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頁
在戰爭剛剛結束時,巴頓曾產生過一種奇怪的預感——自己的生命就要終結了。現在,這種感覺似乎更加強烈地盤踞了他的心頭,他曾經多次對人說,今後他已經無所事事,不如一死了之。他還對孩子們講,他可能再也見不到他們了,並神秘他說:“真的,有人已經向我透露了。”
在這種虛無縹緲的神秘氣氛中,巴頓迎來了自己的60 歲生日。人們並沒有遺忘他。親人們給他寄來了生日禮品和美好的祝辭,那些被他解放了的人們給他送來了大量禮物。比利時獎勵給他戰爭十字勳章和利奧波德最高榮譽勳章,盧森堡授予他阿道夫·德·拿騷騎士大十字勳章和戰爭十字勳章,還有一些地方正在考慮授予他榮譽市民稱號。所有這些都使他那顆咆受創傷的心靈深感欣慰。回首歷史,他既不抱怨也不悔恨,他相信,自己的一生還是有一定價值的。
最令巴頓寬慰的還是美國人對他的厚愛。美國的許多報紙雜誌紛紛撰文,對巴頓的生日表示祝賀,歌頌他戰爭時期的功績,他所生活過的一些城市甚至張燈結彩,慶賀巴頓60 大壽。
然而此時此刻,最讓巴頓牽腸掛肚的還是他的妻子比阿特麗絲和他在南漢密爾頓的家,6 月份他到美國時的最後一天就是在這裡度過的。那一天,他和比並肩坐在陽台上,共同度過那最寧靜親密的時光。他們手牽著手,相對無言,望著眼前瀑瀑的小溪和不遠處綠草如茵的原野,沉浸在往事的回憶之中。
就在巴頓60 歲生日之際,他命運的航船駛入了最後的行程。
10 月中旬,他在一次車禍中負了傷,險遭不測。
12 月9 日是星期日,巴頓在蓋伊少將的陪同下,乘坐上等兵霍勒斯·伍德林駕駛的小轎車去萊國法爾茨地區的施佩那爾附近打獵。行車途中,巴頓的車與一輛大卡車相撞,巴頓頸部受重傷。
比阿特麗絲·巴頓聽到出事的消息後,立即同美國陸軍醫療團為巴頓派出的最好醫生一道飛往海德爾堡。
11 日下午,當她邁入病房時,巴頓面帶感激的微笑望著她親切他說:“比,恐怕這是我們最後一次見面了。”
巴頓的傷勢相當嚴重,醫生的檢查報告上寫道,“第三頸椎單純性骨折,第四頸椎後部錯位,第三頸椎以下完全癱瘓,病危,預後不定。”巴頓以他強健的體魄和堅定的意志與傷痛進行了頑強的抗爭,為了寬慰妻子和身邊的工作人員,他幽默地把這稱作他“最後一次壯烈的戰鬥”。12 月21 日下午5 時49 分,巴頓心力衰竭,安眠在妻子比的懷中。幾天後,一個濃霧迷漫、陰雨綿綿的早晨,巴頓的遺體被安葬在盧森堡哈姆的美軍公墓中,與第3 集團軍的600O 多位陣亡將士們安息在一起,就像他生前與士兵們親密無間一樣。他的墓碑與周圍將士們的一樣質樸無華,上面刻著簡單的墓志銘:
喬治·S·巴頓
第3 集團軍上將 軍號 02605
緊挨著他的是上等兵約翰·赫齊瓦恩的墳墓。一支12 人的槍手隊舉起步槍,齊射三響,槍聲久久地迴蕩在歐洲的群山之上。
正是:一代名將,如風逝去大地萬物齊哀鳴,驍勇軍魂,英名萬古永載史冊寄後人。
回首歷史,往事在目沙場喋血百戰多,展望未來,旅途漫漫世界人民齊向前。目錄頁★★★★ 《巴頓將軍》 ★★★★上一頁第二十八章 驍勇將魂
硝煙烈火育英雄,關山萬里建奇功;
統率三軍戰沙場,勇士如雲唱大風。
在人類空前慘烈的歷史浩劫——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傑出軍事將領的湧現猶如雨後春筍。在這璀璨的群星之中,美國陸軍四星上將小喬治·巴頓是一位極其特殊的歷史人物,對於他,軍界和學術界歷來有不同的歷史評價。許多人認為:“巴頓將軍是一位統率大軍的天才和最具進攻精神的先鋒官”;“他是美國的首席坦克專家”;“巴頓是20 世紀的拿破崙”。同時也有人指出:“巴頓勇猛有餘,智謀不足”;“他驕做自大,華而不實”。但無論怎樣評說,人們都一致承認:巴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最有作為的高級將領之一。他必將以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和驚人的戰績而載入吏冊。在西方國家,特別是在美國,巴頓研究己成為二戰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已出的有關他的學術論文的種類和數量都相當廣泛豐富,有關他的個人傳記和學術著作己達數百部之多。
在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巴頓的名字已日益廣泛地為人們所知曉,他的戰鬥業績和重要軍事思想也引起了人們重視。
