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韓藝跟著弘化公主一塊回到青海湖那邊,但是他們可是沒有閒著,到處視察,主要就是商定如何提升生產力。

  當初,韓藝建議弘化公主是採取農牧均田,而礦產、鹽歸國家專營的經濟制度,目的就是趕緊恢復生產,因為當時吐谷渾被打的一窮二白,而如今都已經穩定了下來,政策也執行的非常到位,百姓都有了自己的田地,但是這種生產後繼乏力,如果要與韓藝的計劃同步,就不需要轉型為手工作坊的模式。

  如今牛羊已經成群,那麼羊絨羊毛、駝毛駝絨的買賣就應該做起來了,如今中原地區人們開始富裕起來,道路也都已經打通了,羊毛可以從大都護府直接賣到江浙地區,整個中原對於羊毛需求非常高,吐谷渾的羊毛紡織,並不會影響到西北其他部族。

  田地已經規劃完善,那麼經濟作物就應該種起來了,油菜花、當歸、蠶豆,等等適合於青海地區的經濟作物。

  因為這是韓藝早就設計好的,他的政策都是發展生產力,財富不是憑空誕生的,而是要生產出來的,均田制肯定不會韓藝的終點,韓藝當初在這裡實行均田制,肯定是有後續計劃的,他只是將這些告知弘化公主,怎麼招商引資,怎麼運營,在那裡建作坊,等等。

  當然,韓藝在此,還不僅僅是為了幫助吐谷渾提升生產力,他還在等西北的商人來此開會,他來的時候,已經讓人去將那些西北大富商給請來青海湖。

  其實裴行儉那邊早就在陸續撤兵了,裴行儉是文武雙全,他知道這麼耗下去,對於西北地區發展不利,他也沒有想打到吐蕃去,因此他根據雙方勢力對比,陸陸續續讓一些人回去,等到大雪過後,他又撤走了一大部分人,因為他看出吐蕃那邊士氣殆盡,不存在進攻的可能性,而他的兵都是百姓,不是職業士兵,你們該放牧的去放牧,該生產的去生產。

  等到韓藝與弘化公主談的差不多,西北那些大富商,大酋長也趕到了青海湖,整個青海湖邊上,立刻變得熱鬧非凡。

  「韓尚書來了!」

  「兀可烈見過韓尚書。」

  ……

  韓藝一到,這些富商紛紛上前來,每個人臉上都保持著亢奮之色,完全看不出他們剛剛捐出了一大筆錢。

  這因為他們得到的更多,只不過這些東西,都是肉眼看不見的。

  從古至今,不管是中原,還是在這西北地區,這是頭一次商人大規模的參與戰爭之中,充當主力,並且還獲得了最終的勝利。而且他們是不但打贏了外敵,就連內部的舊貴族階級,也被他們打敗了,錢雖然花了不少,但是為西北奠定了商人為首的基礎。

  此戰過後,西北地區基本上就是商人說了算。

  托祿東贊的福,將那些企圖恢復突厥王朝的人都給引了出來,這仗打輸了,這些人當然是被商人給一鍋端了。

  這些商人可都不蠢,他們也沒有中原商人那種卑微的心態,他們骨子裡還是有著野獸般的思維方式,勝者為王,他們就覺得咱們打贏了,那咱們就應該做老大,但是他們知道這些迂腐的舊貴族階級是他們的天敵,商人要當家做主,就得將這些人都給殺了,故此在戰爭的後期其實非常殘酷的,他們暗地裡勾結,秘密清除這些舊貴族,而當時裴行儉哪裡有工夫管他們,而且他們屬於內鬥,裴行儉一個漢人也不太好做聲。

  這也是為什麼他們到如今都非常亢奮,因為商人開始主導西北地區。當然,官府與商人的關係也是非常微妙的,基本上是平等的狀態,因為在最初的階段,李治就沒有給他們太多的限制,咱們有商有量,你們別給我添亂就行,秩序、安保朝廷來做,稅你們要繳,你給多少稅,就享有怎樣的待遇,但是比起唐王朝以前對於突厥的羈縻制度,又嚴格了一些,羈縻制度,就還是封突厥人為王,還是他們突厥人自己說了算。

  而如今的交稅大戶,肯定是商人,舊貴族要麼變成商人,要麼就被打下去了,官府是肯定要尊重他們,這衣食父母呀,我管理的好,我的生活才能變得更好。

  而反過來說,這個制度是唐王朝定下來的,在這個制度上,商人才得以發展,如果他們將官府給否決了,就等於是否決了自己,沒有官府,那就得選老大,那就是要重回酋長制度,故此他們也非常尊重官府,相互尊重,各司其職,大家是其樂融融啊。

  對於李治而言,李治是無所謂的,因為他們是一群商人,就沒有領頭的,就算有人想領頭,那大部分商人也不會聽他的,道理很簡單,他們個個都還指望著靠著中原這個大市場發財,誰要去打中原,那不是打他們的衣食父母麼,他們當然不會答應。

  而韓藝乃是這一套制度的鼻祖,整個制度都是他弄出來的,又是天下第一富商,別看韓藝年紀小,這些酋長、富商如今對於韓藝那絕對是非常非常的尊重,發自內心的尊重,估計看到李治都沒有這麼尊重。

  「見到你們還活著,我真是感到非常開心。」

  韓藝輕輕拍了拍兀可烈的肩膀。

  「哈哈!」

  大家皆是仰天大笑,是豪氣沖天。

  兀可烈笑呵呵道:「托韓尚書的福,我們都還活著。」

  他們出得是錢,只有少數那麼幾個商人,是自己領兵去的,其實商人在此次戰爭中的傷亡,可以忽略不計,大富商全都活著,因戰火也沒有燒到他們那裡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