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還不就是科舉的事。」李治嘆道。

  武媚娘道:「興科舉,不是陛下最為希望的麼,怎麼,朝中有人反對麼?」

  李治點點頭,道:「你可猜得出是何人反對麼?」

  武媚娘沉吟片刻,搖搖頭。

  「韓藝。」

  「韓藝?」

  武媚娘大吃一驚。

  李治點了下頭,然後將朝堂上的事,跟她說了一遍。

  武媚娘聽後,道:「如此說來,韓藝倒也不是反對,只是提出自己的建議。」

  「但是他也給朕出了一個難題。」

  李治嘆了口氣,道:「他說得其實很有道理,而且也合朕的心意,若以策問為主的話,可降低士族的優勢,可是朕又覺得詩賦同樣也重要,不可忽略。」

  武媚娘思忖少許,道:「臣妾倒是有一個辦法,不知可不可行。」

  李治道:「什麼辦法?」

  武媚娘道:「臣妾也覺得韓藝說得有道理,考試不應考一些死記硬背的知識,當活學活用,應當廢除明經科,進士科則是策論為主,另外,可另設一個雜文科。此科目可作文章,亦可作詩賦,全由考生自己選擇。另外,我朝科舉制中不是還有秀才一科麼,只是秀才科目太難,至今鮮有人考上,如今也是形同虛設。

  陛下可將秀才科改為學士科,但學士科不設考試,只要考生能夠進士、雜文都及第,便算是通過了學士科,但凡能夠通過學士科的考生,朝廷便立即錄用,還可以設立一些優厚的待遇,表現出朝廷對於學士科的重視。不過朝廷選拔官員還是以進士科為主,只要進士及第,便有機會入朝為官,這是不變的。如此一來,詩賦不會占用太多朝廷選拔人才的考量,而且更加會被人推崇。」

  李治聽得頻頻點頭,道:「你這法子倒真是有新意,不錯,不錯。」

  武媚娘笑道:「那陛下可以用膳了嗎?」

  李治一愣,隨即笑道:「朕用膳的條件真是越來越高了。」

  第899章 儒道法兵賢

  雖說李治對於武媚娘的建議非常感興趣,但是可不能這麼就輕易下決定了,他還得跟重臣商量,然後再做定奪,畢竟科考事關江山社稷,是國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也是李治掌權來,第一回商量這麼大的事,而且他也想借科考一時,收攏人心,所以不容有片刻疏忽,必須謹慎面對。

  於是這一日傍晚時分,李治就召崔義玄,韓瑗、來濟、許敬宗、李義府、李勣、韓藝入兩儀殿議事。

  這事不能緩,因為經韓藝這麼一鬧,天下寒門都在翹首以盼,朝廷究竟會是怎樣一個反應,是繼續維護士族的利益,還是給予寒門一些重視,那麼科舉無疑是最好的表達,這幾日滿朝文武都在思考這事。聰明的大臣都知道科舉對於李治而言,不僅僅是人才問題,更加是開啟李治時代的一個標誌性的事件。

  這皇帝看重的事,大臣們必須要認真思考啊!

  而如今科舉現在還是雛形,還未成型,大家也都在摸索這齣路在那裡,這發揮的空間就很大。

  李治先是將武媚娘的建議告訴了這些重臣,當然,他並未說是武媚娘的建議。

  韓瑗聽得眼中一亮,贊道:「陛下英明,此法甚妙。」

  許敬宗卻道:「陛下此法雖妙,但是若是完全以策論為主的話,那麼考生該看什麼書?看書的重點是什麼?而且也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老臣建議還是保留明經科,以明經科去引導學子讀什麼書,再以進士科判定學子的能力高下。」

  李治聽得稍稍點頭,覺得說得挺有道理的。

  來濟卻道:「許大學士此言詫異,我在家思考數日,發現特派使之策,乃上上之策,可助我朝解決一個大問題,就是儒道當如何處之?我朝奉行的可是儒道並行的政策,並不是像漢朝一樣,初期遵從黃老之術,武帝時就奉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以前科舉中最為重視的明經科和進士科都是以儒家經文為主,而我朝專為道家思想設立的道舉科,卻未得重視,這導致道家學派的人士一直都感到不滿。」

  說著,他向李治一拱手道:「陛下,臣建議取消道舉科,將道家思想也歸為進士科,因為這治國之道,當儒道兼行,有些問題可以用儒家思想來解決,有些問題可以用道家思想來解決。不以經文為主,而以策論為主的話,就可以將儒家和道家的經書和經義融入到策論當中,這樣得也能促使考生學會靈活運用儒道經文中的知識。」

  李義府道:「中書令,若是如此的話,無疑增加了科考的難度,儒家子弟得去看道家,道家弟子,得去看儒家的書,這真是太難了。」

  韓瑗道:「這有何不可,這能促使考生博覽群書,為朝廷選拔更多優秀的人才,其實朝中很多大臣對於儒道二家的思想都備至推崇,甚至崔盧鄭王四大家族中,也有許多名士研究道家思想,這兩家思想各有益處,而且策論是以靈活運用為主,並不需要死記硬背,反倒減輕了考生的壓力。」

  李義府搖頭道:「但是進士科歷來就非常難考,二十個及第的考生中,只有一兩個進士,多半都是出自明經,若取消明經,那無疑增加了科舉的難度,長此下去,考生會對科舉失去熱情的,也不利於朝廷招納人才。」

  早就在磨刀霍霍的韓藝突然舉手道:「李侍郎此言差矣,不是還有我的賢者六學麼?」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