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希特勒的第27號指令要求在拉里薩方向形成突破,對盟軍部隊實施包圍。拉里薩是奧林匹斯山以南地區重要的公路樞紐,品都斯山脈東部地區所有南北走向的交通都要經過這裡。德軍第5裝甲師沿公路推進,另外兩個山地師從翼側迂迴,對處於谷地中的英軍防禦陣地進行包圍,這一計劃差一點就獲得了成功。
4月12日,英軍指揮官威爾遜將軍在獲悉德軍將從東部對其實施翼側包圍後,下令所屬部隊向南撤退。至14日,成功脫險的英軍部隊開始沿阿利阿克蒙河一線和奧林匹斯山各關口組織防禦。在此,他們成功地阻止德國裝甲和步兵部隊潮水般的攻勢達4天之久,掩護盟國軍民向南逃避。路上到處是滿載著筋疲力盡的人們的卡車、艱難跋涉的部隊以及駕駛著農用車輛拖家帶口的農民,途中他們不斷遭到“斯圖卡”式轟炸機的殘忍攻擊和德軍戰鬥機的機槍掃射。然而,盟軍的陣地再一次面臨著被德軍翼側包圍的威脅:德國裝甲部隊正在向西部的約阿尼納和塞薩利地區推進。
4月18日,英軍後退至塞莫皮萊古戰場一帶。作戰中,英國情報人員向威爾遜將軍提供了一系列破譯的德軍信號情報,使他總能夠先德軍一步擺脫包圍,但除此之外,在德軍指揮官的戰術主動和高機動面前盟軍毫無辦法。
4月19日,大英國協軍隊開始向塞莫皮萊後方撤退,殿後部隊開始修築陣地,建造“最後的立足點”。在比雷埃夫斯基地,皇家海軍的艦船已經開始進行人員撤運。但是,要撤運5萬名的部隊僅靠一個港口是不夠的,為此,英軍開始向南擴展,以確保科林斯運河大橋的安全,並守護伯羅奔尼撒半島沿岸的各個開闊海灘,準備實施敦刻爾克式的撤退行動。
4月12日,希軍指揮官帕帕戈斯將軍向希臘國王告警,希臘軍隊已無法繼續戰鬥。他還對威爾遜將軍表示,英國已經忠實地履行了與希臘並肩作戰的諾言,但現在是他們離開的時候了。在塞莫皮萊斷後的部隊一直堅持到4月24日才解散。威爾遜將軍於4月26日上午離開雅典並通過科林斯大橋,令他欣慰的是,此前已有4萬多名英軍成功地通過了這座大橋。然而,就在這一天,英軍有條不紊的撤退行動被德軍一次大膽的奇襲行動所打亂。德軍傘兵在附近實施了空降,企圖奪取大橋,同時,德軍滑翔機部隊也趕來支援。就在德軍士兵在橋上搜索炸藥的時候,大橋被炸毀——橋上的德軍士兵連同大橋一起葬身於運河之中。
在隨後的兩天,只有德國空軍還能對大英國協軍隊的撤退行動進行襲擾,並於4月26日夜擊沉了一艘運兵船和兩艘驅逐艦。但皇家海軍的行動仍在繼續,27日從5個開闊海灘上運走了21000人。
4月28日黎明時分,德軍第5裝甲師和納粹黨衛隊警衛旗隊通過科林斯運河,開始向南推進。德軍裝甲部隊開始向卡拉馬塔推進,在這裡雙方進行了一場惡戰。此後,情況已經很明朗,任何船隻已無法進入運河去營救仍留在希臘的7000名大英帝國士兵,這些士兵中有許多人參加了從韋維峽谷向南撤退的斷後行動。這些英國及大英國協部隊在彈盡糧絕之後才放下了武器。
//
---------------
巴爾幹半島和克里特島(4)
---------------
雅典失陷
4月27日,德國軍隊進入雅典。為了占領薩莫色雷斯島、萊斯博斯島、希俄斯等愛奧尼亞島嶼,德軍開始徵集當地船隻。但是,為了嚴格遵守巴巴羅薩行動(即對蘇聯的入侵行動)的時間表,德國侵略軍主力於5月份開始撤出,希臘交由德軍後備隊和義大利軍隊聯合控制。
