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
1947年1月,華中軍區與山東軍區合併為華東軍區,華中野戰軍與山東野戰軍合併為華東野戰軍。在此之前的1946年10月13日,在司令員在位的情況下,*中央明令副司令員粟裕負責華東野戰軍的戰役指揮。同一時期,其他方面軍負責戰役指揮的分別是: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東北野戰軍司令員*、中原野戰軍(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華北軍區(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後來均授銜為元帥。1948年5月,陳毅調任中原軍區與中原野戰軍後,粟裕被*中央任命為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本可名至實歸擔負起華東野戰軍的領導與指揮重任。如此,作為一個大方面軍的最高首長,他在1955年顯然將與彭、林、劉同列,成為疑義不多的元帥人選之一。但粟裕真誠謙讓,請求中央保留陳毅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的名義,自己僅任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代政委、代前委書記職務。儘管如此,陳毅還是離開了華東野戰軍,赴中原軍區與野戰軍履職,粟裕以代司令員、代政委的名義擔負起了華東野戰軍全面的領導與指揮責任。顯然,粟裕雖讓掉了司令員兼政委的名義,卻並沒有讓掉司令員兼政委的責任,也就是元帥的責任。1949年2月,華東野戰軍改編為第三野戰軍後,粟裕以前委書記的身份繼續主持三野前委工作,率領三野全軍作戰。直至1950年8月全國解放戰爭基本結束後,才因病離職休養。
毛澤東:粟裕可以領元帥銜(3)
1949年6月,軍委兩度明示粟裕擔任台灣戰役總指揮,這一職務顯然是野戰軍正職。從指揮兵員來看,攻台部隊包括第三野戰軍全部及其他野戰軍一部達16個軍65萬人以上,還包括軍委配屬的空軍和海軍。從指揮員人選看,粟裕曾經建議攻台總指揮由四野司令員或二野司令員擔任。由於台灣戰役將對整個太平洋地區和東南亞局勢影響極大,加上粟裕一貫的謙遜和有其他野戰軍一些部隊參戰,粟裕於1950年6月上旬請求軍委直接組織指揮台灣戰役。6月下旬,粟裕再次提出,請中央派二野司令員劉伯承或四野司令員*來主持台灣戰役,他本人作為華東地區的軍事領導全力協助該戰役的組織指揮。軍委和毛澤東出於對粟裕軍事才能的信任,仍決定由他負責攻台作戰。這一決定改變了粟裕長期負責大戰略區的軍事,卻只以副手名義出面的局面。
1950年7月,軍委任命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準備令其擔負抗美援朝指揮之責。在東北邊防軍改稱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於1950年10月19日正式出國以前,第四野戰軍13兵團、42軍以及50軍、第三野戰軍9兵團、第一野戰軍19兵團等部即相繼被劃歸東北邊防軍建制,軍委計劃東北邊防軍轄11個軍36個師連特種兵總隊及後勤部隊,共約70萬人。顯然,粟裕被授予的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同樣是典型的野戰軍(方面軍)正職。
1955年授銜以前,粟裕直接指揮過或計劃受其直接指揮的大將、上將級別的高級將領人數,可以說也是十分突出的,是實實在在的方面軍統帥級人物。統計如下:大將中有陳賡(1947年12月平漢路戰役期間;1954年總參謀部期間),張雲逸(1949年6月,華東軍區機關與第三野戰軍機關合併,粟裕為華東局分管軍事的常委、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主持華東軍區暨三野總部工作的副司令員、三野前委書記,張雲逸為華東軍區暨三野副司令員兼山東軍區司令員。