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姜登選(1880-1925) ,字超六,直隸南宮縣(今河北南宮市)人,奉系將領。姜登選生於一個農業、商業兼業的富裕家庭。年少時有志學問,在認識到富國強兵路線的必要性後,走向了軍人的道路。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姜登選官費赴日本留學學習軍事。其間受黃興、宋教仁的影響,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參加了“同志會”,次年參加了孫中山在日本組織的“中國同盟會”。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姜登選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炮兵科。歸國後在奉天巡防統領朱慶瀾手下任職,朱很賞識其才能。朱慶瀾轉赴四川省任職後,姜登選隨他一同前往,任陸軍第三十三混成協二等參謀官、四川陸軍小學堂總辦等職務。宣統三年(1911年),四川保路運動爆發,四川總督趙爾豐被迫下台。此後朱慶瀾在成都被擁立為四川軍政府副都督,姜登選被推薦任四川軍政府參謀總長,固辭不就任。此後朱慶瀾的部隊士兵譁變,姜登選隨朱一同退出四川省。民國元年(1912年),姜登選任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教官。1913年,任貴州陸軍第一師參謀長。同年11月,朱慶瀾到黑龍江任職,姜登選署黑龍江督軍公署參謀長。12月,獲授陸軍少將銜。1914年6月,姜登選任鎮安右將軍行署參謀長,輔佐朱慶瀾。同年5月,朱慶瀾被許蘭洲逼迫下野,姜登選亦隨之下野。1916年,朱慶瀾任廣東省長,姜登選隨任補佐。1917年,朱慶瀾辭去廣東省長職務,姜登選隨之辭職。此後,姜登選被北洋政府召還,任總統府咨議。1922年,姜登選任奉軍總參議,歸屬奉系軍閥張作霖。同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奉系敗北,姜登選親自上陣,率工兵建造防線,支援奉軍撤退,受到張作霖的好評,被任命為奉軍訓練總監、東三省陸軍整理處副統監等職務。姜登選積極投入到奉軍的重建和精銳化工作中。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姜登選任鎮威軍第一軍軍長,和同僚郭松齡對立。九門口一役,郭松齡懷疑姜登選所部陳琛旅不聽調遣,欲將之正法。姜登選為之辯解,郭松齡不聽。後來張學良跪述於郭松齡之前,痛哭失聲,郭松齡才免陳琛死罪。此後,姜郭二人更不能相容。然而他們同樣認為應該裁軍以休養民力。因此,他們向張作霖、段祺瑞進言,但未獲採納。1925年8月,姜登選南下任蘇皖剿匪司令、安徽軍務督辦。後來受到直系軍閥孫傳芳的攻擊,從安徽撤退。姜登選與山東張宗昌聯合,遭到孫傳芳的反擊,結果二人慘敗。此後,姜登選任奉軍第四方面軍軍團長。同年11月22日,郭松齡在灤南發動兵變,倒戈反奉。姜登選乘車赴奉天經灤州車站,欲與郭松齡面談,進城後被扣押。郭松齡力勸姜登選合作反奉,反遭大罵。姜登選歷數其叛上謀友之罪,被下令處死,11月26日被槍斃,時年46歲,盛於薄木棺材,放置於荒野。後來,郭松齡兵敗,韓麟春親自為姜登選遷墳至原籍厚葬。當開棺時,只見姜登選的遺骸雙手綁繩已松,棺內木板遍布爪痕。原來,姜登選被槍擊,其實並沒中要害,而是被悶死在棺中。見者無不垂淚!姜登選性情剛毅果敢,待人誠實,為官清廉,不唯榮利,治軍嚴明,平易近人,為駐地軍民及家鄉人民所懷念。

