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頁
六年以後,他成為中原的一霸,做了漢獻帝的保護者。不久,他敢於和雄踞四州的袁紹作對。而果然以弱勝強,占了長江與秦嶺以北幾乎每一方寸的中國領土。
他戎馬半生,戰無不勝,偏偏在建安十三年碰上了周瑜、孫權、諸葛亮幾位青年才俊,弄得統一的大業功敗垂成。於是,灰心之餘,倒行逆施。自封為魏公,向王莽看齊,又進位為魏王,越來越不成話。太可惜了。
他本可以作伊尹、周公、霍光,並且已經幾乎作了伊尹、周公、霍光,卻在赤壁烏林的一戰以後,做出顯然是違反漢朝的“祖宗成憲”的事。漢朝的“祖宗成憲”是:非劉氏不能封王。這是高皇帝劉邦的遺訓。
在漢朝的歷史上。貴族的封爵只有王與侯,沒有“公”。為“公”的,僅有王莽一人。王莽於篡位以前,自封為所謂“安漢公”。因此,當曹操自封為“魏公”之時,天下的人都猜得出曹操的下一步是什麼:篡位!這就使得若干為了中興漢朝而追隨他的志士,陡然心寒。這些志士的代表人物,是荀彧。
荀彧的道德與才具均高,高到了曹操認為是他的張良。荀彧也的確給了曹操以極不可少的支持:勸曹操到洛陽迎漢獻帝的,是荀彧;呂布偷襲兗州之時,發動了夏侯惇、程昱等人,守住了鄄城、范縣、東阿三個城,是荀彧;袁紹率領大兵南下,給曹操“打氣”,指出袁紹的若干缺點以及袁紹謀臣的如何一個一個皆不成材,叫曹操不必害怕,儘管去和袁紹一拚的,也是荀彧;每一次,曹操在外邊打仗,替曹操坐鎮後方的,都是荀彧。荀彧不僅是曹操的張良,也是曹操的蕭何。
荀彧是荊州潁川郡潁陰縣人,祖父荀淑當過縣令,父親荀緄與七個伯叔都是才子,號稱“八龍”。荀緄做過濟南國的國相,叔父荀爽做過司空。
荀彧在本郡被舉為孝廉,做過中央的“守官令”,於董卓作亂以後活動“出京”,金蟬脫殼,到今天的山東濟寧附近作亢父縣的縣令,然後在亢父掛冠而去,回到穎陰家鄉,勸家鄉的人趕快搬家,不要留戀這潁川郡“四戰”之地。
其後,他投奔袁紹,看見袁紹不是一個能夠成事的人。就轉往東郡,與當時的東郡太守曹操做了朋友。
這一位曹操的確是比那一位袁紹高明多了。荀彧死心塌地要幫助曹操成功。荀彧並且向曹操推薦了不少的人才。包括陳群、鍾繇、司馬懿。
陳群也是一位書香門第的子弟,與荀彧同郡而不同縣,是潁川郡許縣人,在家鄉聲望頗高。祖父陳寔,受過黨錮之禍。父親陳紀與叔父陳諶,是有名的難兄難弟,所謂“元方、季方”。
陳群一度在豫州幫過劉備。劉備不太能接納他的意見。其後,他隨同父親陳紀在徐州“避難”,被荀彧推薦給曹操,曹操用他做“西曹掾”,專管“人事”。若干年以後,逐漸升他做了“治書侍御史,參丞相軍事”。
陳群所做的事,可說是幫曹操料理內部雜務,替他管家。曹操有了這個陳群,等於是有了一個放得了心的“管家婆”。
鍾繇發跡比陳群早。他也是穎川郡人,家住長社縣。被舉為孝廉以後,當過尚書郎、縣令、“廷尉正”(廷尉下面的判“平決詔獄”之官)、黃門侍郎,對於李傕、郭汜。他頗能進言,他勸李傕、郭汜。讓漢獻帝離開長安,回洛陽。
