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頁
“八陣圖”究竟是什麼呢?是八個陣勢的圖,而不是一種兼有所謂生門、死門等等八個門的陣。這一張圖,本是一種用以教導高級將領的教材或“教範”,指示了他們以八種基本陣勢,與如何於敵軍來攻之時,變化這些陣勢。
在諸葛亮的時候,兩軍相遇,不像今天我們之雙方猛掘壕溝,蹲在裡面,互相密切注意。他們所做的,是趕緊安營紮寨。倘若雙方的距離十分相近,他們就立刻“射住陣腳”,不讓敵人來得太近(箭的有效射程,最好的也不過是一百步,亦即一百米左右)。
成千上萬的兵,不可能擠住在一個營寨之內。一個營有五六百人,也不可能擠在一個帳篷之內。所以,雙方的營寨都很多。而每一個營寨之內的帳篷也很多。
如何把若干營寨布置在地勢優越的地方,保有水源與後方交通線,而且構成“箭網”,能夠於被攻之時互相援救,攻人之時迅速集中,分途前進一一這便是一個在當時身為將帥的人所必須具備的“實務”才能。
到了出擊或應戰之時,雙方於集中以後“擺開陣勢”。最簡單的是所謂“一字長蛇陣”。這長蛇陣的長處,並非如“外行人”所說,能夠“首尾相應”,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首應。首尾相距很遠,實際上不僅不能首尾相應,而且最容易被敵人切成首尾兩段,或若干段。這一字長蛇陣的長處,是便於包抄敵人的兩翼或兩翼之中的一個翼,繞到敵人後方。西洋的軍事學家,稱這種動作為out flank,中文譯成“延伸兩翼”。
在西洋的歷史中,希臘人有所謂“方陣”,羅馬人有所謂“分段陣”。我們中國人在春秋時代就已經有了“魚鱗陣”。魚鱗陣可說是“複式”的分段陣,以次一排的分段單位,填補前排的空隙。
諸葛亮的“八陣”,是哪八陣?我個人研究得不夠。八陣的總原則,我們可以從《三國志·蜀書·姜維傳》中窺見一二:“初,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及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興勢,在今天陝西洋縣之北二十華里,王平於後主延熙七年(公元244年)抵擋曹爽,派護軍劉敏與參軍杜祺,帶兵守住興勢,自己以主力留在洋縣之東八十華里的黃金谷,作為呼應。
諸葛亮曾經在漢中郡首縣南鄭縣的外圍,新造了漢城與樂城兩個城,用意也是為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他當然不至於用石頭代替兵馬。杜甫所見到的石頭,可能是劉備營壘所遺留下的殘跡。造營壘的壁,是必須用石頭作為基礎的。諸葛亮在五丈原的營壘,也留下了石頭基礎甚至牆壁。這些石頭與牆壁,後來被司馬懿看到,司馬懿很讚賞,說諸葛亮是“天下奇才”。
諸葛亮的才具,確是“兼資文武”。中國漢唐及其以前的讀書人,文武兼修,不曾“分途”。孔子注重禮樂,同時也教學生練習射御。子路(仲由)是他門下的一位很會打仗的人。中國在宋朝以後,才出現了“文人不知兵”的現象。到了曾國藩操練湘軍,這種怪現象才被逐漸改變。可惜,從袁世凱創辦新軍以後,又有一些所謂“軍人”,自以為讀過了步兵操典之類,便成了專家,把所謂“文人”一概不放在眼裡。其實,步兵操典之類,文人也頗有讀得很熟而了解得十分透徹的。孫中山先生不曾進過職業性的軍事學校,對軍事理論卻頗有很精到的見解。在革命元勛之中,黃興、陳其美、于右任,都不曾進過軍事學校,而他們都以副元帥、都督,或總司令的身份帶過兵,打過相當成功的仗。
諸葛亮的成就,超過了他在青年時代的願望,他在隆中抱膝長吟,自比管樂。管仲在功業上不過是扶助了齊桓公成為諸侯的盟主,在道德上卻免不了有“三歸”之玷。樂毅替燕國向齊國報仇,一舉而打下了七十幾個城鎮,然而結果卻受了奸人的讒毀,丟了官職,功敗垂成。諸葛亮在表面上沒有做到管仲的領導群倫,或樂毅的勢如破竹,卻在事實上奠定了天下三分。
諸葛亮並且使得全中國的人心不為那不顧道義的曹氏父子所迷惑。他敢於以區區益州一個州,抵抗曹家的八州一部;而且也在他本人的公私行為上做出一個好榜樣,使得當代與後世的人不僅佩服他的行政能力與打仗技術,而且更崇敬他的為人,他的道德。他不是一個普通的“人臣”,他是一個“宗臣”,值得推為模範受人宗仰的賢臣。
杜甫在他的另一首詩里說:“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杜甫接著說:“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這兩句相當費解。一種解法是,三分割據的工作,太委屈了諸葛亮;諸葛亮的大才,好比是“威鳳一羽”,具備五德,它升入雲霄,經過千古萬古,才被人們見到一次。另一種解釋是:三分割據的功業,在諸葛亮的成就之中只不過是猶如羽毛一般的小事而已。我覺得第一種的解釋較為說得通。
杜甫這一首“七律”的後四句是:“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在這四句裡面,只有一個“失”字成為問題。它不僅費解,而且不可解。倘若這“失”字是“軼”字的訛寫,我們就很容易懂了。杜甫的結論是:諸葛亮不是不知道漢朝的天下難以恢復,然而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實踐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諾言,所以不惜以煩勞的軍務,磨折自己的身體,以至於死。
