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頁
1944 年10 用18 日,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在布魯塞爾召開了軍事會議,艾森豪將軍在會上傳達了下一步的作戰任務:第1 集團軍於11 月初從亞琛發起進攻,突破敵萊茵河防禦;第9 集團軍保護其右翼,向北發展,與從奈梅亨向東南推進的蒙哥馬利的集團軍群匯合;而後,第9 集團軍向北,第1 集團軍向南,包圍魯爾;第3 集團軍的任務是:在後勤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從沃爾姆斯和美因茲之間渡過萊茵河。從整個計劃來看,第3 集團軍的任務仍然是輔助性的。
但事情的發展很快就打亂了艾森豪的軍事部署。由於第1、第9 集團軍和英加部隊的戰鬥準備不夠充分,加上敵人的拼死抵抗,他們的攻勢從一開始就嚴重受挫,進展十分緩慢。而巴頓從9 月份起就為這次戰役做了周密的準備工作,所以第3 集團軍的攻勢十分凌厲,進展迅速,在戰局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3 集團軍的進攻原定於11 月8 日進行。但大公不作美, 11 月初的幾天大雨不斷,造成河水暴漲,平川變成汪洋,給地面部隊的行動造成巨大困難。許多人認為,除了推遲進攻日期之外,再沒有其他辦法了。於是,有兩位軍長冒昧前來造訪,要求巴頓修改進攻日期。但他們得到了巴頓一句不冷不熱的回答:“你們對你們的繼任者有什麼建議嗎?”兩人悻悻而歸,趕快進行作戰部署。
其實,巴頓此時的心情也並不輕鬆。
11 月8 日正好是卡薩布蘭卡登陸兩周年的日子,而這一次進攻能否成功,巴頓卻毫無把握,他眼下所期望的唯一一件事是:老天爺不要再來搗亂。他對戈德曼說:“這是我一生中度過的最長的一天。除了向上蒼祈禱之外,我無事可做。”
但是從8 日凌晨起,大雨傾盆而降。巴頓有些煩躁,無法人睡,他索性坐起來,翻閱一本隆美爾寫的書——《步兵進攻》。書中一個章節描寫的是1914 年9 月在大雨滂淪中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役,給了他以啟示和鼓舞。巴頓暗想:“只要德國人能做到的事,我也一定能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清晨5 時,進攻開始了。700 門大炮同時向敵陣地猛轟,將拂曉來明的天空映照得如同白晝。8 時許,巴頓在斯蒂勒和戈德曼的陪同下,前往前沿陣地視察。此時,河面迷霧重重,雨勢漸漸減弱。大約十幾分鐘後,雨過天晴,一輪旭日破霧而出。幾乎與此同時,數百架銀色的轟炸機呼嘯著飛上天空,對敵陣地和指揮所狂轟濫炸。剎那間,地動山搖,令人驚心動魄。隨後,裝甲部隊以排山倒海之勢向敵人衝去。“我他媽的簡直要為德國人感到悲哀!”巴頓興奮得大吼大叫。
下午,巴頓得知,所有部隊都順利地抵達了當天的目標。但令人遺憾的是,由於連日大雨,許多橋樑被洪水衝垮,道路被淹沒,美軍的許多坦克和車輛被洪水圍困,從而影響了地面部隊的行進。否則的話,部隊的推進速度還會快得多。
在以後的日子裡,天氣變得更加糟糕,陰雨不斷,氣溫驟降。德國人充分利用堅固的工事和湍急的河流,拼死抵抗。巴頓第3 集團軍的勇士們克服重重困難,一步一步奮力前進。巴頓的戰術是:儘可能利用炮火支援,實施狹小正面的進攻,以較小的傷亡,突破敵軍的防禦,然後擴大戰果,並向縱深發展進攻。所以儘管天氣惡劣,敵人抵抗頑強,但巴頓的部隊仍然能夠不斷地穩步前進。11 月22 日,敵人的堅固要塞——梅斯的守軍終於投降了。攻克梅斯雖然談不上有重大戰略意義,但在軍事史上,該要塞是1301 年以來第一次被強攻占領的,這充分說明第3 集團軍具有無堅不摧、戰無不勝的強大戰鬥力!
在隨後的戰鬥中,由於潮濕、泥濘和寒冷,加之敵人已放棄了開闊地帶,依託碉堡和石砌的村莊負隅頑抗,小部隊進行的小規模推進戰成了戰役的主要特點。薩爾地區的德軍以傳統的頑強和剛毅進行殊死的抵抗,巴頓部隊則一條河一條河,一個碉堡一 個碉堡,甚至一座房屋一座房屋地進行爭奪,緩慢而穩步地向前推進。12 月8 日,他們攻占了德里安堡壘群。到12 月中旬,將德軍從摩澤爾河、尼德河和薩爾河三個牢固的防禦陣地趕走,終於突破了“西牆”,控制了德國的重要工業區——薩爾盆地,並牽制了大批德軍,有力地支援了北路的主攻。
在一個多月的戰鬥中,巴頓指揮的第3 集團軍克服了氣候惡劣、地形複雜等困難,與頑固兇惡的德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戰鬥,解放了1600 多平方英里土地,其中包括873 座城鎮,打死打傷德軍8.8 萬人,俘虜3 萬多人。而第3 集團軍的傷亡總數只有2.3 萬人。
11 月25 日,巴頓將軍凱旋進入梅斯城,在雄壯的軍樂聲中檢閱了攻占該城的英雄軍隊,向他們頒發了勳章,並發表了熱情洋溢的演說:“我們的勝利主要是靠持續不斷的進攻得來的,……同時也靠運用正確的作戰方法:揪住敵人的鼻子,猛踢他們的下腹部。……你們已經表現出了勇猛頑強的精神,我確信,你們已看到了安全來自於勇猛的行動。我為你們而感到自豪!……我堅信,第3 集團軍將會,也一定會無往而不勝!”