巴頓生活的時代(1885—1945 年)正是社會、政治和科學技術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諱大時代,美國進入了工業化階段,從一個二流國家臍身於歐美強國之列,很快又成為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強國。美國的陸軍也從一支小型的、分散的邊疆部隊發展成為龐大的現代化軍隊,從戰馬和馬刀的時代進入坦克和機械化的時代。在這個關鍵性的歷史轉變時期,巴頓在美軍的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今世界各國都把裝甲兵視為陸軍的強大突擊力量,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坦克在戰爭中的作用達到了歷史的最高峰,它具有防護性好、機動性高和突擊力強等突出優點,既可引導、搭乘步兵,用火力支援步兵作戰,也可以在其他兵種的協同下獨立完成戰鬥任務。但在1917 年以前,坦克還是一種未經考驗。不被信賴的戰爭工具,它的作用和前途受到人們的普遍懷疑。巴頓當時是一名優秀的騎兵軍官,並執著地熱愛這一古老的兵種。但是,出於對戰爭和軍事技術的深刻理解,他深深地感受到了裝甲時代的歷史性召喚,毅然選擇了裝甲兵這一前途未卜的新兵種,這是一個決定性的選擇,它不僅決定了巴頓一生的道路,也給新生的美國裝甲部隊送來了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1917 年,巴頓在駐法美軍中參與了美國第一支裝甲部隊的創建工作,建立了裝甲兵的訓練學校,用法式輕型坦克組編成一支坦克旅,經過短暫而切實有效的訓練之後,巴頓隨同該旅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聖米那爾和默茲一阿拉貢等戰役。在戰鬥中,巴頓充分發揮了大刀闊斧、勇往直前的戰術風格,在激烈的進攻戰中大踏步前進,勇立戰功,同時也向人們展示了裝甲兵部隊的巨大軍事潛力和不可估量的前途。巴頓是美軍的第一位坦克手,也是美軍中最早的坦克專家之一。但是,巴頓的這種地位和作用,在機槍、大炮時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尚未得到人們充分的認識,只有在以坦克和飛機為標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才有可能受到充分的重視和理解。從這一意義上講,巴頓用辛勤汗水培育出的坦克之花,必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結出豐碩的果實。
在這種虛無縹緲的神秘氣氛中,巴頓迎來了自己的60 歲生日。人們並沒有遺忘他。親人們給他寄來了生日禮品和美好的祝辭,那些被他解放了的人們給他送來了大量禮物。比利時獎勵給他戰爭十字勳章和利奧波德最高榮譽勳章,盧森堡授予他阿道夫·德·拿騷騎士大十字勳章和戰爭十字勳章,還有一些地方正在考慮授予他榮譽市民稱號。所有這些都使他那顆咆受創傷的心靈深感欣慰。回首歷史,他既不抱怨也不悔恨,他相信,自己的一生還是有一定價值的。
最令巴頓寬慰的還是美國人對他的厚愛。美國的許多報紙雜誌紛紛撰文,對巴頓的生日表示祝賀,歌頌他戰爭時期的功績,他所生活過的一些城市甚至張燈結彩,慶賀巴頓60 大壽。
然而此時此刻,最讓巴頓牽腸掛肚的還是他的妻子比阿特麗絲和他在南漢密爾頓的家,6 月份他到美國時的最後一天就是在這裡度過的。那一天,他和比並肩坐在陽台上,共同度過那最寧靜親密的時光。他們手牽著手,相對無言,望著眼前瀑瀑的小溪和不遠處綠草如茵的原野,沉浸在往事的回憶之中。
就在巴頓60 歲生日之際,他命運的航船駛入了最後的行程。
10 月中旬,他在一次車禍中負了傷,險遭不測。
12 月9 日是星期日,巴頓在蓋伊少將的陪同下,乘坐上等兵霍勒斯·伍德林駕駛的小轎車去萊國法爾茨地區的施佩那爾附近打獵。行車途中,巴頓的車與一輛大卡車相撞,巴頓頸部受重傷。
比阿特麗絲·巴頓聽到出事的消息後,立即同美國陸軍醫療團為巴頓派出的最好醫生一道飛往海德爾堡。
11 日下午,當她邁入病房時,巴頓面帶感激的微笑望著她親切他說:“比,恐怕這是我們最後一次見面了。”
巴頓的傷勢相當嚴重,醫生的檢查報告上寫道,“第三頸椎單純性骨折,第四頸椎後部錯位,第三頸椎以下完全癱瘓,病危,預後不定。”巴頓以他強健的體魄和堅定的意志與傷痛進行了頑強的抗爭,為了寬慰妻子和身邊的工作人員,他幽默地把這稱作他“最後一次壯烈的戰鬥”。12 月21 日下午5 時49 分,巴頓心力衰竭,安眠在妻子比的懷中。幾天後,一個濃霧迷漫、陰雨綿綿的早晨,巴頓的遺體被安葬在盧森堡哈姆的美軍公墓中,與第3 集團軍的600O 多位陣亡將士們安息在一起,就像他生前與士兵們親密無間一樣。他的墓碑與周圍將士們的一樣質樸無華,上面刻著簡單的墓志銘:
喬治·S·巴頓
第3 集團軍上將 軍號 02605
