,反而還有些許解脫之感。說不定,你父親離去之前,也是與朕一般心境……”
“說到底,你父親和朕,還有另一處相似,就是都有一個足以堪當大任的兒子!”
蔣軒已經顧不上自謙,甚至連悲傷都被遏制住幾分。
他頗為無助地左右張望一番,見殿中實在沒有旁人可以解圍,最終把心一橫,打算實話實說。
正在那些“無力回天”之類的話尚未出口之時,殿前適時想起了一聲稟報。
太后娘娘和皇后娘娘來了。
皇上的注意力立刻轉移,不再繼續追問,而是對著徐醫正差遣道:“你去,把她們擋在外面!就說朕需要靜養,其他的話隨你怎麼說,朕先恕你無罪!”
徐醫正不敢違抗,當即領命而去。
皇上想了想,又吩咐常公公:“你也過去,萬一他不頂用,就說這是朕的旨意,請太后她們先行回宮。”
勤政殿門前,吳太后當真對擋在前面的徐太醫視若無睹,最後還是常公公出來將其攔住。
吳太后看了一眼身邊跟著的皇后,想到剛才用盡辦法也沒能把她甩掉,突然覺得進不去也挺好。
只不過,吳太后並沒有回奉寧殿,而是去了勤政殿的偏殿小坐。
“皇上那邊若有什麼情況,隨時來報!”吳太后轉身之前留下這麼一句。
常公公恭敬應下,心裡卻極不是滋味。
太后娘娘口中的“情況”所指為何,已經不言自明……
偏殿之中,皇后也跟著一起進來了。
吳太后心中冷哼一聲,想起之前聽說的消息,開口詢問道:“聽說,皇后今日下了命令,讓東宮的陸側妃去侍奉正在軟禁之中的太子妃,而將照料皇長孫的責任,改由徐側妃代勞了?”
皇后的態度不卑不亢:“正是。”
沒有過多的解釋。
東宮側妃徐櫻,娘家母親出自安樂伯府,論起來也算是吳家那邊的人了。吳太后固然對此沒有異議,橫豎陸蔓玉也沒什麼利用價值了,換不換都無所謂。
只是她對皇后的態度有些不滿,便追問道:“這是為何?”
皇后淡然回道:“東宮的兩位側妃,本就地位相當、不分上下。既然陸側妃已經受累了這麼久,我就想著,也該換一換人了。”
看著吳太后一臉狐疑的模樣,皇后又加了一句:“倒也沒什麼特別的理由!”
擺明一副愛信不信的架勢。
吳太后心中有氣,想到此時正是關鍵時刻,切莫因小失大,才沒有與她計較。
正在這時,皇上召見的人,已經到齊了。
蔣軒是最後一個步入勤政殿的。
一進來,就看見了斜靠在榻上的皇上,旁邊除了常公公,還有垂首而立的冀大人和禇大人,以及老態龍鍾多年都未曾露面的燕國公。
只見兩位大人均是雙眉緊鎖,面色凝重。
而皇上毫無血色的面相,再加上殿外徐太醫滿頭大汗卻瑟瑟發抖的模樣,似乎都預兆著某件大事即將要發生了。
突然,皇上緩緩說道:“朕把你們叫來,就是為了做個見證。”
這一瞬間,幾個人都屏住呼吸,大殿之中安靜得落針可聞。
皇上又吩咐常公公:“去把筆墨取來,朕此刻就要寫下傳位詔書。”
平淡至極的語氣,說著天下最重要的決定。
誰都沒有出聲,就這麼靜靜等著常公公出去又回來,在榻上擺了一張金絲楠木小桌,將筆墨和詔書放於其上。
皇上幾乎沒有挪動,只略微坐直了些,提筆而下,一氣呵成。
第四百七十四章 詔書
勤政殿內,燈光頗為昏暗。
站在離皇帝位置最近的冀大人,始終盯著自己腳下那塊方磚,目不斜視。
實際上,即便他抬眼去看,也是看不真切的。
而站得比他還要略遠些的禇大人與蔣軒,知道反正也看不清,索性全都低著頭。
唯一自始至終看著皇帝寫詔書的,只有燕國公。
可他卻離得最遠,而且早就已經站不住了,正在蔣軒身後的金絲楠木圈椅上坐著。
但無論以是何種姿態在等待,當皇帝停筆的那一瞬間,眾人心中都忽地一陣緊張,難以抑制。
因為他們明白,大齊朝中一個比天還大的決定,此刻隨著這份詔書的完成,有了定論。
大殿之內,眾人的注意力全都聚集在那份詔書之上,無人不是迫切地想知道那上面的名字,與自己心中所想是否吻合。
然而此時,還有人比他們更為焦急。
那便是一直守在偏殿的吳太后。
與皇后有所不同,皇后的淡然處之是由內而外的,吳太后則是演戲的成分居多。
而當聽說皇帝正在殿中召見大臣時,她險些就要演不下去了。
皇帝把自己和皇后擋在外面,卻急匆匆召見了那些人!
皇帝在裡面說了什麼,做了什麼,她當然不知道。但她畢竟一直守在偏殿,都誰進去了她可是知道的!
吳太后表面上依舊強裝鎮定,心裡早就炸開了鍋。
皇上找來的都是些什麼人?!
這些人中,就沒一個吳家能伸上手的!