1946年6月27日,粟裕致電張雲逸等人,指示山東軍區攻奪長山列島,於8月22日勝利結束),蕭勁光(1950年6月前後攻台戰役準備時期;1950年7月東北邊防軍計劃組建時期);上將中有王建安、韋國清、葉飛、許世友、宋時輪、張愛萍、陳士榘、鍾期光、唐亮、傅秋濤、宋任窮(均為解放戰爭時期華東野戰軍將領),蘇振華、謝富治、楊勇、王宏坤(均為1947年12月至次年1月一度歸粟裕指揮的中原野戰軍將領),蕭華、李聚奎、鄧華、賴傳珠、洪學智、韓先楚(均為1950年7月計劃中的東北邊防軍所屬的原第四野戰軍將領,或1954年總參謀部期間的副總參謀長),彭紹輝、張宗遜、王震、楊成武、李克農(均為1954年總參謀部時期的副總參謀長)。以上授銜將領共為28人,占9名大將57名上將的42%。除此以外,中將級別及其以下將領更為眾多。
在人民解放軍各個方面軍中,八位高級將領常常被部下或同事們尊稱為“某老總”或“某總”,並一直沿用至建國之後,成為比他們的職務更令後人景仰的稱號。朱德,被尊稱為“朱老總”,為紅軍總司令、解放軍總司令;賀龍,被尊稱為“賀老總”,為紅二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被尊稱為“徐總”或“徐老總”,為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彭德懷,被尊稱為“彭總”或“彭老總”,為解放軍副總司令兼西北野戰軍司令員;*,被尊稱為“林總”,為東北野戰軍司令員;陳毅,被尊稱為“陳總”或“陳老總”,為華東野戰軍司令員;聶榮臻被尊稱為“聶老總”,為華北軍區司令員;粟裕,被尊稱為“粟總”,為華東野戰軍負責戰役指揮的副司令員、代司令員。在方面軍級的軍事主官中,只有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是例外,未被稱為“劉總”。原因是劉伯承本人出于謙遜,不允許部下稱“劉總”,大家也就習慣於稱他為“劉司令員”了。建國後的許多文獻中,他與羅榮桓被稱為“羅帥”、葉劍英被稱為“葉帥”一樣,常常被尊稱為“劉帥”。粟裕與*因為統帥部隊時屬“少壯派”,很少有人稱之為“粟老總”及“林老總”。譬如,粟裕被撤掉總參謀長職務後,調到軍事科學院當副院長。1958年9月,葉劍英在歡迎粟裕的常委會議上,既不叫粟裕同志,也不叫粟副院長,而是叫粟裕為粟總。1984年2月,原華東野戰軍六縱司令員王必成得悉粟裕逝世後,又嘆又忿地說:“粟總是被浪費的人才!”“*”中,江青處處飛揚跋扈,但對戰功赫赫的粟裕不敢小視,常以“粟總”稱呼粟裕。當然也有稱呼“粟老總”的例外,原華東野戰軍13縱司令員周志堅在其《崢嶸歲月——周志堅*》中回憶說:“我心頭很沉重,回到縱隊指揮所,參謀報告說,粟裕同志要和我說話。我接過話筒,裡面傳來粟裕同志的聲音:‘攻擊剛開始,你們部隊傷亡就這麼大,進展也很慢,下去整頓一下再打。’粟老總嚴厲地批評了我們。我拿著話筒,一句話也沒有說。首長的批評是對的,我從心裡接受。”顯然,“某老總”或“某總”是對戰爭年代方面軍級以上的統帥人物的稱呼,從一個側面說明他們在方面軍中的地位,授予他們元帥軍銜是在情理之中的。
毛澤東:粟裕可以領元帥銜(3)
1949年6月,軍委兩度明示粟裕擔任台灣戰役總指揮,這一職務顯然是野戰軍正職。從指揮兵員來看,攻台部隊包括第三野戰軍全部及其他野戰軍一部達16個軍65萬人以上,還包括軍委配屬的空軍和海軍。從指揮員人選看,粟裕曾經建議攻台總指揮由四野司令員或二野司令員擔任。由於台灣戰役將對整個太平洋地區和東南亞局勢影響極大,加上粟裕一貫的謙遜和有其他野戰軍一些部隊參戰,粟裕於1950年6月上旬請求軍委直接組織指揮台灣戰役。6月下旬,粟裕再次提出,請中央派二野司令員劉伯承或四野司令員*來主持台灣戰役,他本人作為華東地區的軍事領導全力協助該戰役的組織指揮。軍委和毛澤東出於對粟裕軍事才能的信任,仍決定由他負責攻台作戰。這一決定改變了粟裕長期負責大戰略區的軍事,卻只以副手名義出面的局面。
