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
毛澤東:粟裕可以領元帥銜(4)
從“立有卓越功勳”來看,粟裕先後指揮華中野戰軍、華東野戰軍、第三野戰軍殲滅國民黨軍隊高達245萬,居全軍第一,占全軍總殲敵人數807萬的近1/3。毛澤東說:“因為蔣(介石)的力量百分之八十在江北地區,消滅了他的力量,也就算打倒他了。所謂蔣政權,也就是表現在他的軍隊上。”因此,指揮所部殲滅蔣介石軍隊最多的粟裕,對推翻國民黨政權,建立新中國的功勳是巨大的。因為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一直處在國共內戰的主戰場華東與中原,是蔣介石必爭的心腹之地,所以遭到蔣介石的精銳嫡系部隊的重點進攻,而粟裕卻在中央將幹部、人員重點配備東北野戰軍的情況下,在自己所處的險惡環境中,創造出許多以少勝多的戰爭奇蹟。粟裕指揮華東部隊建樹了我軍解放戰爭戰史上的眾多之最,他在解放戰爭短短的近四年間指揮戰役之多,規模之大,難度之巨,質量之高在古今中外顯然也是罕見的,尤其是在裝備與兵員均劣於敵軍,沒有喘息時間的情況下,以少勝多,打贏如此眾多的戰役,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粟裕在戰略上更為縮短解放戰爭進程立下了獨特的功勳。解放戰爭期間,*中央的重大戰略決策實際上主要有三個:一為抗戰勝利後的“向南防禦,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二是內戰初期的南線“三軍進擊津浦路”、北線“三路四城”的作戰方針;三為戰略防禦向戰略進攻階段的“南下躍進”戰略方針。這三大戰略方針,粟裕對後兩個做出了獨特的貢獻。*中央第二個大戰略方針中的南線計劃,也叫“外線出擊,向南作戰”,即晉冀魯豫、山東、華中三支野戰軍在津浦路兩側作戰。當其他兩大野戰軍指揮員遵令而行時,粟裕獨陳異議,建議依託解放區先在內線作戰,對軍委將原定的戰略方針轉變為“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再轉到外線”的方針,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央第三個重大戰略方針有兩步:第一步由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第二步由粟裕率領華東野戰軍第一、第四、第六縱隊(組成一個兵團)渡過長江南進。粟裕建議華東野戰軍三個縱隊暫不過江,留在中原打大規模殲滅戰,並以豫東戰役成功的作戰實踐迅速打開了中原戰局。1948年3月20日,毛澤東為*中央起草了對黨內的通報——《關於情況的通報》。通報中預計:“五年左右(1946年7月算起)消滅國民黨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僅僅過了7個多月的1948年11月14日,毛澤東在《中國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一文中又指出:“從現時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實際上解放戰爭進行了3年多一點時間就基本結束了。戰爭的進程從開始預計的5年變為後來的3年,粟裕的建議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毛澤東做出解放戰爭需要進行5年的判斷,是建立在敵人江北主力尚未被殲,而人民解放軍的部分主力即過江的設想上的。如此,我軍要在短短几個月內殲滅盤踞在江北的國民黨軍主力,顯然不太可能。既打不成豫東戰役那樣大規模的殲滅戰,也就沒有隨之而來的濟南戰役的勝利和舉行淮海戰役的條件了。
因此,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第二章第9條的元帥軍銜授予標準而言,粟裕顯然有著過硬的條件。黃炎培“粟裕是可以當元帥的”之語可以說是很中肯、客觀的。
二、只爭工作、不爭職務,只爭重擔、不爭榮譽。毛澤東:解放戰爭中,誰人不曉得華東粟裕呀!
