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頁
最近,我在獲得“優異服務勳章”之後,又接受了“橡葉勳章”。這枚勳章是授予我的,並不是因為我做了什麼貢獻,而是因為你們取得的成就。我從內心感謝你們。我對你們的新的企盼和堅定的信念是:在全能的上帝的保佑下,在我們總統和最高司令部的卓越領導下,繼續沿著勝利的道路前進,以打倒暴政,剷除邪惡,為死難烈士報仇,恢復世界和平。我沒有找到合適的詞作為我的結束語,最好還是引用一名不朽的名言獻給你們:“勇敢的軍人,老乒們,你們經受了血與火的洗禮成長為鋼鐵巨人。”
美國陸軍中將
小喬治·巴頓
第3 集團軍的將士們都為巴頓真摯的感情和高度的英雄主義 精神所感動和振奮,他們由衷地認為,自己是在為人類正義和偉大的事業而戰。儘管戰爭十分殘酷,環境極其惡劣,第3 集團軍的將士們懷著殺敵復仇的火熱激情,迎著猛烈的炮火,頂著刺骨的寒風,踏著冰雪和泥濘,大踏步地向前推進,再推進。
隨著美軍的勝利前進,戰場形勢迅速好轉。到1 月中旬,戰局已經明朗化,德軍的進攻已成強弩之末,圍殲敵軍的時刻已經到了。巴頓立即命令部隊從南北兩路全速向烏法利茲推進。1 月16 日,巴頓部隊南北夾擊,攔腰斬斷了德軍的突出部,在烏法利茲勝利會師。
23 日,美軍攻占聖維特。
27 日,第3 集回軍的前鋒已抵達烏爾河。阿登戰役勝利結束了。阿登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西線最大的一次陣地戰,也是希特勒的垂死掙扎。雖然德軍的行動打亂了盟軍進攻的時間表,但這種孤注一擲的舉動並沒有撈到多少油水,反而使德軍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損失坦克800 余輛,飛機1000 余架,傷亡和被俘人員10 萬餘人。在這次戰役中,第3 集團軍再次做了出色的表演,它的運動距離之遠,推進速度之快,在短時間內投入的兵力之多,在世界軍事史上都是極其罕見的。
但是,阿登戰役上是第3 集團軍遇到的最殘酷的一次血戰,戰死1 萬餘人,受傷7 萬餘人。對此,一向以勇敢無畏著稱的巴頓也產生了與他性格迥然不同的某種悲哀情緒。每當看到運送傷員的長長的救護車隊從前線返回時,他常常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黯然淚下。1 月16 日,第3 集團軍經過血戰後在烏法刊茲勝利會師,當時,全軍都在為勝利而歡呼雀躍,而巴頓卻躲進自己的辦公室,悄悄地寫下一首淒婉憂傷的小詩,表達了他對戰爭殘酷性的深刻認識:
噢!烏法利茲,小小的城鎮,
我看見他們依舊躺在那裡;
起伏破碎的街道,
只有飛機在上空翱翔。
夜色如墨的街道。
見不到一絲可憐的燈光。
永恆的希望和恐懼被帶入地獄,
就在昨天晚上。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第二十六章 跨越萊茵
世界人民大反攻,跨越萊茵逞神勇;
搗毀敵巢擒魔王,勝利果實血染紅。
阿登戰役以後,盟軍年牢地掌握了戰場主動權。但是,德國人在萊茵河西岸仍有85 個師的兵力,根據以往的經驗,希特勒是絕對不允許他們撤退的。於是艾森豪決定,再發動一次大的戰役,全線出擊,給德軍以致命的打擊,但在制訂作戰計劃時,盟軍內部又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其分歧仍然是以前美英兩軍矛盾的繼續,根本問題仍然是軍事指揮權問題。
在1944 年12 月的危機時期,蒙哥馬利獲得了阿登以北所有部隊的指揮權。現在,他不僅力圖保住這個指揮權,而且還希望出任艾森豪手下所有地面部隊的總指揮,由英國人來主宰占領德國的任務。他在英軍總參謀長布魯克元帥的支持下,赤膊上陣,不擇手段地爭權奪利。蒙哥馬利一再強調:盟軍沒有足夠的力量在兩個戰場上同時發動進攻,因此必須選定一個主攻戰場,這就是他所在的北部戰場。他進一步主張,只有主攻不需要的部隊才能投入到其他行動中去。很明顯,他的這一方案旨在一箭雙鵰:既可以爭得地面部隊的指揮權,又可以有效地阻止巴頓的第3 集團軍實施重大軍事行動。布萊德雷和巴頓都認為,蒙哥馬利的這一要求不僅荒唐,而且簡直是無理取鬧。尤其是在當時,美軍在西線戰場已經有50 多個師在作戰,而英軍只有15 個師。他們一再告誡艾森豪:蒙哥馬利的要求不僅在他們那裡通不過,而且在羅斯福總統,在參謀長聯席會議上,以及在美國人民面前都通不過。為了給艾森豪施加壓力,他們甚至以辭職相要挾。
艾森豪左右為難。作為盟軍總司令,他既要顧全大局,維護盟軍內部的團結,又要堅持原則,制定出行之有效的作戰計劃。思量再三,經過與馬歇爾磋商,他又採取了妥協方案。他所草擬的“作戰計劃大綱”除了在作戰指揮權方面沒有滿足蒙哥馬利的要求之外,幾乎全部採納了他的主張,這個作戰計劃的基本點是。消滅萊茵河和摩澤爾河以西的敵軍,以魯爾北面為主攻點,強渡萊茵河。整個戰役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向萊茵河進軍,第二階段是打到萊茵以及更遠的地區去。蒙哥馬利的進軍路線是從魯爾以北的下萊茵省進入德國北部平原。布萊德雷則向美因茲法蘭克福地區做輔助性進攻,與蘇軍會師。德弗斯將軍的第6 集團軍群從南面助攻。