1950年7月,軍委任命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準備令其擔負抗美援朝指揮之責。在東北邊防軍改稱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於1950年10月19日正式出國以前,第四野戰軍13兵團、42軍以及50軍、第三野戰軍9兵團、第一野戰軍19兵團等部即相繼被劃歸東北邊防軍建制,軍委計劃東北邊防軍轄11個軍36個師連特種兵總隊及後勤部隊,共約70萬人。顯然,粟裕被授予的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同樣是典型的野戰軍(方面軍)正職。
1955年授銜以前,粟裕直接指揮過或計劃受其直接指揮的大將、上將級別的高級將領人數,可以說也是十分突出的,是實實在在的方面軍統帥級人物。統計如下:大將中有陳賡(1947年12月平漢路戰役期間;1954年總參謀部期間),張雲逸(1949年6月,華東軍區機關與第三野戰軍機關合併,粟裕為華東局分管軍事的常委、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主持華東軍區暨三野總部工作的副司令員、三野前委書記,張雲逸為華東軍區暨三野副司令員兼山東軍區司令員。1946年6月27日,粟裕致電張雲逸等人,指示山東軍區攻奪長山列島,於8月22日勝利結束),蕭勁光(1950年6月前後攻台戰役準備時期;1950年7月東北邊防軍計劃組建時期);上將中有王建安、韋國清、葉飛、許世友、宋時輪、張愛萍、陳士榘、鍾期光、唐亮、傅秋濤、宋任窮(均為解放戰爭時期華東野戰軍將領),蘇振華、謝富治、楊勇、王宏坤(均為1947年12月至次年1月一度歸粟裕指揮的中原野戰軍將領),蕭華、李聚奎、鄧華、賴傳珠、洪學智、韓先楚(均為1950年7月計劃中的東北邊防軍所屬的原第四野戰軍將領,或1954年總參謀部期間的副總參謀長),彭紹輝、張宗遜、王震、楊成武、李克農(均為1954年總參謀部時期的副總參謀長)。以上授銜將領共為28人,占9名大將57名上將的42%。除此以外,中將級別及其以下將領更為眾多。
在人民解放軍各個方面軍中,八位高級將領常常被部下或同事們尊稱為“某老總”或“某總”,並一直沿用至建國之後,成為比他們的職務更令後人景仰的稱號。朱德,被尊稱為“朱老總”,為紅軍總司令、解放軍總司令;賀龍,被尊稱為“賀老總”,為紅二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被尊稱為“徐總”或“徐老總”,為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彭德懷,被尊稱為“彭總”或“彭老總”,為解放軍副總司令兼西北野戰軍司令員;*,被尊稱為“林總”,為東北野戰軍司令員;陳毅,被尊稱為“陳總”或“陳老總”,為華東野戰軍司令員;聶榮臻被尊稱為“聶老總”,為華北軍區司令員;粟裕,被尊稱為“粟總”,為華東野戰軍負責戰役指揮的副司令員、代司令員。在方面軍級的軍事主官中,只有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是例外,未被稱為“劉總”。原因是劉伯承本人出于謙遜,不允許部下稱“劉總”,大家也就習慣於稱他為“劉司令員”了。建國後的許多文獻中,他與羅榮桓被稱為“羅帥”、葉劍英被稱為“葉帥”一樣,常常被尊稱為“劉帥”。粟裕與*因為統帥部隊時屬“少壯派”,很少有人稱之為“粟老總”及“林老總”。譬如,粟裕被撤掉總參謀長職務後,調到軍事科學院當副院長。1958年9月,葉劍英在歡迎粟裕的常委會議上,既不叫粟裕同志,也不叫粟副院長,而是叫粟裕為粟總。1984年2月,原華東野戰軍六縱司令員王必成得悉粟裕逝世後,又嘆又忿地說:“粟總是被浪費的人才!”“*”中,江青處處飛揚跋扈,但對戰功赫赫的粟裕不敢小視,常以“粟總”稱呼粟裕。當然也有稱呼“粟老總”的例外,原華東野戰軍13縱司令員周志堅在其《崢嶸歲月——周志堅*》中回憶說:“我心頭很沉重,回到縱隊指揮所,參謀報告說,粟裕同志要和我說話。我接過話筒,裡面傳來粟裕同志的聲音:‘攻擊剛開始,你們部隊傷亡就這麼大,進展也很慢,下去整頓一下再打。’粟老總嚴厲地批評了我們。我拿著話筒,一句話也沒有說。首長的批評是對的,我從心裡接受。”顯然,“某老總”或“某總”是對戰爭年代方面軍級以上的統帥人物的稱呼,從一個側面說明他們在方面軍中的地位,授予他們元帥軍銜是在情理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