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頁
董允是董和的兒子,董和是諸葛亮的同僚兼好朋友,原籍益州巴郡,寄居荊州南郡。在漢朝末年回益州,在劉璋下面當過幾任縣長縣令與“益州郡”太守,富有行政經驗。劉備拜他為“掌軍中郎將”,叫他陪同諸葛亮處理“左將軍府”的種種事務。那時候,劉備除了仍自稱曹操一度向漢獻帝推薦他擔任的“左將軍”以外,已經同時又自稱為“大司馬”。所以,他的“左將軍府”的正式名稱,是“左將軍大司馬府”(諸葛亮的官銜是軍師將軍,比董和的“中郎將”高)。
董和與諸葛亮兩人之間,相處得極好。董和雖則在官階上低於諸葛亮,卻敢於“就事論事”,在公務上常常向諸葛亮提出相反的意見。有時候,諸葛亮不肯接受董和的相反意見,董和卻又敢於不怕諸葛亮嫌他嚕囌,一再把這個相反的意見提出,雖提出十次也要提它出來,直到諸葛亮接受為止。
諸葛亮不僅不嫌他嚕囌,而且十分欣賞,叫同僚們以他為模範。諸葛亮說:“董幼宰參署七年,事有不至,至於十反,來相啟告(董和的字,叫做幼宰)。”
諸葛亮又說:“倘若大家能像董幼宰那樣‘殷勤’,‘有忠於國’,‘則亮可少過矣’。”
諸葛亮說他一生有四位肯對他“直言”的朋友:崔州平、徐庶、胡濟,另一人便是“每言則盡”的董和。
董和生性耿介,不僅“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而且為官清正,“死之日,家無儋石之儲。”
董允幼承庭訓,學養均好。劉備先後叫他作太子舍人、太子洗馬,意思是叫太子阿斗有他這樣的一個好人作朋友,免得走入歧途。
阿斗繼位以後,把董允升為黃門侍郎。諸葛亮在建興五年離開成都北上,進駐漢中,寫了《出師表》向後主臨別贈言,希望後主把“宮中之事,事無大小”,都徵求侍郎董允與他上面的兩位侍中(郭攸之與費禕)的意見。倘若這三人沒有“興德之言”,就殺掉他們“以彰其慢”。
事實上,郭攸之是好好先生,不太堅持自己的意見。費禕不久便被諸葛亮調去丞相府作“參軍”,剩下來作為後主身邊的“諍友”的,只有董允一個人。
後主升他為“侍中”,又讓他兼領“虎賁中郎將”的職銜,統領在宮中宿衛的“親兵”。
後主在即位的時候,年齡是十七歲。到了建興五年,便有了二十一歲(他即位的一年是劉備章武三年,沒等到第二年便改元建興。所以,在建興五年之時,他的虛歲是二十一歲)。
後主對於美麗的女子頗有興趣,雖則他的皇后、張飛的大女兒,並不難看(可能甚美,因為張飛本人曾經是美少年)。
後主除了皇后張氏以外,也有若干位妃嬪之類,卻貪心不足,頗想廣采民間的美女,收入後宮。董允認為這件事他不能不以侍中的身份,出面阻擋。他板起面孔向後主說:“古時候的天子,至多只有十二位后妃。現在,陛下的後宮已經超過了這個數目。”後主向董允說好話,請他通融通融;董允卻始終堅持,絕對不肯通融。後主只得打消這廣采民間美女的念頭。
從此,後主對董允既敬且畏。別的壞事,他也不敢做,不敢想了。
宦官黃皓,也極怕董允,比後主更怕董允。董允對黃皓,也當然更加不假辭色,常常對黃皓嚴厲責備,也不許黃皓升官升得太快。在他當侍中的期間,他只許黃皓升到“黃門丞”為止。
董允在費禕於延熙六年升為“大將軍、錄尚書事”的時候,被加官為“輔國將軍”,以“侍中”的本職兼“守尚書令”,成了費禕的副手。
老百姓對他的印象極好,把他列為所謂“四相”,即四個丞相之一。這所謂四相,是,諸葛亮、蔣琬、費禕與董允(其中,只有諸葛亮一個人是丞相;蔣琬與費禕均有過“錄尚書事”的實權,算得上是事實上的“真宰相”。董允僅僅做了“守尚書令”,不曾“錄尚書事”;他是無論怎麼說,也算不上是一個“相”的)。
董允做“尚書令”的期間,也極短,只做了三個年頭,到了延熙九年便病故了。
繼任尚書令的人,是來自南陽郡的呂義。呂義的行政經驗很豐富,做過一任管鹽的典農都尉,兩任縣長,四任太守。他的辦事效率極高,做到了“眾事無留,門無停賓”。
呂義做尚書令,做到了延熙十四年病故為止,前後五年。
呂義的繼任者,是貽誤大局的汝南郡人陳祗。陳祗與宦宮黃皓“互相表里”,縱容黃皓。黃皓之開始干預政治,是在陳祗作尚書令的七個年頭的期間。
在景耀元年(公元258年)開始做尚書令的,是(河南省桐柏縣之東的)平氏縣義陽鄉人董厥。他做過諸葛亮丞相府的“令史”。令史的官職,似乎比“長史”小,而縣令則比縣長大(大縣的長官叫做縣令小縣的長官叫做縣長)。