在這次簡短的戰役中,希臘近16000人死亡和失蹤,近25萬人被俘;義大利的損失為90000多人死亡、受傷或失蹤;德國的代價是近5000人死亡和受傷;英國有近4000人死亡、受傷或失蹤,9000人淪為戰俘。更為重要的是,50000名英國和大英國協士兵被皇家海軍從希臘漁業碼頭及開闊海灘上救走,保存了繼續戰鬥的實力。
這些部隊大部分被撤運到了克里特島。他們的設想是下一站到達埃及,暫時擺脫戰爭的困擾。但他們完全沒有料到德國正在計劃發起世界上第一場純粹的空降突擊作戰。希臘領土上的最後一場戰鬥即將開始。
空降作戰
克里特是位於希臘南部的一個大型島嶼,長275公里,寬48公里。島上的蘇達灣非常適宜於戰艦的停泊,在馬利姆、雷西姆農和伊拉克利翁等處更有具有戰略意義的飛機跑道。
對希特勒及其追隨者而言,克里特島是一個隱患。英國皇家海軍的戰艦以蘇達灣為基地,可以控制愛琴海和愛奧尼亞海。而皇家空軍的轟炸機一旦進駐克里特島,羅馬尼亞的普羅耶什蒂油田將處於其攻擊範圍之內。羅馬尼亞的石油卻是即將發起的巴巴羅薩行動,即針對蘇聯的大規模攻擊行動成敗的關鍵。克里特島如果落入德國之手,德軍將可以利用島上的機場攻擊駐紮在埃及或利比亞的英軍,其價值無可比擬,同時,克里特島也是襲擾南地中海英國船運的理想場所。因此,對德國而言,武力占領克里特島勢在必行。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雖然軸心國集團享有地區空中優勢,但卻沒有制海權。義大利艦隊已被英國皇家海軍打得一蹶不振,無力支援大規模的兩棲作戰行動。而從空中發起進攻,英國戰艦將無法發揮作用,因此,德國決定進行一場大規模的空降突擊戰。這樣做並非沒有風險。德國傘兵部隊在1940年的西線戰場上可以說取得了極大成功,但那些都是小規模的作戰行動,而這一次卻是一場規模要大得多的純粹的空降作戰行動。
4月12日,英軍指揮官威爾遜將軍在獲悉德軍將從東部對其實施翼側包圍後,下令所屬部隊向南撤退。至14日,成功脫險的英軍部隊開始沿阿利阿克蒙河一線和奧林匹斯山各關口組織防禦。在此,他們成功地阻止德國裝甲和步兵部隊潮水般的攻勢達4天之久,掩護盟國軍民向南逃避。路上到處是滿載著筋疲力盡的人們的卡車、艱難跋涉的部隊以及駕駛著農用車輛拖家帶口的農民,途中他們不斷遭到“斯圖卡”式轟炸機的殘忍攻擊和德軍戰鬥機的機槍掃射。然而,盟軍的陣地再一次面臨著被德軍翼側包圍的威脅:德國裝甲部隊正在向西部的約阿尼納和塞薩利地區推進。
4月18日,英軍後退至塞莫皮萊古戰場一帶。作戰中,英國情報人員向威爾遜將軍提供了一系列破譯的德軍信號情報,使他總能夠先德軍一步擺脫包圍,但除此之外,在德軍指揮官的戰術主動和高機動面前盟軍毫無辦法。
4月19日,大英國協軍隊開始向塞莫皮萊後方撤退,殿後部隊開始修築陣地,建造“最後的立足點”。在比雷埃夫斯基地,皇家海軍的艦船已經開始進行人員撤運。但是,要撤運5萬名的部隊僅靠一個港口是不夠的,為此,英軍開始向南擴展,以確保科林斯運河大橋的安全,並守護伯羅奔尼撒半島沿岸的各個開闊海灘,準備實施敦刻爾克式的撤退行動。