緊挨著他的是上等兵約翰·赫齊瓦恩的墳墓。一支12 人的槍手隊舉起步槍,齊射三響,槍聲久久地迴蕩在歐洲的群山之上。
正是:一代名將,如風逝去大地萬物齊哀鳴,驍勇軍魂,英名萬古永載史冊寄後人。
回首歷史,往事在目沙場喋血百戰多,展望未來,旅途漫漫世界人民齊向前。目錄頁★★★★ 《巴頓將軍》 ★★★★上一頁第二十八章 驍勇將魂
硝煙烈火育英雄,關山萬里建奇功;
統率三軍戰沙場,勇士如雲唱大風。
在人類空前慘烈的歷史浩劫——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傑出軍事將領的湧現猶如雨後春筍。在這璀璨的群星之中,美國陸軍四星上將小喬治·巴頓是一位極其特殊的歷史人物,對於他,軍界和學術界歷來有不同的歷史評價。許多人認為:“巴頓將軍是一位統率大軍的天才和最具進攻精神的先鋒官”;“他是美國的首席坦克專家”;“巴頓是20 世紀的拿破崙”。同時也有人指出:“巴頓勇猛有餘,智謀不足”;“他驕做自大,華而不實”。但無論怎樣評說,人們都一致承認:巴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最有作為的高級將領之一。他必將以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和驚人的戰績而載入吏冊。在西方國家,特別是在美國,巴頓研究己成為二戰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已出的有關他的學術論文的種類和數量都相當廣泛豐富,有關他的個人傳記和學術著作己達數百部之多。
在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巴頓的名字已日益廣泛地為人們所知曉,他的戰鬥業績和重要軍事思想也引起了人們重視。
巴頓生活的時代(1885—1945 年)正是社會、政治和科學技術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諱大時代,美國進入了工業化階段,從一個二流國家臍身於歐美強國之列,很快又成為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強國。美國的陸軍也從一支小型的、分散的邊疆部隊發展成為龐大的現代化軍隊,從戰馬和馬刀的時代進入坦克和機械化的時代。在這個關鍵性的歷史轉變時期,巴頓在美軍的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今世界各國都把裝甲兵視為陸軍的強大突擊力量,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坦克在戰爭中的作用達到了歷史的最高峰,它具有防護性好、機動性高和突擊力強等突出優點,既可引導、搭乘步兵,用火力支援步兵作戰,也可以在其他兵種的協同下獨立完成戰鬥任務。但在1917 年以前,坦克還是一種未經考驗。不被信賴的戰爭工具,它的作用和前途受到人們的普遍懷疑。巴頓當時是一名優秀的騎兵軍官,並執著地熱愛這一古老的兵種。但是,出於對戰爭和軍事技術的深刻理解,他深深地感受到了裝甲時代的歷史性召喚,毅然選擇了裝甲兵這一前途未卜的新兵種,這是一個決定性的選擇,它不僅決定了巴頓一生的道路,也給新生的美國裝甲部隊送來了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1917 年,巴頓在駐法美軍中參與了美國第一支裝甲部隊的創建工作,建立了裝甲兵的訓練學校,用法式輕型坦克組編成一支坦克旅,經過短暫而切實有效的訓練之後,巴頓隨同該旅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聖米那爾和默茲一阿拉貢等戰役。在戰鬥中,巴頓充分發揮了大刀闊斧、勇往直前的戰術風格,在激烈的進攻戰中大踏步前進,勇立戰功,同時也向人們展示了裝甲兵部隊的巨大軍事潛力和不可估量的前途。巴頓是美軍的第一位坦克手,也是美軍中最早的坦克專家之一。但是,巴頓的這種地位和作用,在機槍、大炮時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尚未得到人們充分的認識,只有在以坦克和飛機為標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才有可能受到充分的重視和理解。從這一意義上講,巴頓用辛勤汗水培育出的坦克之花,必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結出豐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