  李景林,字芳宸,號“廣古川”。生於清光緒十年(1885),河北省棗強縣人。幼承父藝,從學技擊,在家鄉習燕青門及二郎門等武術。少年入奉天的“育字軍”(清朝辦在瀋陽的學生軍校)。因他聰穎及武術基礎好,受到軍中“管帶”(清朝軍官的職稱)宋唯一的喜愛。宋唯一是武當丹派一位劍俠,對李景林單傳秘授了武當劍法。八國聯軍入侵中國,“育字軍”解散,師徒從此各奔前程。於塞外得皖北異人陳世鈞(1821-1932)授以劍術。1907年(光緒33年),李景林畢業於保定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此後他被任命為禁衛軍的下級軍官。1911年(宣統3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他隨清軍同革命派作戰。中華民國成立後的1912年(民國元年),他被鮑貴卿招為黒龍江巡防隊的軍官。1914年(民國3年),他升任黒龍江暫編陸軍第1師參謀長。1917年(民國6年)秋,他隨第1師師長許蘭州加入奉系。1918年(民國7年),他任援陝奉軍司令部參議。1919年(民國8年)1月,李景林任曲同豊所率師的第1旅第1團團長,參加直皖戰爭。當時,李景林所在的曲同豊師屬於皖系,後來李景林因同皖系要人徐樹錚對立,轉而投靠直系。李景林擊敗徐樹錚部有功。回到奉天后,李景林練成了號稱“疾行軍”的精銳部隊,後因戰功而獲得張作霖重用。1921年(民國10年),李景林就任奉天陸軍第7混成旅旅長。早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6歲的李景林回到家鄉,少年壯志閒不住,在進保定軍校前特地帶藝投師到近鄰永年,向楊建侯學藝,成為楊家稀有的外姓徒弟之一,並與楊澄甫結下深厚友誼。1922年奉直交惡,李景林升任第三梯隊(東路軍)司令,親率第七混成旅戟津浦路,參與馬廠之戰。準備交戰前,李景林在武術隊再挑選三人,使自己身邊有楊奎山、郭憲三、林志遠、黃敬義等四個親隨徒弟。此後,李景林在軍務繁忙中擠時間繼續向宋老師求教,精研武當劍術,宋唯一不但傾心傳授了他武當劍術精髓,還將自己所著的《武當劍譜》、《劍形八卦掌譜》、《道家修道錄》送給了李景林。此後李景林遂有“神劍手李景林”的雅號,是聞名全國的武術家兼軍事將領。李景林任奉軍混成旅旅長時,將武術用於軍事訓練,對騎兵規定要“斬劈活靶及活靶反擊”的實戰軍訓。又在軍隊裡建立武術隊,幫助訓練士兵的素質和格鬥本領。1925年(民國十四年)1月,李景林出任直隸軍務督辦之職,再度請師宋唯一至天津隨軍執教,學藝者有張驤伍、蔣馨山等,從而使李景林在武當劍術上達到了一生中的頂峰。11月,升任奉軍第一方面軍團司令。同年農曆十一月宋唯一病故原籍,享年六十六歲。1926年1月,馮玉祥占領天津,李景林尚未撤離,李景林避入租界,在公館裡閉門不出,成為張之江的籠中之鳥。張之江不能用軍隊包圍李公館,也不能在“日租界”逮人,只能派便衣暗哨日夜監視,等待機會抓人。1927年3月復出。在此期間,李景林曾以重金禮聘當時武林名家諸如八卦名師賈鳳鳴、武學泰斗孫祿堂等人聚其寓所,彼此間相互參學,共同切磋劍術技藝。據傅永輝老師生前回憶,其父傅振嵩當時任督辦公署衛隊長之職,每晚與郭岐鳳二人各持竹劍示範對擊,諸公取劍中攻防有效,實用性強之法加以定名,總結出抽、帶、格、擊、刺、點、崩、攪、洗、壓、劈等十三勢,繼承發揚了武當劍原有擊、刺、格、洗之法。