他隨了漢獻帝再由洛陽到許縣,就由於荀彧的推薦而深受曹操的賞識。曹操一舉而用獻帝的名義任命鍾繇為御史中丞,不久又連升他為侍中、兼尚書僕射,封他東武亭侯(這時候,荀彧是侍中兼尚書令)。
曹操很怕袁紹派兵到關中(陝西),荀彧說:“只須派鍾繇去,西邊的事你就可以不必憂慮了。”曹操就叫鍾繇以“侍中”的本職,兼“守司隸校尉、持節、督關中諸軍”;給了鍾繇全權,“不拘科制”。
鍾繇到了關中,就招撫了韓遂、馬騰。韓馬二人均送了兒子到許縣作效忠的擔保。馬騰而且派了另一個兒子,馬超,帶精兵一萬,幫鍾繇抵禦袁紹的河東太守郭援,殺了郭援。
曹操的很多別的助手,包括司馬懿,也都是荀彧所推薦(司馬懿有才無德,荀彧看重他,可謂千慮一失)。
曹操待荀彧也很好,封他為“萬歲亭侯”(萬歲亭,在河南省新鄭縣)。在漢朝的歷史上,像荀彧這樣沒有“野戰之勞”而僅僅是一個“抹公事桌子的”尚書令,竟然也封了侯(雖則不過是一個“亭候”,比不上“縣侯”或“鄉侯”),可謂空前。
荀彧堅辭。曹操向他說:“自從與你共事,立了朝廷以來,你匡弼我,你保舉人才,你貢獻計劃,你參與機密,做的事也夠多了。立功,本不必限於‘野戰’。希望你不要再謙讓了。”於是,荀彧接受了這個亭侯的爵位。
建安十七年,有董和等人,找荀彧秘密商談,想建議漢獻布,封曹操為“國公”、“加九錫”。荀彧反對。荀彧向他們說:“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他又說,曹操本來是為了“匡朝寧國”才糾集“義兵”;他一向“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我們不可以違拗他的本意。
他戎馬半生,戰無不勝,偏偏在建安十三年碰上了周瑜、孫權、諸葛亮幾位青年才俊,弄得統一的大業功敗垂成。於是,灰心之餘,倒行逆施。自封為魏公,向王莽看齊,又進位為魏王,越來越不成話。太可惜了。
他本可以作伊尹、周公、霍光,並且已經幾乎作了伊尹、周公、霍光,卻在赤壁烏林的一戰以後,做出顯然是違反漢朝的“祖宗成憲”的事。漢朝的“祖宗成憲”是:非劉氏不能封王。這是高皇帝劉邦的遺訓。
在漢朝的歷史上。貴族的封爵只有王與侯,沒有“公”。為“公”的,僅有王莽一人。王莽於篡位以前,自封為所謂“安漢公”。因此,當曹操自封為“魏公”之時,天下的人都猜得出曹操的下一步是什麼:篡位!這就使得若干為了中興漢朝而追隨他的志士,陡然心寒。這些志士的代表人物,是荀彧。
荀彧的道德與才具均高,高到了曹操認為是他的張良。荀彧也的確給了曹操以極不可少的支持:勸曹操到洛陽迎漢獻帝的,是荀彧;呂布偷襲兗州之時,發動了夏侯惇、程昱等人,守住了鄄城、范縣、東阿三個城,是荀彧;袁紹率領大兵南下,給曹操“打氣”,指出袁紹的若干缺點以及袁紹謀臣的如何一個一個皆不成材,叫曹操不必害怕,儘管去和袁紹一拚的,也是荀彧;每一次,曹操在外邊打仗,替曹操坐鎮後方的,都是荀彧。荀彧不僅是曹操的張良,也是曹操的蕭何。
荀彧是荊州潁川郡潁陰縣人,祖父荀淑當過縣令,父親荀緄與七個伯叔都是才子,號稱“八龍”。荀緄做過濟南國的國相,叔父荀爽做過司空。