在諸葛亮的時候,兩軍相遇,不像今天我們之雙方猛掘壕溝,蹲在裡面,互相密切注意。他們所做的,是趕緊安營紮寨。倘若雙方的距離十分相近,他們就立刻“射住陣腳”,不讓敵人來得太近(箭的有效射程,最好的也不過是一百步,亦即一百米左右)。
成千上萬的兵,不可能擠住在一個營寨之內。一個營有五六百人,也不可能擠在一個帳篷之內。所以,雙方的營寨都很多。而每一個營寨之內的帳篷也很多。
如何把若干營寨布置在地勢優越的地方,保有水源與後方交通線,而且構成“箭網”,能夠於被攻之時互相援救,攻人之時迅速集中,分途前進一一這便是一個在當時身為將帥的人所必須具備的“實務”才能。
到了出擊或應戰之時,雙方於集中以後“擺開陣勢”。最簡單的是所謂“一字長蛇陣”。這長蛇陣的長處,並非如“外行人”所說,能夠“首尾相應”,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首應。首尾相距很遠,實際上不僅不能首尾相應,而且最容易被敵人切成首尾兩段,或若干段。這一字長蛇陣的長處,是便於包抄敵人的兩翼或兩翼之中的一個翼,繞到敵人後方。西洋的軍事學家,稱這種動作為out flank,中文譯成“延伸兩翼”。
在西洋的歷史中,希臘人有所謂“方陣”,羅馬人有所謂“分段陣”。我們中國人在春秋時代就已經有了“魚鱗陣”。魚鱗陣可說是“複式”的分段陣,以次一排的分段單位,填補前排的空隙。
諸葛亮的“八陣”,是哪八陣?我個人研究得不夠。八陣的總原則,我們可以從《三國志·蜀書·姜維傳》中窺見一二:“初,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及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興勢,在今天陝西洋縣之北二十華里,王平於後主延熙七年(公元244年)抵擋曹爽,派護軍劉敏與參軍杜祺,帶兵守住興勢,自己以主力留在洋縣之東八十華里的黃金谷,作為呼應。
諸葛亮曾經在漢中郡首縣南鄭縣的外圍,新造了漢城與樂城兩個城,用意也是為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他當然不至於用石頭代替兵馬。杜甫所見到的石頭,可能是劉備營壘所遺留下的殘跡。造營壘的壁,是必須用石頭作為基礎的。諸葛亮在五丈原的營壘,也留下了石頭基礎甚至牆壁。這些石頭與牆壁,後來被司馬懿看到,司馬懿很讚賞,說諸葛亮是“天下奇才”。
諸葛亮的才具,確是“兼資文武”。中國漢唐及其以前的讀書人,文武兼修,不曾“分途”。孔子注重禮樂,同時也教學生練習射御。子路(仲由)是他門下的一位很會打仗的人。中國在宋朝以後,才出現了“文人不知兵”的現象。到了曾國藩操練湘軍,這種怪現象才被逐漸改變。可惜,從袁世凱創辦新軍以後,又有一些所謂“軍人”,自以為讀過了步兵操典之類,便成了專家,把所謂“文人”一概不放在眼裡。其實,步兵操典之類,文人也頗有讀得很熟而了解得十分透徹的。孫中山先生不曾進過職業性的軍事學校,對軍事理論卻頗有很精到的見解。在革命元勛之中,黃興、陳其美、于右任,都不曾進過軍事學校,而他們都以副元帥、都督,或總司令的身份帶過兵,打過相當成功的仗。
諸葛亮的成就,超過了他在青年時代的願望,他在隆中抱膝長吟,自比管樂。管仲在功業上不過是扶助了齊桓公成為諸侯的盟主,在道德上卻免不了有“三歸”之玷。樂毅替燕國向齊國報仇,一舉而打下了七十幾個城鎮,然而結果卻受了奸人的讒毀,丟了官職,功敗垂成。諸葛亮在表面上沒有做到管仲的領導群倫,或樂毅的勢如破竹,卻在事實上奠定了天下三分。
諸葛亮並且使得全中國的人心不為那不顧道義的曹氏父子所迷惑。他敢於以區區益州一個州,抵抗曹家的八州一部;而且也在他本人的公私行為上做出一個好榜樣,使得當代與後世的人不僅佩服他的行政能力與打仗技術,而且更崇敬他的為人,他的道德。他不是一個普通的“人臣”,他是一個“宗臣”,值得推為模範受人宗仰的賢臣。
杜甫在他的另一首詩里說:“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杜甫接著說:“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這兩句相當費解。一種解法是,三分割據的工作,太委屈了諸葛亮;諸葛亮的大才,好比是“威鳳一羽”,具備五德,它升入雲霄,經過千古萬古,才被人們見到一次。另一種解釋是:三分割據的功業,在諸葛亮的成就之中只不過是猶如羽毛一般的小事而已。我覺得第一種的解釋較為說得通。
杜甫這一首“七律”的後四句是:“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在這四句裡面,只有一個“失”字成為問題。它不僅費解,而且不可解。倘若這“失”字是“軼”字的訛寫,我們就很容易懂了。杜甫的結論是:諸葛亮不是不知道漢朝的天下難以恢復,然而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實踐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諾言,所以不惜以煩勞的軍務,磨折自己的身體,以至於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