李景林集思廣益,從進擊攻防角度創編對劍一套,謂之“武當對劍”,此後發展到五趟,其中不同者約六十餘勢。李景林據此將其隨意串連示人,故而今日武當劍單練套中繁雜不一。李景林當然不能一直呆在公館內,要設法離開。於是研究了一個只有武術高人才能實行的周密方案。一天清晨,約四點鐘左右,由李景林侄兒李書泰預先安排的一輛汽車,在四平道沿公館的一側由東向西以六十邁速度快速行駛(速度慢容易引起懷疑)。車門開著,公館大門也開著,徒弟楊奎山守在門口,待汽車過來時發出信號,李景林幾個人箭步飛身上車。因汽車不變速無異聲,在夜深人靜中聽起來是自然的過路車。李景林出了市區,到了海河及鐵路以東的復興莊王家大院一號楊奎山嶽父家中,楊奎山隻身回家,與李景林會合後,二人立刻渡海到煙臺去濟南。 經此事變,李景林對各種勢力混戰非常反感,同時對丟失京津,也感到愧對張大帥。經此打擊,心生厭煩,萌生退意。在濟南召集麾下組成“直魯聯軍”時,故意讓部下張宗昌任司令,自任副司令,立即北上攻打馮軍。張作霖在平定郭松齡叛亂後,立即揮師南下,在南北夾擊下,馮軍大敗。1926年4月,馮玉祥、張之江向全國通電宣布下野。張之江被趕出占領僅三個月的天律。京津收回後,李景林對張作霖也算有了交代,並主動引咎辭職。1926年6月,李景林通電全國,宣布下野,從此不問軍政事,專心從事提倡武術。1927年,蔣介石建立南京政府。李景林在上海奔走呼籲了一年多,要洗雪“東亞病夫”之恥辱,要提倡“全民國術化”、國術能“強身強國強種強族”,這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第一人,且具有強大的號召力與影響力。為了拉攏一位奉軍高級將領,又可收買一點人心,蔣介石下半年特派邵力子到上海,請李景林建立“中央國術館”並任館長。李景林不願意,建議由張之江擔任,並請邵力子代為致謝蔣介石。李景林既然提倡國術,為何又不肯擔任“中央國術館”館長?原因是李不肯擔任官方職務,受蔣掣肘,只想自由自在能進能退地提倡國術。1928年3月24日南京中央國術館成立,李景林出任副館長,張之江任館長,又傳授了許多弟子。1929年5月3日,張靜江主持召開了浙江省政府223次會議,決議文件的第一句就是“浙江國術遊藝大會”之創辦,其動議者為省政府主席兼國術館長張靜江先生。決議聘請李景林為籌備主任,諸民誼、孫祿堂為副主任。決議用參觀券籌集經費40萬大洋。張靜江為李景林舉辦“全國打擂比賽”做好了所有關鍵性的準備工作。 同年5月中旬,李景林、孫祿堂一行人等從上海移師杭州,住在西湖友常別墅。經過數月籌備,於9月27日向全國各省通電,邀請確有國術技能者參加比賽,一切食宿及來往路費均由大會提供。10月11日“浙江國術遊藝大會”正式成立。1929年杭州國術遊藝會後曾一度執教浙江國術館,受教者有黃元秀、高振東、諸桂亭、錢西樵、蘇景田等。其中黃元秀(1884-1964)於是1931年、1944年分別有《武當劍法大要》和《武當劍法筆記》兩部專著問世。其重要價值在於向今人提供了當時(即時1930前後)武當劍體系的內容與風貌。李景林曾為該書親筆題詞:“練劍之要身如游龍,切忌停滯。習之日久,身與劍合,劍與神合,於無劍處,處處皆劍,能知此義,則盡道矣。”1931年12月3日,因突患痢疾,在濟南病故,年僅四十七歲。生前友好鄒聲遠曾有詩云:“龍泉之尺鬼神驚,起舞寒光耀眼明,君家絕技應無各,傳與群美後代光。”李景林先生一生戎馬生涯而致力於中華武學,堪稱楷模。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