美國陸軍中將
小喬治·巴頓
第3 集團軍的將士們都為巴頓真摯的感情和高度的英雄主義 精神所感動和振奮,他們由衷地認為,自己是在為人類正義和偉大的事業而戰。儘管戰爭十分殘酷,環境極其惡劣,第3 集團軍的將士們懷著殺敵復仇的火熱激情,迎著猛烈的炮火,頂著刺骨的寒風,踏著冰雪和泥濘,大踏步地向前推進,再推進。
隨著美軍的勝利前進,戰場形勢迅速好轉。到1 月中旬,戰局已經明朗化,德軍的進攻已成強弩之末,圍殲敵軍的時刻已經到了。巴頓立即命令部隊從南北兩路全速向烏法利茲推進。1 月16 日,巴頓部隊南北夾擊,攔腰斬斷了德軍的突出部,在烏法利茲勝利會師。
23 日,美軍攻占聖維特。
27 日,第3 集回軍的前鋒已抵達烏爾河。阿登戰役勝利結束了。阿登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西線最大的一次陣地戰,也是希特勒的垂死掙扎。雖然德軍的行動打亂了盟軍進攻的時間表,但這種孤注一擲的舉動並沒有撈到多少油水,反而使德軍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損失坦克800 余輛,飛機1000 余架,傷亡和被俘人員10 萬餘人。在這次戰役中,第3 集團軍再次做了出色的表演,它的運動距離之遠,推進速度之快,在短時間內投入的兵力之多,在世界軍事史上都是極其罕見的。
但是,阿登戰役上是第3 集團軍遇到的最殘酷的一次血戰,戰死1 萬餘人,受傷7 萬餘人。對此,一向以勇敢無畏著稱的巴頓也產生了與他性格迥然不同的某種悲哀情緒。每當看到運送傷員的長長的救護車隊從前線返回時,他常常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黯然淚下。1 月16 日,第3 集團軍經過血戰後在烏法刊茲勝利會師,當時,全軍都在為勝利而歡呼雀躍,而巴頓卻躲進自己的辦公室,悄悄地寫下一首淒婉憂傷的小詩,表達了他對戰爭殘酷性的深刻認識:
噢!烏法利茲,小小的城鎮,
我看見他們依舊躺在那裡;
起伏破碎的街道,
只有飛機在上空翱翔。
夜色如墨的街道。
見不到一絲可憐的燈光。
永恆的希望和恐懼被帶入地獄,
就在昨天晚上。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第二十六章 跨越萊茵
世界人民大反攻,跨越萊茵逞神勇;
搗毀敵巢擒魔王,勝利果實血染紅。
阿登戰役以後,盟軍年牢地掌握了戰場主動權。但是,德國人在萊茵河西岸仍有85 個師的兵力,根據以往的經驗,希特勒是絕對不允許他們撤退的。於是艾森豪決定,再發動一次大的戰役,全線出擊,給德軍以致命的打擊,但在制訂作戰計劃時,盟軍內部又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其分歧仍然是以前美英兩軍矛盾的繼續,根本問題仍然是軍事指揮權問題。
在1944 年12 月的危機時期,蒙哥馬利獲得了阿登以北所有部隊的指揮權。現在,他不僅力圖保住這個指揮權,而且還希望出任艾森豪手下所有地面部隊的總指揮,由英國人來主宰占領德國的任務。他在英軍總參謀長布魯克元帥的支持下,赤膊上陣,不擇手段地爭權奪利。蒙哥馬利一再強調:盟軍沒有足夠的力量在兩個戰場上同時發動進攻,因此必須選定一個主攻戰場,這就是他所在的北部戰場。他進一步主張,只有主攻不需要的部隊才能投入到其他行動中去。很明顯,他的這一方案旨在一箭雙鵰:既可以爭得地面部隊的指揮權,又可以有效地阻止巴頓的第3 集團軍實施重大軍事行動。布萊德雷和巴頓都認為,蒙哥馬利的這一要求不僅荒唐,而且簡直是無理取鬧。尤其是在當時,美軍在西線戰場已經有50 多個師在作戰,而英軍只有15 個師。他們一再告誡艾森豪:蒙哥馬利的要求不僅在他們那裡通不過,而且在羅斯福總統,在參謀長聯席會議上,以及在美國人民面前都通不過。為了給艾森豪施加壓力,他們甚至以辭職相要挾。
艾森豪左右為難。作為盟軍總司令,他既要顧全大局,維護盟軍內部的團結,又要堅持原則,制定出行之有效的作戰計劃。思量再三,經過與馬歇爾磋商,他又採取了妥協方案。他所草擬的“作戰計劃大綱”除了在作戰指揮權方面沒有滿足蒙哥馬利的要求之外,幾乎全部採納了他的主張,這個作戰計劃的基本點是。消滅萊茵河和摩澤爾河以西的敵軍,以魯爾北面為主攻點,強渡萊茵河。整個戰役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向萊茵河進軍,第二階段是打到萊茵以及更遠的地區去。蒙哥馬利的進軍路線是從魯爾以北的下萊茵省進入德國北部平原。布萊德雷則向美因茲法蘭克福地區做輔助性進攻,與蘇軍會師。德弗斯將軍的第6 集團軍群從南面助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