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
兩個集團軍群將在伏爾加河西部的西伯利亞乾草原實現會合。通過此次機動,德軍希望再次對蘇軍實施大圍殲。在消滅了蘇聯集團軍主力後,A集團軍群將迅速向東南挺進,搶占蘇聯油田。
6月28日,德軍大規模的夏季攻勢開始了。B集團軍群在被召回的博克陸軍元帥的率領下,從150公里的寬大正面上發起了攻擊,擔任先頭部隊的是霍斯將軍率領的第3裝甲集團軍。保盧斯率領的第6集團軍也在南部發起進攻,從而使戰線向南延伸了約80公里。兩天以後,A集團軍群在李斯特將軍的率領下突破頓涅茨盆地彎曲處,並向南推進到普羅里塔斯卡亞和高加索。攻擊行動十分成功。7月3日,霍斯已經占領了沃羅涅日。但是,這樣的進展速度還不能使希特勒滿意,他用馮·魏克斯取代了博克來指揮作戰。隨後,B集團軍群沿著頓涅茨河走廊向下行進,與向羅斯托夫推進的李斯特的裝甲部隊會合。德軍輕易取得勝利的時代似乎又回來了。
蘇軍被輕蔑地掃到一邊。幾個月來第一次,地面開始適宜於德軍進行規模宏大、勢不可擋的機動行動。數百英里開闊的莊稼地和西伯利亞草原為德軍大規模的裝甲軍團提供了極好的發揮空間。人們從數英里之外就可以看到德軍的推進:燃燒的村莊上冒起的煙霧,數以千計的重型車輛揚起的塵土,似乎預示著強大德軍的推進不可抗拒。
然而,此時希特勒的野心變得過於膨脹。他認為蘇聯氣數將盡,只須再來一次更為徹底的勝利就可使大廈傾覆。7月13日,希特勒命令霍斯的裝甲部隊向東南方向迂迴,與正在羅斯托夫進行激烈巷戰的A集團軍群的坦克部隊會合,以期再次對蘇軍實施大包圍。7月23日,羅斯托夫失陷,但德軍並未獲得所希望的戰利品。史達林最終懂得了以空間換取時間的道理,他允許元帥們回撤部隊,以免被包圍。
在同一天,希特勒下達了一個極具爭議性的指令。有人認為,正是這一指令斷送了德國東線的作戰,也成為希特勒帝國命運的轉折點。由於完全低估了蘇聯紅隊的實力,希特勒改變了德軍兩個集團軍群的作戰計劃。一反原定的先取史達林格勒後取高加索的計劃,他選擇了同時奪取這兩個戰略目標。更進一步的錯誤是他災難性地減少了進行這兩次軍事行動所需的部隊。他將戰略預備隊分派到四個方向上:第9和第11裝甲師配屬馮·克魯格將軍,“大德意志”師被派往中央集團軍群,黨衛隊警衛旗隊被派往法國,而原定參加挺進高加索行動的第11集團軍也停步不前。
推遲前進
到了此時,所有的事情似乎仍在按照希特勒預計的路線進行著。在此次穿越開闊平原向伏爾加河推進的輕率行動中,充當先頭部隊的是第6集團軍。這是一支經驗豐富的部隊,曾在馮·賴歇瑙將軍的領導下參加了波蘭和法國戰役。馮·賴歇瑙是希特勒在德國國防軍里最有力的支持者之一,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反猶分子,他認為屠殺“亞洲劣等民族”是德國士兵的“歷史使命”,這些好戰的言論深得希特勒的賞識。1941年12月,希特勒在解除了馮·龍德施泰特南方集團軍群的指揮權後,便將南方集團軍群交給了馮·賴歇瑙指揮。然而,賴歇瑙在升任陸軍元帥後不久便突發疾病死亡,但他的影響卻已深深地留在他領導了兩年的第6集團軍中:在向東推進的途中,第6集團軍所到之處全部淪為廢墟。