正是:主將英明,巨手一揮調動千軍萬馬;三軍驍勇,浴血奮戰贏得輝煌勝利。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第二十五章 阿登戰役
但事情的發展很快就打亂了艾森豪的軍事部署。由於第1、第9 集團軍和英加部隊的戰鬥準備不夠充分,加上敵人的拼死抵抗,他們的攻勢從一開始就嚴重受挫,進展十分緩慢。而巴頓從9 月份起就為這次戰役做了周密的準備工作,所以第3 集團軍的攻勢十分凌厲,進展迅速,在戰局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3 集團軍的進攻原定於11 月8 日進行。但大公不作美, 11 月初的幾天大雨不斷,造成河水暴漲,平川變成汪洋,給地面部隊的行動造成巨大困難。許多人認為,除了推遲進攻日期之外,再沒有其他辦法了。於是,有兩位軍長冒昧前來造訪,要求巴頓修改進攻日期。但他們得到了巴頓一句不冷不熱的回答:“你們對你們的繼任者有什麼建議嗎?”兩人悻悻而歸,趕快進行作戰部署。
其實,巴頓此時的心情也並不輕鬆。
11 月8 日正好是卡薩布蘭卡登陸兩周年的日子,而這一次進攻能否成功,巴頓卻毫無把握,他眼下所期望的唯一一件事是:老天爺不要再來搗亂。他對戈德曼說:“這是我一生中度過的最長的一天。除了向上蒼祈禱之外,我無事可做。”
但是從8 日凌晨起,大雨傾盆而降。巴頓有些煩躁,無法人睡,他索性坐起來,翻閱一本隆美爾寫的書——《步兵進攻》。書中一個章節描寫的是1914 年9 月在大雨滂淪中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役,給了他以啟示和鼓舞。巴頓暗想:“只要德國人能做到的事,我也一定能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清晨5 時,進攻開始了。700 門大炮同時向敵陣地猛轟,將拂曉來明的天空映照得如同白晝。8 時許,巴頓在斯蒂勒和戈德曼的陪同下,前往前沿陣地視察。此時,河面迷霧重重,雨勢漸漸減弱。大約十幾分鐘後,雨過天晴,一輪旭日破霧而出。幾乎與此同時,數百架銀色的轟炸機呼嘯著飛上天空,對敵陣地和指揮所狂轟濫炸。剎那間,地動山搖,令人驚心動魄。隨後,裝甲部隊以排山倒海之勢向敵人衝去。“我他媽的簡直要為德國人感到悲哀!”巴頓興奮得大吼大叫。
下午,巴頓得知,所有部隊都順利地抵達了當天的目標。但令人遺憾的是,由於連日大雨,許多橋樑被洪水衝垮,道路被淹沒,美軍的許多坦克和車輛被洪水圍困,從而影響了地面部隊的行進。否則的話,部隊的推進速度還會快得多。
在以後的日子裡,天氣變得更加糟糕,陰雨不斷,氣溫驟降。德國人充分利用堅固的工事和湍急的河流,拼死抵抗。巴頓第3 集團軍的勇士們克服重重困難,一步一步奮力前進。巴頓的戰術是:儘可能利用炮火支援,實施狹小正面的進攻,以較小的傷亡,突破敵軍的防禦,然後擴大戰果,並向縱深發展進攻。所以儘管天氣惡劣,敵人抵抗頑強,但巴頓的部隊仍然能夠不斷地穩步前進。11 月22 日,敵人的堅固要塞——梅斯的守軍終於投降了。攻克梅斯雖然談不上有重大戰略意義,但在軍事史上,該要塞是1301 年以來第一次被強攻占領的,這充分說明第3 集團軍具有無堅不摧、戰無不勝的強大戰鬥力!
在隨後的戰鬥中,由於潮濕、泥濘和寒冷,加之敵人已放棄了開闊地帶,依託碉堡和石砌的村莊負隅頑抗,小部隊進行的小規模推進戰成了戰役的主要特點。薩爾地區的德軍以傳統的頑強和剛毅進行殊死的抵抗,巴頓部隊則一條河一條河,一個碉堡一 個碉堡,甚至一座房屋一座房屋地進行爭奪,緩慢而穩步地向前推進。12 月8 日,他們攻占了德里安堡壘群。到12 月中旬,將德軍從摩澤爾河、尼德河和薩爾河三個牢固的防禦陣地趕走,終於突破了“西牆”,控制了德國的重要工業區——薩爾盆地,並牽制了大批德軍,有力地支援了北路的主攻。
在一個多月的戰鬥中,巴頓指揮的第3 集團軍克服了氣候惡劣、地形複雜等困難,與頑固兇惡的德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戰鬥,解放了1600 多平方英里土地,其中包括873 座城鎮,打死打傷德軍8.8 萬人,俘虜3 萬多人。而第3 集團軍的傷亡總數只有2.3 萬人。
11 月25 日,巴頓將軍凱旋進入梅斯城,在雄壯的軍樂聲中檢閱了攻占該城的英雄軍隊,向他們頒發了勳章,並發表了熱情洋溢的演說:“我們的勝利主要是靠持續不斷的進攻得來的,……同時也靠運用正確的作戰方法:揪住敵人的鼻子,猛踢他們的下腹部。……你們已經表現出了勇猛頑強的精神,我確信,你們已看到了安全來自於勇猛的行動。我為你們而感到自豪!……我堅信,第3 集團軍將會,也一定會無往而不勝!”
正是:主將英明,巨手一揮調動千軍萬馬;三軍驍勇,浴血奮戰贏得輝煌勝利。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第二十五章 阿登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