冀大人倒也罷了,雖說他位居內閣首輔,但總歸是保持中立的。從不參與黨爭,只遵皇帝一人的旨意。
但燕國公就不同了,儘管他與冀大人有幾分相像,多年來又遠離朝事,但單就二皇子老丈人這個身份,就夠讓吳太后心慌的了。
至于靖遠侯世子和禇大人,從那日的審案過程便不難看出。這倆人根本就是一夥的!雖說他們對儲君歸屬的心思。一直沒有大張旗鼓展露人前,吳太后心裡卻是清楚的,他們能像冀大人一樣不偏不倚就已經是求之不得。想讓這倆人偏幫皇長孫,那是絕對不能夠……
一想到皇上在如此至關緊要的時刻,找來的竟是這幾個人,吳太后的心都快要涼透了。
大事不妙……
吳太后心中暗道。繼而佯裝淡定,把李嬤嬤叫到跟前。附耳幾句。
緊接著,李嬤嬤獨自走出了偏殿,許久都沒有再回來……
勤政殿內。
皇帝寫好了詔書,沒有假手他人。親自將其小心翼翼地捲起,放在一個雕花龍紋楠木盒裡,落上金鎖。
常公公上前幾步。請示要將其放在何處。
皇帝擺了擺手:“不用挪來挪去了,就放在朕的枕邊即可。”
常公公立刻接過來。將其端端正正地擺放在皇帝枕邊觸手可及的位置。
常公公剛要退下幾步之時,皇帝又喊住了他。
只見皇帝用力吸了口氣,接著伸手在枕邊的盒子上輕輕拂過,順便將金鎖之上的鑰匙取了下來。
“把這個,交到冀大人手中。”皇上吩咐道。
常公公連忙接過,走到冀大人跟前,極為鄭重地雙手奉上。
早在皇帝開口之時,蔣軒等人就不由將目光集中在了冀大人身上。
只見冀大人先是一怔,繼而雙膝跪地,朝著皇帝行了個大禮,方才伸手接過常公公遞來的鑰匙。
皇帝的聲音再次響起:“這詔書乃是朕親筆所書,你們幾個都是見證。等朕……之後,你就在大殿之中,當著朝中群臣的面,將這盒子打開,宣讀遺詔。”
遺詔……
皇帝終於不得不承認,自己已是大限將至。
冀大人神色不變,仍是剛才那般嚴肅認真:“臣謹遵聖上旨意。”
話音未落,又向皇帝行了個大禮。
“你們先下去吧!”皇帝有氣無力地揮揮手,精神與寫詔書之前相比,明顯差了許多,看見他們正要退出大殿,又補了一句,“靖遠侯世子留下。”
蔣軒當即停下腳步。
另外三人縱然再好奇,亦無人顯露,各自恭敬地退下。
就在剛才,他們還在揣摩著詔書上的名字,現在心裡似乎都多了一份確定。
皇帝專程把他們叫來,只提到作見證,還有宣讀詔書之事,對於“輔佐新君”之類的話,卻是隻字未提。如此說來,這新君的人選,不大可能是未成年的那位了……
三人全都想到了這一層,表現卻是各不相同。
冀大人一如既往地面不改色,不悲不喜。
禇大人一出殿門,就長出了一口氣,說不清是為了哪件事。
只有燕國公,臉上雖是面無表情,但精神終究是抖擻了些,走起路來都利索許多。
但畢竟上了年紀,他還是最後一個退出勤政殿的。
等他們都走了,皇帝才衝著蔣軒招了招手:“你過來。”
蔣軒立刻上前幾步,跪在龍塌一側。
此時他已經是距離皇上最近的人,連常公公都要比他遠一些。
這時,皇帝突然伸出手,拍了下他的肩膀。
“不要怪朕。朕知道你和靖遠侯的死沒有關係。把你關起來,是朕知道自己時日無多……想著先把你襲爵的事拖一拖,留著新君臨朝,再行封賞。”
“另外,你和景王自小一起讀書,關係總歸是不一樣些,朕是不希望你攪合進爭儲的漩渦之中。做個純臣,方才更利於日後輔佐新君啊!”
皇帝突然卸下了帝王的威勢,仿佛只是個長輩在說話一般。
蔣軒感慨之餘,再聽這左一個“新君”,又一個“新君,”難免覺得有些刺耳。
“皇上只不過是病了……”他的勸說之詞一出,自己也覺得言不由衷。
皇帝則是直接打斷了他。
“你不用說了,朕的身體,沒人比朕自己更清楚。”
“朕把這些話都講出來,黃泉之下見到你父親,也就不會為難了……”皇帝虛弱一笑,神色愈發黯淡下來,“說起來,不僅時日相近,朕一直覺得,朕與你父親,似乎有許多相似的地方。”
“他出身靖遠侯府,卻是一丁點兒都沒繼承到老侯爺馳騁沙場的本領。朕……又何嘗不是呢?”
蔣軒大驚。
他怎麼也沒想到,皇帝竟然在自己面前自責起來。
好在皇帝並沒等他接話,又顧自說道:“滿打滿算,朕親政不過才十餘年,旁人都覺得朕正值盛年,殊不知這十多年的強撐,早已將元氣消耗殆盡……時至今日,朕非但沒有留戀,反而還有些許解脫之感。說不定,你父親離去之前,也是與朕一般心境……”
“說到底,你父親和朕,還有另一處相似,就是都有一個足以堪當大任的兒子!”
蔣軒已經顧不上自謙,甚至連悲傷都被遏制住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