當然,元帥軍銜的授予標準除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第二章第9條之外,還有其他一些規定。1955年1月,*中央軍事委員會(1954年9月恢復成立)發布《關於評定軍銜工作的指示》,規定“以德才資衡量幹部現職”,參照編制軍銜,以幹部的軍隊級別為主要依據評定軍銜。同時,1955年2月全國人大第6次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還規定授予軍官軍銜的條件是現任職務、政治品質、業務能力、在軍隊的服務經歷和對革命事業的貢獻,規定每一軍官職務均須在定員編制表內確定其相當的編制軍銜。按這些標準,粟裕依然符合要求。
毛澤東:粟裕可以領元帥銜(5)
從“德”來看,粟裕有雲水襟懷,松柏氣節,具備古名將之風,與東漢謙虛隱功的“大樹將軍”馮異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堪稱人民解放軍的楷模之一。據《後漢書·馮岑賈列傳第七》記載:
(馮)異為人謙退不伐,行與諸將相逢,輒引車避道。進止皆有表識,軍中號為整齊。每所止舍,諸將並坐論功,異常獨屏樹下,軍中號曰“大樹將軍”。及破邯鄲,乃更部分諸將,各有配隸。軍士皆言願屬大樹將軍,光武以此多之。
當諸將大爭自己功勞大小的時候,光武帝麾下的名將馮異卻獨屏樹下,恥於言功。而實際上,據《後漢書·馮岑賈列傳第七》記載:東漢“中興將帥立功名者眾矣,惟岑彭、馮異建方面之號,自函谷以西,方城以南,兩將之功,實為大焉”。就是說,東漢開國將帥中,馮異和另一方面軍統帥岑彭的功勞其實是最大的。粟裕也同樣“謙退不伐”,且黨性原則堅強、胸懷開闊,是極有高風亮節的共產黨人。戰爭年代,粟裕多次率領部隊與其他部隊整編擴編。在核心領導的人事安排上,他一貫堅持以革命利益為重、以團結為重、以他人為重的原則,正確地處理本部與友鄰、下級與上級的關係,讓自己所屬部隊的原正職幹部擔任改編後的副職,把正職讓給參與合編的友鄰部隊,即使有的暫時不能到職,也要將正職空著留給友鄰。如成立蘇浙軍區和華中軍區、華中野戰軍等單位時,粟裕組建和長期指揮的新四軍1師的幹部,從上至下不少人由正職改任副職。同時,他自己以身作則,曾多次謙讓司令,成為開國將帥中“只爭工作、不爭職務,只爭重擔、不爭榮譽”的一面明鏡之一。
從“立有卓越功勳”來看,粟裕先後指揮華中野戰軍、華東野戰軍、第三野戰軍殲滅國民黨軍隊高達245萬,居全軍第一,占全軍總殲敵人數807萬的近1/3。毛澤東說:“因為蔣(介石)的力量百分之八十在江北地區,消滅了他的力量,也就算打倒他了。所謂蔣政權,也就是表現在他的軍隊上。”因此,指揮所部殲滅蔣介石軍隊最多的粟裕,對推翻國民黨政權,建立新中國的功勳是巨大的。因為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一直處在國共內戰的主戰場華東與中原,是蔣介石必爭的心腹之地,所以遭到蔣介石的精銳嫡系部隊的重點進攻,而粟裕卻在中央將幹部、人員重點配備東北野戰軍的情況下,在自己所處的險惡環境中,創造出許多以少勝多的戰爭奇蹟。粟裕指揮華東部隊建樹了我軍解放戰爭戰史上的眾多之最,他在解放戰爭短短的近四年間指揮戰役之多,規模之大,難度之巨,質量之高在古今中外顯然也是罕見的,尤其是在裝備與兵員均劣於敵軍,沒有喘息時間的情況下,以少勝多,打贏如此眾多的戰役,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粟裕在戰略上更為縮短解放戰爭進程立下了獨特的功勳。解放戰爭期間,*中央的重大戰略決策實際上主要有三個:一為抗戰勝利後的“向南防禦,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二是內戰初期的南線“三軍進擊津浦路”、北線“三路四城”的作戰方針;三為戰略防禦向戰略進攻階段的“南下躍進”戰略方針。這三大戰略方針,粟裕對後兩個做出了獨特的貢獻。*中央第二個大戰略方針中的南線計劃,也叫“外線出擊,向南作戰”,即晉冀魯豫、山東、華中三支野戰軍在津浦路兩側作戰。當其他兩大野戰軍指揮員遵令而行時,粟裕獨陳異議,建議依託解放區先在內線作戰,對軍委將原定的戰略方針轉變為“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再轉到外線”的方針,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央第三個重大戰略方針有兩步:第一步由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第二步由粟裕率領華東野戰軍第一、第四、第六縱隊(組成一個兵團)渡過長江南進。