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均田制有一個非常大的弊端,就是不管你是什麼土地,你都必須要種糧食,因為唐朝的每個地區都是封閉式的,甚至可以縮小到鄉村,有些人一輩子都沒有出過村。

  除非是長安、洛陽這種大都市,不然的話,誰會將糧食運送過去,那麼只能靠自己去種,自給自足,畢竟人是離不開糧食的。這也是為什麼華夏這個民族最擅長的就是改造地球,精耕細作,讓貧瘠之地也能養活一方人,但這並不符合經濟原則。

  明明這塊地適合種葡萄,你偏偏要種糧食,這損失可是巨大的,不管是對個人,還是整個國家而言,你種葡萄釀酒,一年一百貫,種糧食一年十貫,這就是十倍之差啊。

  如果能夠解決這個糧食問題的話,那麼就可以因地而種,國家財富肯定會大幅度上增的。其實這糧食問題也好解決,因為不是國家沒有糧食,只是糧食都在商人和鄉紳手中,他們的糧食吃不完,那現在商人需求各種原料,因為商業已經在復甦了,因此現在商人非常願意拿原料去換糧食,這樣一來,貨物就流通起來了。

  李治一看這麼多資料,這一時半會也看不了,讓張德勝先收著,又朝著韓藝道:「就算如此,也不能夠增加這麼多吧?」

  這個倍數讓他感到非常的驚訝。

  韓藝笑道:「陛下,種植桑樹可不是產絲這一門生意,那桑樹全身是寶,桑木可以做弓、轅、犁,樹皮還能造紙,桑子可以糧酒,枯枝可以做柴火,這些都是可以賣錢的。實在是如今那些貧瘠之地產生的財富實在是太低了,其實臣的這個估計值還是比較保守的,畢竟還沒有對土地進行現場勘查。原本在貧瘠之地種糧食,不需要多少人,因為很多地都不能種糧食,但是如果適合種桑樹的話,就需要非常多的人去管理,這些人必須要交稅,那國家稅收肯定會增加的。」

  幾十倍財富!

  李治挺激動的,這不就是變廢為寶麼,雖說在一定程度上衝擊了均田制,但是均田制又不是老天的旨意,更加不是信仰,還不是為了國家安定,為了百姓能夠生活的更好,如果破壞均田制可以讓國民皆好,那幹嘛不去破壞,而且還能防止土地兼併,這土地在百姓手中,並不可怕,就是害怕被人兼併,這會損害了皇帝、百姓、國家三者的利益,土地兼併,百姓造反,皇帝背鍋,國家滅亡,這可是套路來的,指著韓藝笑了笑,這小子真是算得太精了,道:「你都說得這麼好了,朕要不答應你,豈不成昏君了,此事朕准奏了,若是真的能夠取得你所講的收益,到時朕會在全國推行這種因地而種的政策。」

  韓藝心中一喜,忙行禮道:「微臣定當不負陛下的厚望。」

  ……

  但是韓藝並未急著去安排,在第二日,他就急忙忙的來到司空府拜訪。因為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吐蕃和吐谷渾的爭鬥,但這不是韓藝原本的計劃,而只是他的應對之策,其實也很倉促,他心裡沒有一點把握,而且李治又讓他負責了這一部分的外交事宜,他必須要立刻弄清楚,而在戰爭方面,那當然是向李勣這個權威請教。

  不過話說回來,若是可以的話,韓藝是不願意來的,因為李勣太陰了,跟他說話很累。

  因此剛一見面,韓藝就不繞彎子,將李治命他去接待祿東贊和河源郡王諾曷缽的事告訴了李勣,其實他是很喜歡繞彎子的,但他知道自己是繞不過李勣,咱們就直接一點。

  李勣才不管這些了,反正李治又沒有下旨讓他說,跟沒睡醒似得,道:「老夫對此沒有任何意見,不知你來找老夫作甚?」

  韓藝聽得一臉鬱悶,他以為自己夠直接了,只能解釋道:「這個外交是建立在實力上面的,我希望能夠更加清楚吐蕃和吐谷渾雙方的實力對比,當然,我會去查一些資料,但是有些軍事上實力對比,還是請教司空要更為可信,雖然司空沒有參與當初我大唐與吐谷渾的一戰,但是司空肯定對於吐蕃和吐谷渾的實力是知根知底。」

  李勣面對韓藝也非常謹慎,他從未將韓藝當成一個小輩看,韓藝的心機,他也是見識過的,問道:「你想知道什麼?」

  韓藝道:「我想知道一旦真的發生全面戰爭,吐谷渾究竟不能抵抗吐蕃的攻勢。」

  「這不好說,戰場上是千變萬化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也是多不勝數。」

  李勣永遠不會把話說滿,先打個預防針,然後才道:「但是就雙方實力,以及天時地利人和,吐蕃如今都占有絕對的優勢,其實吐谷渾以前的實力不弱於吐蕃,但是後來因為與我大唐一戰,國力大損,而那邊吐蕃也完成了高原的統一,就剩下吐谷渾這一隅之地了,在這此消彼長間,雙方的差距是越來越大了。」

  韓藝又道:「那如果我大唐出兵援助呢?例如採取我的那種僱傭兵的做法?」

  李勣沉默不語。

  韓藝道:「司空,是不是也防守不住?」

  「老夫說過,戰場上的局勢是千變萬化的,誰也無法預計。」

  李勣又道:「因此,就算我大唐傾盡全力,也未必能夠保證一定勝利。」

  果然如此!韓藝聽得皺了下眉頭。

  現在吐蕃可也是一個強國,尤其是軍事力量,不然的話,李治也不會這麼糾結。

  李勣繼續說道:「雖說我大唐國力強於吐蕃,但是如果高原作戰,我中原勇士需要克服很多的困難,而且,我們大唐打仗,必定是損耗國力的,但是吐蕃的話,他們的軍隊都是奴隸主組成的,因此戰爭對於他們而言,是掠奪奴隸最常見的一種手段,反倒是能夠增強國力的,因此他們熱衷於戰爭。」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