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李治忙道:「什麼辦法?」

  「其實這個辦法,微臣曾跟陛下提到過。」韓藝道:「就是全國經濟化。」

  李治聽得皺了皺眉,全國經濟化,那麼均田制肯定就拜拜了,這是動搖國之根本。

  韓藝忙道:「陛下不要誤會,微臣此番建議,不是真的要搞什麼全國經濟化,我大唐目前條件還不成熟,微臣只是打算針對一些特殊的地區。」

  李治道:「特殊的地區?」

  韓藝點點頭道:「因為均田制的關係,因此我大唐百姓不管是在任何土地上面,都得進行耕種,否則的話,就不能交納稅收,但是據臣所知,其實在河隴地區有著不少貧瘠的土地,在這些土地上耕種,產量非常少,因此這些地方是地廣人稀,不是百姓不願意遷往,而是當地承受不了這麼多人口,糧食產量非常有限。

  因此微臣建議在因地適種,倘若土地不適合耕種,那麼就不要種糧食,該種一些可以適合這土地的種植物。微臣出於農家,對於桑樹並不陌生,桑樹非常適宜在貧瘠之地生長,因此微臣是打算在整個河隴地區的貧瘠之地,大規模種植桑樹,將耕地改為桑樹林。」

  李治道:「農桑皆是國之根本,種桑樹本也是朝廷的政策,可這桑樹不能夠當飯吃,百姓都種桑樹去了,那百姓吃什麼?」

  因為小農經濟,百姓都是要自給自足,是離不開耕地的。

  韓藝道:「陛下忘記微臣剛剛說得全國經濟化了麼?」

  李治微微皺眉道:「你有辦法讓商人將糧食運送到當地?」

  韓藝道:「若無辦法,微臣怎敢來見陛下。微臣之所以建議種桑樹,不僅僅是為了財政,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跟吐蕃、吐谷渾有關。」

  李治一愣,道:「這兩件事有什麼關係?」

  「陛下請稍等!」

  韓藝從很多資料中,找出一份來,遞給李治道:「這一份資料是長安糧價和絹布在西北計劃前後的價格變化,還請陛下過目。」

  李治拿來一看,略顯驚訝道:「在這短短兩月內,糧價漲了四文錢,一匹絹也漲了十文錢,不對呀,如今秋收剛剛結束,糧價應該下降才是,怎又會上漲了。」

  韓藝笑道:「全因西北計劃,西北計劃雖然沒有耗費我關中的人力,但是糧食是避免不了的,商人和朝廷都得運送糧食去西北,因此糧價才會上漲,不過這個價格才算是真正的糧價,最初的糧價太低了,傷害了農民的利益,這其實是對於國家有利的。至於絹的話,同樣的道理,絹是胡人所愛,勝於我大唐銅錢,商人將絹作為貨幣帶去西北,絹的價格也會隨之上漲。」

  李治點點頭道:「原來如此。」

  韓藝繼續道:「如果真的發生了戰爭,而陛下也採納了微臣的建議,那麼我大唐必須要加大對於西北地區的投入。然而,雇當地胡人是需要錢的,微臣建議以絹為主,將絹作為西北主要的貨幣,如果要徹底統治西北,貨幣必須要統一,銅錢的話,以目前的情況,我們大唐發行的貨幣根本不能滿足西北地區,能夠供中原所用都已經是萬幸了。如果這一系列的政策都施行了,那麼絹的價格必定還會再漲,絹的好處在於只要用桑樹便能織布,而且是無限的,因此大規模種植桑樹,其實就是在我大唐製作貨幣,統一西北貨幣打下基礎。

  不僅如此,多半絹都會被胡人中的一些商人給掌控,他們會拿著絹去西域貿易,換來我大唐需要的貨物,再倒賣給我大唐,但是他們不能生產絹,這會讓他們更加依附我大唐,到最後徹底融為一體。」

  李治沉吟半晌,道:「可是這還是沒有解決糧食的問題,沒有糧食,就必須需要有耕地,哪怕是在貧瘠之地上。」

  韓藝道:「陛下,有利可圖,商人比較趨之如騖,而西北計劃,商人在其中占有主要的地位,因此將來商人對於絹布的需求會與日俱增的,朝廷可以給予政策保護,讓百姓將土地承包給商人,由商人來僱傭當地百姓種植桑樹,那麼商人當然要將糧食運送到當地。

  而且,這樣可以有效的防止土地兼併,承包只在於土地的使用權,而不是所有權,土地還是當地百姓的,百姓手中的土地多半都是口分田,等於土地所有權還是朝廷的,土地的本質關係,是朝廷與百姓,使用權是百姓與商人,採取承包制度,朝廷可以介入,又防止了商人兼併土地,並且朝廷可以以此來管控商人。

  另外,大規模的桑樹林必定會吸引商人前去開織布坊,商人過去了,必須又要僱傭人力前去,等於就是減少了狹鄉的壓力,將人口遷往寬鄉,這不是我大唐一直以來的政策麼。不但如此,這對於國家財政也是受益無窮。原本的貧瘠之地,地廣人稀,而我朝稅收是按人算的,因此稅收少,而且國家到時也需要大量的絹布,桑樹林種植成功的話,根據臣的估計,貧瘠之地生產的財富會至少增加二十到三十倍,稅收會增加十倍倍。」

  李治震驚道:「這麼多?」

  韓藝將所有資料呈上,道:「微臣在陛下面前絕不敢妄言,這些關於微臣前面根據詳細具體的資料,保守計算出來的結果,唯一一點不敢確定的,就是不知道有多少貧瘠之地可以種植桑樹,一旦確定之後,這個數可能還能增長。」

  第1075章 這鍋老夫不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