粟裕建議華東野戰軍三個縱隊暫不過江,留在中原打大規模殲滅戰,並以豫東戰役成功的作戰實踐迅速打開了中原戰局。1948年3月20日,毛澤東為*中央起草了對黨內的通報——《關於情況的通報》。通報中預計:“五年左右(1946年7月算起)消滅國民黨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僅僅過了7個多月的1948年11月14日,毛澤東在《中國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一文中又指出:“從現時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實際上解放戰爭進行了3年多一點時間就基本結束了。戰爭的進程從開始預計的5年變為後來的3年,粟裕的建議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毛澤東做出解放戰爭需要進行5年的判斷,是建立在敵人江北主力尚未被殲,而人民解放軍的部分主力即過江的設想上的。如此,我軍要在短短几個月內殲滅盤踞在江北的國民黨軍主力,顯然不太可能。既打不成豫東戰役那樣大規模的殲滅戰,也就沒有隨之而來的濟南戰役的勝利和舉行淮海戰役的條件了。
因此,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第二章第9條的元帥軍銜授予標準而言,粟裕顯然有著過硬的條件。黃炎培“粟裕是可以當元帥的”之語可以說是很中肯、客觀的。
二、只爭工作、不爭職務,只爭重擔、不爭榮譽。毛澤東:解放戰爭中,誰人不曉得華東粟裕呀!
當然,元帥軍銜的授予標準除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第二章第9條之外,還有其他一些規定。1955年1月,*中央軍事委員會(1954年9月恢復成立)發布《關於評定軍銜工作的指示》,規定“以德才資衡量幹部現職”,參照編制軍銜,以幹部的軍隊級別為主要依據評定軍銜。同時,1955年2月全國人大第6次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還規定授予軍官軍銜的條件是現任職務、政治品質、業務能力、在軍隊的服務經歷和對革命事業的貢獻,規定每一軍官職務均須在定員編制表內確定其相當的編制軍銜。按這些標準,粟裕依然符合要求。
毛澤東:粟裕可以領元帥銜(5)
從“德”來看,粟裕有雲水襟懷,松柏氣節,具備古名將之風,與東漢謙虛隱功的“大樹將軍”馮異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堪稱人民解放軍的楷模之一。據《後漢書·馮岑賈列傳第七》記載:
(馮)異為人謙退不伐,行與諸將相逢,輒引車避道。進止皆有表識,軍中號為整齊。每所止舍,諸將並坐論功,異常獨屏樹下,軍中號曰“大樹將軍”。及破邯鄲,乃更部分諸將,各有配隸。軍士皆言願屬大樹將軍,光武以此多之。
當諸將大爭自己功勞大小的時候,光武帝麾下的名將馮異卻獨屏樹下,恥於言功。而實際上,據《後漢書·馮岑賈列傳第七》記載:東漢“中興將帥立功名者眾矣,惟岑彭、馮異建方面之號,自函谷以西,方城以南,兩將之功,實為大焉”。就是說,東漢開國將帥中,馮異和另一方面軍統帥岑彭的功勞其實是最大的。粟裕也同樣“謙退不伐”,且黨性原則堅強、胸懷開闊,是極有高風亮節的共產黨人。戰爭年代,粟裕多次率領部隊與其他部隊整編擴編。在核心領導的人事安排上,他一貫堅持以革命利益為重、以團結為重、以他人為重的原則,正確地處理本部與友鄰、下級與上級的關係,讓自己所屬部隊的原正職幹部擔任改編後的副職,把正職讓給參與合編的友鄰部隊,即使有的暫時不能到職,也要將正職空著留給友鄰。如成立蘇浙軍區和華中軍區、華中野戰軍等單位時,粟裕組建和長期指揮的新四軍1師的幹部,從上至下不少人由正職改任副職。同時,他自己以身作則,曾多次謙讓司令,成為開國將帥中“只爭工作、不爭職務,只爭重擔、不爭榮譽”的一面明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