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李義府道:「如今我大唐才剛剛征服西北地區,暫不收稅只是權宜之計,將來還是會徵稅的,可若採納韓侍郎的稅法,將來可就不好變動了。」

  韓藝呵呵道:「李中書,西北的確才剛剛征服,可是東突厥舊地呢?可有不少年了吧,而一直也不設常賦,朝廷也一直滿足於徵收納貢。為什麼李中書不建議陛下在東突厥舊地徵收常賦,我這稅法雖不如中原稅法帶來的效益大,但至少也是明文規定,是以常賦,比起羈縻制度,是一種進步,並且還深得西北各部落的推崇,為什麼明顯的進步,落到李中書嘴裡,就變成了毫無益處,我真是費解。如果李中書能夠想辦法在東突厥舊地徵收常賦,並且不引起紛爭的話,我就收回我的話,並且向李中書賠禮道歉,如果李中書能夠我這位學生,我願意拜你為師。」

  李義府要有這個能耐,他就早上位了。

  他跟許敬宗都是讀書人出身,當然是遵從古制,而且看不起胡人,韓藝這一套完全就是顛倒過來了,太過於超前,因此他們沒法接受。

  可不管怎麼說,韓藝都是進一步加強了朝廷對於少數民族的統治,以前都是隔三岔五上個貢,朝廷還得回饋禮物,類似於藩國與宗主國的關係,但是韓藝這麼做,至少每年都有稅賦,可別小看這一點點稅收,這可是很大的進步啊。

  李治突然道:「行了,你們先別打斷的韓藝話,先聽韓藝說完。」

  許敬宗、李義府立刻退下。

  李治又向韓藝道:「你繼續說下去。」

  「是!」

  韓藝道:「臣之所以去西北,蓋因蘇老將軍的邀請,原本是沒有這打算的,因此這一切真的是臣臨時起意,而非是早就計劃好的。為什麼臣會這麼做,就是因為當臣到了西北,看到令臣驚訝的一幕。」

  李治哦了一聲道:「是什麼?」

  韓藝道:「就是漢人與胡人在西北地區相處的非常融洽,大家不分彼此,團結一心,共同努力,這與臣上回去西北可是截然不同。」

  李治驚訝道:「此話當真?」

  韓藝道:「陛下若不信,可派人前去視察,臣絕無半句虛言。」

  李治又問道:「那這是為何?」

  「皆因為通商。」韓藝道:「當初朝廷鼓勵商人去西北行商,中原的商人帶去了大量的財富,以及西北百姓日常需要的商品,而當時西北百姓正需要這些,需求供應,一拍即合,二者完全沒有敵對的理由,而且大家都是奔著同一個目標,就是賺錢,這道不同不相為謀,而如今兩邊卻是志同道合。

  再來就是兩地的習俗本就大為不同,哪怕是在中原地區,各地的風土人情皆為不同,尚有鄉紳在旁輔助,更何況中原與草原。想要改變是不可能的,原因臣先前也已經說過了,但是朝廷必須讓兩地融合在一起,反之,如果隔閡越大,老死不相往來,互不相識,那怎麼能說是一個國家的子民,這矛盾只會日益加劇。

  但是讓農夫去西北,顯然是不可能的,士子也是不可能的,唯有商人願意去西北。這買賣買賣,是不可分離的,只有一方的話,那鐵定玩完。如果以買賣來聯繫兩地的話,那麼就能緊緊的將兩地百姓糅合在一起,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臣才建議在西北以商為先的原則。」

  第1401章 大統一進程

  李治聽得是若有所思,時不時還點點頭。

  其實韓藝這話很好理解,中原人士看不起胡人,也不願意跟胡人來往,官員去到西北,通常都被視為被貶,唯有商人除外,但是如果你要徹底統治西北,那麼當然促進兩地的來往,商人就是唯一選擇。

  韓藝繼續說道:「一直以來,中原王朝都希望能夠推行漢制,但是無一成功,因此先帝才採取羈縻制度,以胡人制胡人,但是這種制度非常鬆散,阿史那賀魯已經讓我們吃了教訓,可見其中有著許多不安因素。因此臣認為還是加強統治,不再以胡人胡制來治胡人,應當全面推行我們中原官府制度。

  但是一味的照搬全抄,是鐵定不行的,其中細節還是需要改變的,整個商人條例雖然確定了以商為先的準則,但同時將權力賦予了官府,這規矩雖是他們自己立的,但是確有官府來全權執行,等於權力還是在官府手裡,如果陛下採納臣的建議,就可以在西北各個地區建立州府縣,設立官府。

  而因規矩又都是他們自己定的,因此他們不會再像以前那樣,排斥官府的存在。再來,如果朝廷允許西北以商為先的原則,是可以讓當地百姓看到朝廷是一心在為他們著想,幫助他們致富,讓他們過上更好的生活,比起阿史那賀魯而言,要好得多,那他們當然會以自己是大唐子民而感到幸福和自豪。這也是他們心甘情願的答應遵守一個國家,一個君主的基本原則的主要原因。

  反之,如果用大刀架在他們的脖子上,威逼他們低頭,他們的確會低頭,但是他們心裡可不會這麼認為的。先帝以德服人,但僅限於先帝自己,因為先帝有著令人臣服的魅力,而且當時的情況與如今已經是大不相同了,因此這是不可持久的。因為這人都是現實的,不管是中原百姓,還是草原上的百姓,沒有飯吃,他們就會造反,因此臣認為最終還是得以利益服人,只要百姓生活的好,那他們才會心甘情願的臣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