在馮·克萊斯特和霍斯兩支裝甲部隊同時到達了頓涅茨盆地的交叉口後,道路開始擁擠,德軍在交通管制方面出現了混亂。經過一番激烈的爭論,克萊斯特認為根本沒有向高加索地區派遣另外一支裝甲集團軍的必要。為了證明這一點,在渡河之後他加快了本部推進的速度,並迅速奪取了普羅里塔斯卡亞。
但是在北部,德軍已經停止了推進的步伐。馮·魏克斯率領的部隊中只有第6集團軍突破了守衛史達林格勒道路的蘇軍部隊。他被迫推遲前進,等待義大利第8集團軍的到來,況且油料的缺乏也使他無法在一次行動中將全部裝甲部隊投入使用。希特勒變得寬厚起來,並意識到霍斯的裝甲部隊在頓河南部過於擁擠的道路上弊多利少,於是,在7月30日將這些部隊重新劃歸B集團軍群。
//
---------------
從莫斯科到史達林格勒(5)
---------------
此時,霍斯的部隊已推進到了齊姆良斯克以南140公里處,蘇軍也派出強大兵力阻止他與保盧斯會合。北上途中,霍斯的裝甲部隊在艱苦的消耗戰中損失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資源,銳氣大挫。
蘇軍停止退卻
8月23日,德軍第6集團軍抵達伏爾加河沿岸。儘管遭到了蘇軍的猛烈反擊,德軍還是在史達林格勒上游建立起了防線。當晚,史達林格勒遭到了德軍的狂轟濫炸,使人不禁再次想起了倫敦大轟炸。德軍投下了大量燃燒彈,城內木製建築物陷入一片火海之中,場面十分悲壯。德軍開始謀劃對史達林格勒的進攻。但事實證明,蘇聯守衛軍的防禦準備充分,要奪取史達林格勒是一項極其困難的任務。
A集團軍群的推進一直非常順利。德軍士兵們在忍受了6個月的-30℃的冬季低溫之後,此時身處庫班乾草原,而這裡的氣溫即使是在陰影下也高達40℃。在第1裝甲集團軍的坦克內部,溫度高得簡直讓人無法忍受。
6月28日,德軍大規模的夏季攻勢開始了。B集團軍群在被召回的博克陸軍元帥的率領下,從150公里的寬大正面上發起了攻擊,擔任先頭部隊的是霍斯將軍率領的第3裝甲集團軍。保盧斯率領的第6集團軍也在南部發起進攻,從而使戰線向南延伸了約80公里。兩天以後,A集團軍群在李斯特將軍的率領下突破頓涅茨盆地彎曲處,並向南推進到普羅里塔斯卡亞和高加索。攻擊行動十分成功。7月3日,霍斯已經占領了沃羅涅日。但是,這樣的進展速度還不能使希特勒滿意,他用馮·魏克斯取代了博克來指揮作戰。隨後,B集團軍群沿著頓涅茨河走廊向下行進,與向羅斯托夫推進的李斯特的裝甲部隊會合。德軍輕易取得勝利的時代似乎又回來了。
蘇軍被輕蔑地掃到一邊。幾個月來第一次,地面開始適宜於德軍進行規模宏大、勢不可擋的機動行動。數百英里開闊的莊稼地和西伯利亞草原為德軍大規模的裝甲軍團提供了極好的發揮空間。人們從數英里之外就可以看到德軍的推進:燃燒的村莊上冒起的煙霧,數以千計的重型車輛揚起的塵土,似乎預示著強大德軍的推進不可抗拒。
然而,此時希特勒的野心變得過於膨脹。他認為蘇聯氣數將盡,只須再來一次更為徹底的勝利就可使大廈傾覆。7月13日,希特勒命令霍斯的裝甲部隊向東南方向迂迴,與正在羅斯托夫進行激烈巷戰的A集團軍群的坦克部隊會合,以期再次對蘇軍實施大包圍。7月23日,羅斯托夫失陷,但德軍並未獲得所希望的戰利品。史達林最終懂得了以空間換取時間的道理,他允許元帥們回撤部隊,以免被包圍。
