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李義府一愣,有些後悔了。

  不愧是最佳助攻者。韓藝心中一笑,開口道:「若是朝廷將賢者六學劃入制科當中,可以從中提拔很多人才上來,補充明經科缺失的人才。而且,咱們不是還有鄉試和州試麼,朝廷可以在鄉試中,放入一些明經科的內容,再放一些策論進去,這樣不但能夠減少鄉試的難度,還能讓各地考生對於新的進士科有一個比較好了解。」

  許敬宗道:「策論的話,沒有標準答案,全以官員判定,在地方上,朝廷是鞭長莫及,怕是會被當地官員利用,滋生腐敗。」

  來濟立刻道:「朝廷可以將各地考生的成績作為各地官員的一個政績考核,這樣就能夠有效的防止各地官員徇私舞弊。」

  李治頻頻點頭,很喜歡這種氣氛,證明大家都在認真思考這個問題,不再像以前那樣敷衍他。

  韓藝皺眉道:「中書令此言雖有道理,但是還得考慮到各地的教育情況,有些州縣貧窮,自然給予一些諒解,不能一概而論。」

  韓瑗、來濟聽得也是稍稍點頭,這個確實不能一概而論。

  李治思忖半晌,才道:「朕也贊成中書令的建議,儒家也好,道家也好,關鍵還是看能否解決問題,不能偏向某一家之言,道舉科本是為道家而設,但卻未受重視,當需求改變,若是讓道家學論引入進士科的話,便可讓道家思想得到同樣的重視。」

  李唐王室自稱出身隴西李氏,奉老子為祖先,當然得提倡道家思想,如果否定道家,不是否定自己嗎。但是儒家太強勢了,導致進士科、明經科一騎絕塵,道舉科反而成為雞肋了,考時政的話,就能夠避免一家之言,道家、儒家隨便你用,只要能夠解決問題,考生自然就得多看各方面的書籍,不會只專一門學問了。

  許敬宗道:「可是陛下,朝廷主要需求的還是治國的人才,制科裡面的只是特殊人才,而雜文科是以文采而論,微臣還是認為光以進士科為主,不利於朝廷選拔人才,不應取消明經科。」

  他哪裡看不出韓藝在打什麼主意,以前的進士科主要是詩賦和策問為主,這是需要創造力的,需要的是天才,很難考取,雖然將詩賦歸為雜文科,但增加全是策論,難度並未減少多少,朝廷不可能一年就取一兩個人才啊!那麼就只能從制科裡面去找尋人才,制科的地位就提高了,韓藝的地位肯定就跟著水漲船高。

  肯定不能讓韓藝得逞。

  這老東西都快入土了,腦袋怎麼還轉得這麼快!韓藝見被許敬宗給看穿了,心裡也有些鬱悶,他就是這麼打算,將明經科的生源給奪來。

  李治點點頭道:「愛卿之言,也不無道理,其實我朝科舉還有很多科目,但是那些科目,考得人甚少,究竟是該留下,還是該廢除,朕也在思考。」

  來濟微一沉吟,道:「微臣建議保留明法科和三史,這治國之道,儒道法是缺一不可,我朝一直以都非常重視律法,朝廷應當重視明法科,讓明法科來取代明經科的地位,這樣的話,儒道法便都受到了重視,而三史是對於歷史的研究,以史為鏡,可知興替,這一科目沒有多少人是應該的,但是必須保留。至於明字科,可劃到雜文科裡面,而明算科與特派使的賢者六學重合了,就不需要再設了。」

  李治點了點頭,明經和進士都是儒教為主,有些重合,明法是以法家科目為主,國家總是離不開律法。

  原本已經快要睡著的李勣聽得來濟這麼一說,不禁皺了皺眉,不太對勁呀,心裡開始犯嘀咕了,我坐在這裡是幹什麼的?難得張口道:「陛下,老臣以為這治國人才不可缺少,但這行兵打仗的人才同樣也不可缺少呀,首先得安邦,方能治國,以往關於軍政方面的是劃到進士科裡面的,而且考得甚少,而如今進士科裡面又儒道並行,因此老臣建議是否能夠增加一門涉及軍事的科目,為軍中選拔人才。」

  他一個純粹的元帥,只會領兵打仗,在此之前,他也沒有打算出聲,他很有自知之明,治國他不拿手,可是看著這些文臣們老是只顧著文臣的選拔,對於軍隊卻是隻字不提,心中當然極是不爽。他也不蠢,一旦將科舉視為唯一入仕的途徑,那麼在百姓心中肯定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長久這麼下去,朝廷肯定會變得重文輕武。

  如今大唐可是尚武的國家,他作為一個軍人,當然不希望這種情況發生,必須要為軍隊說句話,為自己的將士說句公道話,打仗的人文科不行,這麼個弄法,那對於軍中將士太不公平了,考兵法的話,不但可以選拔人才,還可以展現出朝廷對於軍隊的重視。

  李治一聽,猛然嚇出一身汗來,覺得好險呀!

  要知道這可不是宋朝,文人的天下,現在可是武將的天下,凡事你不能將武官棄之不顧,現在的武官都是很牛的人,你皇帝不給我面子,我們也不會給你面子,李治笑著點頭道:「愛卿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呀,朕差點就忽略軍方。不錯,朝廷是決不能荒廢軍事,必須要重視這一點,這一科必須要加入科舉。」

  這個誰敢反對,包括許敬宗、李義府這些文臣,哪怕這建議不是李勣提出來的,他們也不敢多說什麼,唐朝的武將那個個都是敢掄膀子在大殿上揍人的猛將兄,深受胡風影響,相當彪悍的,這與宋朝的儒將不一樣,軍方的勢力在唐朝不是一般的強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