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張裔在章武三年已經有了五十八歲;到了建興八年,他虛歲有了六十六,病故。蔣琬被升任為丞相府長史,也加了一個官:撫軍將軍,以撫軍將軍的本職兼領丞相府長史。

  當時,請葛亮的“丞相長史”有兩個,一個隨侍在他身邊,是楊儀;一個留在成都,稱為“留府長史”,先是張裔,後為蔣琬。

  蔣琬做了留府長吏,在工作上與諸葛亮的接觸比以前多。諸葛亮對他的器重不減當年,而且尤有過之(有些人起初能受到長官的識拔,過了不久,便由於成績不佳而灰了長官的心。蔣琬和這些人相反)。

  諸葛亮常常對別人說:“公琰托志忠雅,當與吾共贊王業者也。”公琰是蔣琬的字。“托志”的托字很費解,這是“諸葛體”的用字法。其實,改用一個“立”字,更妥(恕我大膽!像我這種喜歡咬文嚼字的人,大概是不會受到諸葛亮的重用的)。

  我在前面說過,諸葛亮曾經在去世以前,秘密地上了一道表給後主,特薦蔣琬做他死後的職位繼承人(當時,諸葛亮下面的人才很多,諸葛亮獨獨選上了蔣琬,一定是蔣琬確有值得特別信任的地方)。

  楊儀是在漢中隨侍諸葛亮身邊的“丞相長史”,應該是“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卻落了空。為什麼?楊儀不是沒有能力。他辦事以迅速著名:“斯須便了”。這位楊儀生性驕傲,看不起同僚,尤其看不起“前軍師”魏延,常常與魏延吵架,氣得魏延有時候拔出刀來想幹了他,他被嚇得哭了出來。諸葛亮怎麼會保舉這樣的一個楊儀,做未來的綜攬軍政的人呢?

  我在前面也交代了:後主接受諸葛亮的推薦,先後把蔣琬一升再升,先升了尚書令,最後在建興十三年(公元235年)四月升為“大將軍、錄尚書事”。

  蔣琬做“大將軍、錄尚書事”,做到了延熙六年(公元243年)升為大司馬,以大司馬的身份“錄尚書事”。實權照舊而官階升高。大將軍是三公以下的官,地位不如丞相;大司馬是三公之一,地位與大司徒(亦即丞相)相等。

  三年以後,延熙九年,蔣琬在十一月間病故。綜計,他當“真宰相”,從建興十三年到延熙九年,一共當了十一個年頭。諸葛亮做真宰相,也不過是做了十五個年頭而已。

  蔣琬在那十一個年頭之中,做了些什麼事呢?

  蔣琬在他當政的十一個年頭之中,不曾有一次對魏方採取攻勢。他對魏方,一直是只守不攻。

  他而且到了當政已有四年,才在延熙元年(公元238年)帶了主力進駐漢中。在漢中駐了六年,他又在延熙六年十月把主力撤回,回駐在涪縣(綿陽)。

  諸葛亮去世之時,楊儀與費禕不顧魏延的反對,把主力從武功五丈原撤到漢中;留下了一部分力量在漢中,交給吳懿。吳懿是劉備的吳皇后的哥哥,以“車騎將軍”的身份“督漢中”。作為吳懿助手的是“安漢將軍”王平。

  王平也做了漢中太守,代替吳懿擔任“督漢中”的重大任務。這個重大任務,起先本是劉備交給魏延擔任的。諸葛亮在建興九年調魏延以“前軍師”的名義做先鋒,這個“督漢中”的責任,便落在“都護”李嚴的肩上。李嚴因罪被廢以後,繼承他在漢中的職務的,似乎便是吳懿。

  魏延的“前軍師”,意思是前軍的軍師,也就是“先遣軍司令”之類。這個官職,於魏延被楊儀謀殺以後,一度由鄧芝承乏,但不久也劃歸了王平,於延熙元年改稱為”前護軍”,到了延熙六年又改稱為“前監軍”。

  王平可以說是蔣琬所最信任的高級軍官。蔣琬於進駐漢中之時(延熙元年),不僅叫王平繼續做漢中太守與“督漢中”,兼任“前護軍”,而且也叫王平“署大將軍府事”。這是蔣琬把自己的大將軍府的一切事務,交給了王平處理,好比當年劉備把“左將軍府”的事務,都交給了諸葛亮一樣。

  蔣琬在延熙六年帶了主力由漢中退駐涪縣,漢中的事,更完全交給了王平,把王平的官銜,由“前護軍”升高為“前監軍”,“督漢中”升高為“統漢中”,“安漢將軍”升高為“鎮北大將軍”。

  王平卻也不負蔣琬的知遇,在延熙七年(公元244年),魏方的二十萬大軍聲勢洶洶,來到漢中之時,不慌不忙,派了兩位偏裨之將,對曹爽、夏侯玄等在(今日洋縣之北二十華里的)興勢山迎頭一擊,就把魏軍打得一時不敢再來。

  王平所派去的這兩位偏裨之將,一位是護軍劉敏,一位是參軍杜祺。

  費禕帶了若干兵馬,從成都趕到漢中。魏方的“齊王”曹芳的朝廷,接到情報,適可而止,召還了曹爽等人。一場很可怕的風暴,突然雲開霧散,王平的功勞很大。

  蔣琬的值得稱讚之處,是知人善任。他把前方的事交給了王平,後方的事交給了費禕。他自己就獲得了充分的時間,去考慮較為重要的問題,以決定大計方針。

  他早就在建興十三年升任“大將軍、錄尚書事”之時,把“尚書令”的官職交給了費禕。延熙六年,他從漢中退駐涪縣,又把“大將軍、錄尚書事”的“真宰相”地位,讓給了費禕,只留下一個“大司馬”的虛銜給自己(費禕對他始終尊重,直到他在延熙九年十一月病故之日)。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