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等於這政策是從底下發起的,那麼州自然也對於縣失去了絕對的管轄權,好比說庭州就只有對於庭州有絕對的管轄權,周邊縣他很難去管的,我縣裡面幾個衙役,可不是你刺史說了算,而是稅務來決定的,除非你私人掏錢,那當然沒有問題,倒是你們刺史想要享受,想要增加開銷,你還得找我要錢,因為相對於州而言,縣的財政直接決定州的財政,都護府的財政又是由州來決定的,一級一級往上。

  當然,這也不是說當地酋長完全做主,這個需要官府與百姓溝通的,大家商量著辦,這就剝奪了官府剝削、壓迫百姓的權力。

  這也是李治答應的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這樣一來,刺史不具備集權的基礎了,你要造反,你一沒錢,二沒人,權力又是極度分散的,你拿命造啊。李治可從未奢望說要靠剝削西北百姓發財,問題是這山高皇帝遠,作為個人利益而言,刺史肯定會想盡辦法剝削百姓,不然當這官幹什麼,可萬一造成混亂,會對中央政府造成非常大的損失,朝廷出兵鎮壓一回,都夠你貪一輩子了。

  當初陳碩真造反可都是那些混蛋縣令造成的,跟李治沒有關係,要是李治知道的話,他肯定會發糧食,當時大唐已經恢復過來,救濟一個縣還是沒有問題,可損害的卻是李治的利益,被罵也是李治,李治真覺得冤枉,他也想杜絕這種情況發生。

  還有一點就是,這縣決定州的財政,州可沒法決定中央的財政,道理很簡單,縣之所以個限制州的權力,那是因為縣能夠影響到州的財政,可是朝廷的財政可不需要你西北來支撐,就你西北那點稅收,還不夠咱們中原官員一年的吃喝開銷,只要你們能夠自給自足,別連累中央財政就可以了,但是反過來,政策是中央定的,商人條例也是經過中央的首肯,才能夠施行。

  只是說對於目前的中原王朝而言,西北需要是安定,是推行漢制,融合民族,建立起統一的政權,這個政策的出發點就是幫助兩地融合完成過度。等到完成了絕對的統一,今後還是可以與時俱進的,政策是可以改變的,當初韓藝將政策一分為二,基本政策是不改變,李治也不想改變,但是商人條例是意向,這就是可以改變。

  李治也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經過深思熟慮才答應的。

  至於人事安排,李治是讓韓藝與吏部尚書安排縣一級別的,刺史還是由大臣推薦,皇帝直接任命,這個跟中原一樣。

  李義府、許敬宗就很無語,當我們是傻子呀,既然是自下往上的權力劃分,那縣一級才是最關鍵的,但是他們也不好說什麼,制度就是這樣安排的,五品以下,吏部決定,五品以上,皇帝任命。當然,他們也不太稀罕,誰會送錢給他們,去西北謀求一官半職,這是花錢找罪受。

  另外,就是建設好官府之後,要趕緊推行漢字、漢語、漢學,要在當地建立學院,宣揚華夏文明文化,加大對於西域的貿易來往,兩地百姓的融合。

  商議完西北之事,接下來就是談吐谷渾。吐谷渾再怎麼說也是個藩國,西北如今是自家的,那當然先談西北,再談吐谷渾,非常的實在。

  而關於吐谷渾就兩個主要議題,駐軍和貿易。

  而關於駐軍,李治自然先問李績,你們這些外行人就別插嘴,「司空以為該派多少人前去為好?」

  「五千人。」李績直接說道,顯然是考慮過的。

  韓藝皺眉道:「這是不是少了一點。」

  他並不清楚這個駐軍情況,這唐朝跟宋朝可不一樣,宋朝是募兵制度,有多少兵可以派多少兵,人家府兵制,你讓百姓去國外駐軍,人家百姓不他會願意去,可募兵就那麼一點人,這五千人可真是不少了。

  李治稍稍點了下頭,但是顯得有些猶豫,他也不知道這五千人夠不夠用。

  李績道:「陛下請放心,五千足以。這五千士兵配合吐谷渾的一萬大軍,足以抵擋住赤海、白蘭二部的進攻,要是吐蕃調遣大軍來進犯,那麼至少也得屯集十萬大軍才能防守得住,可是這兵是派得出,但養不起,因此臣之所以建議派五千士兵前去吐谷渾,要是防止周邊部落的突然襲擊,以及為我們的援軍爭取到足夠的時日。」

  李義府立刻道:「臣贊成司空的建議,另外臣認為這五千士兵的軍費,理應由吐谷渾出。」

  許敬宗道:「李中書言之有理,咱們出兵是保護他們,沒道理還讓咱們出錢。」

  韓藝聽得好笑,保護他們,你們真是鼠目寸光,咱們是保護自己好不,真是的。他立刻道:「陛下,吐谷渾目前都需要救濟,連自己的軍隊都養不起,那還能養得起我們的軍隊,再者說,既然我們已經答應出兵保護,何必還在乎這五千人的軍費了。」

  「韓愛卿言之有理,也就五千人的軍費而已,朝廷還是能夠拿得出。此事就交由兵部尚書去安排。」

  「微臣遵命!」

  李治又道:「相信各位愛卿也知道,韓尚書與吐谷渾談成了一筆買賣,用吐谷渾的鹽從中原交換所需物資,此事——!」

  他本想說這事就交給韓藝去處理,可他話未說完,李義府突然道:「陛下,關於此事,臣倒是有些看法。」

  李治哦了一聲,「愛卿請說。」

  李義府先是問道:「敢問陛下,這貿易是朝廷與吐谷渾接觸,還是讓商人前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