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但是祿東贊可不是廉頗,廉頗只是一個將軍而已,祿東贊乃是一代梟雄,吐蕃上下誰敢撤換他?你要撤換他,他先就將你給撤換了。

  這麼繼續打下去的話,西北一定會垮,並且中原也吃不消,為了一個高原,不宜人居之地,付出這麼大的代價,這明顯就不划算。

  故此在武媚娘的勸說下,李治是下定決心停戰,面子畢竟不能當飯吃,而且李治也不是很在乎這些,他不知道裝過多少回孫子。

  正當這時,裴行儉的信也到了長安,一剛開始裴行儉忙著收復疏勒、于闐,沒工夫跟李治匯報,如今大雪令兩邊戰事停歇,裴行儉就趕緊向李治匯報情況。

  李治看完這一封信之後,不禁神色黯然,面露哀傷之色。

  裴行儉將來濟的事,告訴了李治,希望李治允許來慶遠將來濟的屍首運回家鄉安葬。

  李治這才知道,原來是來濟救了西北,並且來濟在這場戰爭中以身殉國,可是要知道,先前他們都還準備調查來濟與長孫無忌是否有勾結,這真是狠狠一個耳光打在李治臉上,你說人家造反,但是人家為了國家連命都不要了,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李治臉上是火辣辣的。

  除此之外,裴行儉還建議李治與吐蕃講和,休兵,這道理跟武媚娘說得是一模一樣,不能再打下去,不然的話,西北發展將會停滯,甚至於倒退。

  反而對於自己的功勞,是輕描淡寫的一筆帶過,比如說,收復疏勒、于闐等地。

  裴行儉如今統帥四鎮,手握重兵,而且離長安非常遠,他其實可以藉此鞏固自己在那裡的權力和地位,但是他卻建議李治休兵,一旦休兵,他手下的兵就都得回去。

  可見裴行儉是非常忠於大唐的。

  李治心裡非常感動,在這一回事上面,他是犯了不少錯誤,卻是關隴集團的成員,幫他給彌補了過錯,吐谷渾也是王方翼、趙持滿,拿命在那裡頂著,若非這些人,局勢對於大唐將會非常不利。

  李治就拿著裴行儉這封信,給樞要大臣們看,其實主要也就是給許敬宗他們看的,你們說裴行儉、來濟謀反,人家以身殉國,以身報國,你比他們忠心,那你也去殉國啊。

  許敬宗非常鬱悶,他只是一個執行人員,你們要不拍板,他哪有這能力。

  但是李治是君主,他們是臣子,鍋當然他們來背,那句話怎麼說來著,陛下聖明,臣罪當誅。

  許敬宗也明白李治的意思,李治不是要怪罪他,也不是要噁心他們,只是在暗示他們,這長孫無忌謀反一案,就到此為止吧,不要再繼續追究下去,剩下的那些人都是忠於朕,忠於大唐的。

  那邊武媚娘其實也覺得差不多了,該殺得都已經殺了,活著的,要不已經是一隻腳也入土了,要不就是乳臭未乾的小娃,他們掀不起什麼風浪來。

  裴行儉的這一封信,來濟的殉國,其實基本也就宣告,長孫無忌已經成為過去。

  李治先是追封來濟為楚州刺史,允許安葬家鄉,並且給予一品大員的葬禮,還恢復了來慶遠他們的官職和一切榮譽、福利。同時,他也借著裴行儉的這一封信,在朝中宣布將要尋求停戰。

  但是這場戰爭是吐蕃挑起的,不可能讓大唐先認錯啊。

  不過李治也知道,祿東贊肯定是不會主動認錯的,因為吐蕃自始至終,並未向大唐宣戰,大唐也沒有去譴責吐蕃,但是就連長安的百姓都知道是唐朝是在跟吐蕃打,如果祿東贊認錯了,那不就承認吐蕃不宣而戰,且不說上不上和氣,不宣而戰,這是非常可恥的,大唐東征高句麗,早一年就提前宣戰了。

  許圉師就出了個主意,建議李治遣使去責罵白蘭、弓月、處月。

  李治聽從了許圉師的建議,於是就遣使去問罪白蘭、弓月、處月。

  這一番痛罵下來,祿東贊那是心領神會,李治怎麼可能還不知道是他出得兵,但是李治並沒有說破,顯然就是不想跟吐蕃全面開戰。

  其實祿東贊是早就不想打了,他也受不了呀,吐蕃可沒有大唐富裕,他吐蕃出兵,主要是為了自保和爭奪領土、人口,因為吐蕃還是奴隸制度,奴隸主打仗,當然是為搶奴隸,搶土地,而如今僵持在這裡,什麼也得不到,而且唐朝已經消滅了高句麗,李績他們都回長安了,誰也沒法徹底消滅誰,繼續打下去,也只會兩敗俱傷,關鍵也沒有什麼意義。

  祿東贊就趕緊遣使向大唐道歉,說白蘭、弓月、處月受人挑撥,才冒犯李治的天威,我監督不利,愧對大唐陛下的信任,云云之類。

  李治都只是稍微看了一眼,就明白祿東贊也不想打了,於是趕緊派人傳信給韓藝,讓他趕緊搞定那邊,過來跟祿東贊談判,順便收拾西北的那爛攤子。

  ……

  平壤。

  「什麼?你說西北的商人阻止了吐蕃的大軍?」

  韓藝聞此消息,不禁猛地一驚。

  他身前一人點頭道:「據我們的人所查,最開始是由來濟鼓動商人支援大都護府的,到後來愈演愈烈,整個西北的商人都站出來支持大都護府。」

  「來濟?」

  韓藝眉頭緊鎖,我還真是小看了這古人啊!道:「如此說來,來濟是立下了大功,那長安是什麼反應?」

  「是,但是來濟已經戰死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