諸葛亮曾經向別人誇獎董厥,說:“董令史,良士也。吾每與之言,思慎,宜適。”這“思慎宜適”四個字,是“諸葛體”,費解。意思是:“董厥這個人很小心,想得很仔細,說出話來,很恰當,可行。”
董和與諸葛亮兩人之間,相處得極好。董和雖則在官階上低於諸葛亮,卻敢於“就事論事”,在公務上常常向諸葛亮提出相反的意見。有時候,諸葛亮不肯接受董和的相反意見,董和卻又敢於不怕諸葛亮嫌他嚕囌,一再把這個相反的意見提出,雖提出十次也要提它出來,直到諸葛亮接受為止。
諸葛亮不僅不嫌他嚕囌,而且十分欣賞,叫同僚們以他為模範。諸葛亮說:“董幼宰參署七年,事有不至,至於十反,來相啟告(董和的字,叫做幼宰)。”
諸葛亮又說:“倘若大家能像董幼宰那樣‘殷勤’,‘有忠於國’,‘則亮可少過矣’。”
諸葛亮說他一生有四位肯對他“直言”的朋友:崔州平、徐庶、胡濟,另一人便是“每言則盡”的董和。
董和生性耿介,不僅“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而且為官清正,“死之日,家無儋石之儲。”
董允幼承庭訓,學養均好。劉備先後叫他作太子舍人、太子洗馬,意思是叫太子阿斗有他這樣的一個好人作朋友,免得走入歧途。
阿斗繼位以後,把董允升為黃門侍郎。諸葛亮在建興五年離開成都北上,進駐漢中,寫了《出師表》向後主臨別贈言,希望後主把“宮中之事,事無大小”,都徵求侍郎董允與他上面的兩位侍中(郭攸之與費禕)的意見。倘若這三人沒有“興德之言”,就殺掉他們“以彰其慢”。
事實上,郭攸之是好好先生,不太堅持自己的意見。費禕不久便被諸葛亮調去丞相府作“參軍”,剩下來作為後主身邊的“諍友”的,只有董允一個人。
後主升他為“侍中”,又讓他兼領“虎賁中郎將”的職銜,統領在宮中宿衛的“親兵”。
後主在即位的時候,年齡是十七歲。到了建興五年,便有了二十一歲(他即位的一年是劉備章武三年,沒等到第二年便改元建興。所以,在建興五年之時,他的虛歲是二十一歲)。
後主對於美麗的女子頗有興趣,雖則他的皇后、張飛的大女兒,並不難看(可能甚美,因為張飛本人曾經是美少年)。
後主除了皇后張氏以外,也有若干位妃嬪之類,卻貪心不足,頗想廣采民間的美女,收入後宮。董允認為這件事他不能不以侍中的身份,出面阻擋。他板起面孔向後主說:“古時候的天子,至多只有十二位后妃。現在,陛下的後宮已經超過了這個數目。”後主向董允說好話,請他通融通融;董允卻始終堅持,絕對不肯通融。後主只得打消這廣采民間美女的念頭。
從此,後主對董允既敬且畏。別的壞事,他也不敢做,不敢想了。
宦官黃皓,也極怕董允,比後主更怕董允。董允對黃皓,也當然更加不假辭色,常常對黃皓嚴厲責備,也不許黃皓升官升得太快。在他當侍中的期間,他只許黃皓升到“黃門丞”為止。
董允在費禕於延熙六年升為“大將軍、錄尚書事”的時候,被加官為“輔國將軍”,以“侍中”的本職兼“守尚書令”,成了費禕的副手。
老百姓對他的印象極好,把他列為所謂“四相”,即四個丞相之一。這所謂四相,是,諸葛亮、蔣琬、費禕與董允(其中,只有諸葛亮一個人是丞相;蔣琬與費禕均有過“錄尚書事”的實權,算得上是事實上的“真宰相”。董允僅僅做了“守尚書令”,不曾“錄尚書事”;他是無論怎麼說,也算不上是一個“相”的)。
董允做“尚書令”的期間,也極短,只做了三個年頭,到了延熙九年便病故了。
繼任尚書令的人,是來自南陽郡的呂義。呂義的行政經驗很豐富,做過一任管鹽的典農都尉,兩任縣長,四任太守。他的辦事效率極高,做到了“眾事無留,門無停賓”。
呂義做尚書令,做到了延熙十四年病故為止,前後五年。
呂義的繼任者,是貽誤大局的汝南郡人陳祗。陳祗與宦宮黃皓“互相表里”,縱容黃皓。黃皓之開始干預政治,是在陳祗作尚書令的七個年頭的期間。
在景耀元年(公元258年)開始做尚書令的,是(河南省桐柏縣之東的)平氏縣義陽鄉人董厥。他做過諸葛亮丞相府的“令史”。令史的官職,似乎比“長史”小,而縣令則比縣長大(大縣的長官叫做縣令小縣的長官叫做縣長)。
諸葛亮曾經向別人誇獎董厥,說:“董令史,良士也。吾每與之言,思慎,宜適。”這“思慎宜適”四個字,是“諸葛體”,費解。意思是:“董厥這個人很小心,想得很仔細,說出話來,很恰當,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