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謝謝你,石頭。”范哲鄭重地說,露出開心的笑容。不知為什麼,眼前這個懵懂的半大小子的承諾竟讓他感到無比寬慰。這時范哲想起另外一件事,他用力拍拍韋石的肩膀,轉身出了門。

  韋石的心思立馬回到了“節點”程序上。同范哲談話之前,他正好有一絲改進程序的靈感,他急著在它消失之前捉住它。

  “聽說神父大人近來一直很忙,怎麼有時間來山人這邊看顧?”徐嗣頗為熱情地迎上前,神色間看不出任何異樣。他剛剛誦讀完《玄門早晚功課經》,正好得空。

  “你看了今天的《新聞聯播》嗎?中國政府關於末日計劃的那個聲明。”

  范哲直截了當地開口問道。

  徐嗣愣了下,盯著范哲的臉看了幾秒鐘,“你找我就是專門說這件事?”

  范哲點點頭。

  徐嗣環視一下四周,這裡離山門很近,道徒們多已做完今日功課,正三三兩兩地散步閒談。

  “這裡不是說話的地方,還是到我房間吧,就是有些亂。”

  進了徐嗣所居的靜室,范哲才發現這裡像是要搬家一樣,柜子都敞開著,很多典籍擺得到處都是。

  “你這是要……”范哲說了一半就打住話頭。

  “我要回去讀經書了。”徐嗣似乎明白范哲所指,“時候到了。”

  “你是指……末日?”范哲的語調不自覺地有些發抖。

  “我更願意稱之為‘劫’。”徐嗣眨眨眼,突然低聲誦了句偈語,“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劫?”范哲重複了一句,這個佛教術語從一個天主教徒的口裡說出來顯得有些不倫不類,“為什麼這樣說?”

  徐嗣淡淡地笑了笑,“中國的古人把一個人的自然壽命稱為天年。其實一個人也好,一個物種也好,一幢建築也好,甚至包括天上的星辰在內,世間萬物的存在總會有一個期限。有的是一天,有的是一百年,有的是一百萬年,有的是上億年,而有的基本粒子只能存在一剎那都不到的時間。哦,‘剎那’這個詞其實就源於佛教,大概相當於 0.013 秒。但無論時間長短,萬物都有自己的天年,這個世界上不存在永恆不滅的事物。而終止天年的,便是劫。”

  范哲有些愣神,“你是說,劫代表災難?”

  徐嗣搖搖頭,“這種看法過於膚淺了。所謂劫,是梵文的音譯,它最初並不是佛教創造的名詞,而是古印度的時間單位。理解了劫的概念,就能理解佛教對世界的看法。為便於你理解,我不妨把佛典同現代人類的認知結合起來舉例。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哦,按普通人的概念大約就是這個地球吧,它的存在共分為‘成、住、壞、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的時間過程可再劃分為二十個小劫。在這四個階段中,唯有‘住’的階段,可以供人類生存。

  ‘成’的階段是由氣體化為液體,其後液體再凝固,人類顯然不堪承受。而到了‘壞’的階段,一切都將處於劇烈的崩塌之中,也不適合人類生存。據說在經過四十九次大火災、七次大水災、一次大風災之後,‘壞’劫終了,地球消失。這時‘空’劫開始,在空無一物中再經過二十小劫,另一個新的地球便又從氣體塵埃中逐漸形成,進入另一期‘成’的階段。佛教把世界‘成、住、壞、空’的四大階段稱為四個中劫,分別稱為成劫、住劫、壞劫、空劫。

  從這個意義上講,所謂天年不過就是一次‘成、住、壞、空’的過程。”

  范哲聽得有些發呆,平心而論,就對世界的描述而言,佛教的確有其過人之處。相比之下,基督教、天主教似乎並不太重視對世界本原的哲學思考,只在《聖經·創世紀》一章里有為數不多的闡述。

  “怎麼,覺得有點兒不容易接受嗎?”徐嗣似乎明白范哲的感受,“其實在‘劫’的概念中,最難理解的地方在於它涉及的時間總是極為漫長。按照我剛才舉的例子,結合科學界給出的地球壽命,可以推算出一個中劫是五億年至二十億年。而佛經里還有一些劫的概念更是匪夷所思,比如有個佛教典故說:世間有磐石方圓四十里,每過五百年,天人以衣袖拂掃磐石一次,直至磐石成灰,是為拂石劫。說實話,這個拂石劫的時間到底多長,我都不知道該怎麼算了。”

  “你難道是說,人類已經存在很久了,有可能即將面臨自身的天年?”

  “我說過,萬物皆有天年,地球和人類概莫能外。”徐嗣回答得很乾脆。

  “那我們能做什麼?”范哲突然問。對范哲來說,向一個外教中人詢問能做什麼還是有生以來第一次,如果韋石在這裡,一定又會詰問范哲是否違反了教規。

  “你們不是一直在做嗎?做得很好啊。”徐嗣灑脫地說,“其實我之所以現在回去,也是想為世人多做一些事情。不得不說,政府之前的政策基本上是正確的。對人世持‘樂觀’看法的道教,應對這種末日危機的確顯得力有不逮。我本來還想同你告個別,沒想到你先過來了。人生無不散的筵席,看來,我們只能在鄙人這間凌亂無比的居所里道別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