荀彧在本郡被舉為孝廉,做過中央的“守官令”,於董卓作亂以後活動“出京”,金蟬脫殼,到今天的山東濟寧附近作亢父縣的縣令,然後在亢父掛冠而去,回到穎陰家鄉,勸家鄉的人趕快搬家,不要留戀這潁川郡“四戰”之地。
其後,他投奔袁紹,看見袁紹不是一個能夠成事的人。就轉往東郡,與當時的東郡太守曹操做了朋友。
這一位曹操的確是比那一位袁紹高明多了。荀彧死心塌地要幫助曹操成功。荀彧並且向曹操推薦了不少的人才。包括陳群、鍾繇、司馬懿。
陳群也是一位書香門第的子弟,與荀彧同郡而不同縣,是潁川郡許縣人,在家鄉聲望頗高。祖父陳寔,受過黨錮之禍。父親陳紀與叔父陳諶,是有名的難兄難弟,所謂“元方、季方”。
陳群一度在豫州幫過劉備。劉備不太能接納他的意見。其後,他隨同父親陳紀在徐州“避難”,被荀彧推薦給曹操,曹操用他做“西曹掾”,專管“人事”。若干年以後,逐漸升他做了“治書侍御史,參丞相軍事”。
陳群所做的事,可說是幫曹操料理內部雜務,替他管家。曹操有了這個陳群,等於是有了一個放得了心的“管家婆”。
鍾繇發跡比陳群早。他也是穎川郡人,家住長社縣。被舉為孝廉以後,當過尚書郎、縣令、“廷尉正”(廷尉下面的判“平決詔獄”之官)、黃門侍郎,對於李傕、郭汜。他頗能進言,他勸李傕、郭汜。讓漢獻帝離開長安,回洛陽。
他隨了漢獻帝再由洛陽到許縣,就由於荀彧的推薦而深受曹操的賞識。曹操一舉而用獻帝的名義任命鍾繇為御史中丞,不久又連升他為侍中、兼尚書僕射,封他東武亭侯(這時候,荀彧是侍中兼尚書令)。
曹操很怕袁紹派兵到關中(陝西),荀彧說:“只須派鍾繇去,西邊的事你就可以不必憂慮了。”曹操就叫鍾繇以“侍中”的本職,兼“守司隸校尉、持節、督關中諸軍”;給了鍾繇全權,“不拘科制”。
鍾繇到了關中,就招撫了韓遂、馬騰。韓馬二人均送了兒子到許縣作效忠的擔保。馬騰而且派了另一個兒子,馬超,帶精兵一萬,幫鍾繇抵禦袁紹的河東太守郭援,殺了郭援。
曹操的很多別的助手,包括司馬懿,也都是荀彧所推薦(司馬懿有才無德,荀彧看重他,可謂千慮一失)。
曹操待荀彧也很好,封他為“萬歲亭侯”(萬歲亭,在河南省新鄭縣)。在漢朝的歷史上,像荀彧這樣沒有“野戰之勞”而僅僅是一個“抹公事桌子的”尚書令,竟然也封了侯(雖則不過是一個“亭候”,比不上“縣侯”或“鄉侯”),可謂空前。
荀彧堅辭。曹操向他說:“自從與你共事,立了朝廷以來,你匡弼我,你保舉人才,你貢獻計劃,你參與機密,做的事也夠多了。立功,本不必限於‘野戰’。希望你不要再謙讓了。”於是,荀彧接受了這個亭侯的爵位。
建安十七年,有董和等人,找荀彧秘密商談,想建議漢獻布,封曹操為“國公”、“加九錫”。荀彧反對。荀彧向他們說:“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他又說,曹操本來是為了“匡朝寧國”才糾集“義兵”;他一向“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我們不可以違拗他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