在同一天,希特勒下達了一個極具爭議性的指令。有人認為,正是這一指令斷送了德國東線的作戰,也成為希特勒帝國命運的轉折點。由於完全低估了蘇聯紅隊的實力,希特勒改變了德軍兩個集團軍群的作戰計劃。一反原定的先取史達林格勒後取高加索的計劃,他選擇了同時奪取這兩個戰略目標。更進一步的錯誤是他災難性地減少了進行這兩次軍事行動所需的部隊。他將戰略預備隊分派到四個方向上:第9和第11裝甲師配屬馮·克魯格將軍,“大德意志”師被派往中央集團軍群,黨衛隊警衛旗隊被派往法國,而原定參加挺進高加索行動的第11集團軍也停步不前。
推遲前進
到了此時,所有的事情似乎仍在按照希特勒預計的路線進行著。在此次穿越開闊平原向伏爾加河推進的輕率行動中,充當先頭部隊的是第6集團軍。這是一支經驗豐富的部隊,曾在馮·賴歇瑙將軍的領導下參加了波蘭和法國戰役。馮·賴歇瑙是希特勒在德國國防軍里最有力的支持者之一,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反猶分子,他認為屠殺“亞洲劣等民族”是德國士兵的“歷史使命”,這些好戰的言論深得希特勒的賞識。1941年12月,希特勒在解除了馮·龍德施泰特南方集團軍群的指揮權後,便將南方集團軍群交給了馮·賴歇瑙指揮。然而,賴歇瑙在升任陸軍元帥後不久便突發疾病死亡,但他的影響卻已深深地留在他領導了兩年的第6集團軍中:在向東推進的途中,第6集團軍所到之處全部淪為廢墟。
在馮·克萊斯特和霍斯兩支裝甲部隊同時到達了頓涅茨盆地的交叉口後,道路開始擁擠,德軍在交通管制方面出現了混亂。經過一番激烈的爭論,克萊斯特認為根本沒有向高加索地區派遣另外一支裝甲集團軍的必要。為了證明這一點,在渡河之後他加快了本部推進的速度,並迅速奪取了普羅里塔斯卡亞。
但是在北部,德軍已經停止了推進的步伐。馮·魏克斯率領的部隊中只有第6集團軍突破了守衛史達林格勒道路的蘇軍部隊。他被迫推遲前進,等待義大利第8集團軍的到來,況且油料的缺乏也使他無法在一次行動中將全部裝甲部隊投入使用。希特勒變得寬厚起來,並意識到霍斯的裝甲部隊在頓河南部過於擁擠的道路上弊多利少,於是,在7月30日將這些部隊重新劃歸B集團軍群。
//
---------------
從莫斯科到史達林格勒(5)
---------------
此時,霍斯的部隊已推進到了齊姆良斯克以南140公里處,蘇軍也派出強大兵力阻止他與保盧斯會合。北上途中,霍斯的裝甲部隊在艱苦的消耗戰中損失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資源,銳氣大挫。
蘇軍停止退卻
8月23日,德軍第6集團軍抵達伏爾加河沿岸。儘管遭到了蘇軍的猛烈反擊,德軍還是在史達林格勒上游建立起了防線。當晚,史達林格勒遭到了德軍的狂轟濫炸,使人不禁再次想起了倫敦大轟炸。德軍投下了大量燃燒彈,城內木製建築物陷入一片火海之中,場面十分悲壯。德軍開始謀劃對史達林格勒的進攻。但事實證明,蘇聯守衛軍的防禦準備充分,要奪取史達林格勒是一項極其困難的任務。
A集團軍群的推進一直非常順利。德軍士兵們在忍受了6個月的-30℃的冬季低溫之後,此時身處庫班乾草原,而這裡的氣溫即使是在陰影下也高達40℃。在第1裝甲集團軍的坦克內部,溫度高得簡直讓人無法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