4月12日,希軍指揮官帕帕戈斯將軍向希臘國王告警,希臘軍隊已無法繼續戰鬥。他還對威爾遜將軍表示,英國已經忠實地履行了與希臘並肩作戰的諾言,但現在是他們離開的時候了。在塞莫皮萊斷後的部隊一直堅持到4月24日才解散。威爾遜將軍於4月26日上午離開雅典並通過科林斯大橋,令他欣慰的是,此前已有4萬多名英軍成功地通過了這座大橋。然而,就在這一天,英軍有條不紊的撤退行動被德軍一次大膽的奇襲行動所打亂。德軍傘兵在附近實施了空降,企圖奪取大橋,同時,德軍滑翔機部隊也趕來支援。就在德軍士兵在橋上搜索炸藥的時候,大橋被炸毀——橋上的德軍士兵連同大橋一起葬身於運河之中。
在隨後的兩天,只有德國空軍還能對大英國協軍隊的撤退行動進行襲擾,並於4月26日夜擊沉了一艘運兵船和兩艘驅逐艦。但皇家海軍的行動仍在繼續,27日從5個開闊海灘上運走了21000人。
4月28日黎明時分,德軍第5裝甲師和納粹黨衛隊警衛旗隊通過科林斯運河,開始向南推進。德軍裝甲部隊開始向卡拉馬塔推進,在這裡雙方進行了一場惡戰。此後,情況已經很明朗,任何船隻已無法進入運河去營救仍留在希臘的7000名大英帝國士兵,這些士兵中有許多人參加了從韋維峽谷向南撤退的斷後行動。這些英國及大英國協部隊在彈盡糧絕之後才放下了武器。
//
---------------
巴爾幹半島和克里特島(4)
---------------
雅典失陷
4月27日,德國軍隊進入雅典。為了占領薩莫色雷斯島、萊斯博斯島、希俄斯等愛奧尼亞島嶼,德軍開始徵集當地船隻。但是,為了嚴格遵守巴巴羅薩行動(即對蘇聯的入侵行動)的時間表,德國侵略軍主力於5月份開始撤出,希臘交由德軍後備隊和義大利軍隊聯合控制。
在這次簡短的戰役中,希臘近16000人死亡和失蹤,近25萬人被俘;義大利的損失為90000多人死亡、受傷或失蹤;德國的代價是近5000人死亡和受傷;英國有近4000人死亡、受傷或失蹤,9000人淪為戰俘。更為重要的是,50000名英國和大英國協士兵被皇家海軍從希臘漁業碼頭及開闊海灘上救走,保存了繼續戰鬥的實力。
這些部隊大部分被撤運到了克里特島。他們的設想是下一站到達埃及,暫時擺脫戰爭的困擾。但他們完全沒有料到德國正在計劃發起世界上第一場純粹的空降突擊作戰。希臘領土上的最後一場戰鬥即將開始。
空降作戰
克里特是位於希臘南部的一個大型島嶼,長275公里,寬48公里。島上的蘇達灣非常適宜於戰艦的停泊,在馬利姆、雷西姆農和伊拉克利翁等處更有具有戰略意義的飛機跑道。
對希特勒及其追隨者而言,克里特島是一個隱患。英國皇家海軍的戰艦以蘇達灣為基地,可以控制愛琴海和愛奧尼亞海。而皇家空軍的轟炸機一旦進駐克里特島,羅馬尼亞的普羅耶什蒂油田將處於其攻擊範圍之內。羅馬尼亞的石油卻是即將發起的巴巴羅薩行動,即針對蘇聯的大規模攻擊行動成敗的關鍵。克里特島如果落入德國之手,德軍將可以利用島上的機場攻擊駐紮在埃及或利比亞的英軍,其價值無可比擬,同時,克里特島也是襲擾南地中海英國船運的理想場所。因此,對德國而言,武力占領克里特島勢在必行。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雖然軸心國集團享有地區空中優勢,但卻沒有制海權。義大利艦隊已被英國皇家海軍打得一蹶不振,無力支援大規模的兩棲作戰行動。而從空中發起進攻,英國戰艦將無法發揮作用,因此,德國決定進行一場大規模的空降突擊戰。這樣做並非沒有風險。德國傘兵部隊在1940年的西線戰場上可以說取得了極大成功,但那些都是小規模的作戰行動,而這一次卻是一場規模要大得多的純粹的空降作戰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