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還有!

  李治雖然有些不耐煩了,但他得忍,畢竟他要從諫如流,道:「說吧。」

  韓藝道:「一旦大興科舉,可以預見的是,這將會成為我大唐子民的頭等大事,甚至可能發展為一考定終身,這對於百姓而言意味著一生,但僅憑科考的成績而言,未免有些武斷了。因此微臣建議,應該將考生平時的行為、品行作為重要的參考。朝廷要得不是那些貪念權勢的人才,而是那些有抱負,有理想,是真的想未國家和百姓作出貢獻的人才。」

  李治本來是不耐煩,但這一聽,有點意思,道:「你詳細道來。」

  「是。」

  韓藝道:「微臣以前在揚州的時候,曾聽聞揚州有一個考生,總想著當官,因此他拼命的讀書,而他年邁的父母就拼了命的耕地、織布,養著他,供著他,因而積累了一身的病痛,然而,在家裡的時候,他父母若聲音稍大一點,影響到他看書了,都會招收到他的責罵。但是此人飽讀詩書,你要與他論孝道,他能跟你說上一天一夜,絕不重複一句話。我朝科考中也有考《孝經》的內容,你要他考這個,他絕對沒有問題,但陛下認為他這麼是孝順還是不孝順?」

  李治皺眉道:「此人當然是不孝之子。」他是很注重孝順的,很不開心。

  韓藝道:「科舉的弊端就在這裡,雖然我們考得都是道德、孝道,但這並不能代表什麼,有些人讀這些書,只是為了應付高考而已,但並不會這麼做,所以微臣認為一個人平時的表現,是最能夠體現這人的品行和道德的,聖人說得那些,不是體現在紙上的,而是體現在生活當中,因此微臣建議將這一部分考核的內容,放到生活中去評估。一人可以隱瞞一時,但是他隱瞞不了二十年的過去。」

  李治點點頭道:「不錯,朕非常贊同你的這番建議,孝道不是嘴上說說,還得看平時的表現。道德、禮儀也皆是如此。」

  韓瑗突然道:「陛下,特派使之言雖不無道理,但是這施行起來十分複雜,難以付諸實踐,而且考核的官員也有可能會藉此斂財,滋生出腐敗來。」

  李治點了下頭。

  韓藝笑道:「在我大唐還是有許多不為五米折腰的君子,朝廷不能讓官員去考核這些,因為官員還是要顧忌人情世故的,應該從民間挑選出一些品格高尚,有名望,受人尊敬的名士前去各地考核。這些人必須一生中的都是沒有污點,至少在道德上是沒有污點的,而且隨機分配,這樣可以防止腐敗的發生。」

  李治嗯了一聲,道:「這倒是一個好法子。」話雖如此,他的計劃完全給韓藝大亂了,心裡也沒有底,目光掃視群臣,見大多數人都是如此,於是朗聲道:「特派使說得不錯,興科舉事關重大,不能過於激進,但慎重考慮,爾等回去之後,多想想,朕也得好生考慮一下。」

  「陛下聖明。」

  群臣齊聲喊道。

  第896章 退一步開闊天空

  李治自始至終都未說出這一道奏章是誰上的,但是如今看來,也不像是韓藝上的,但大臣們都無暇思考這事,他們更多的是思考的科舉,當然,絕大多數人都不是在思考這科舉該如何改革,而是在思考興科舉會給他們帶來的利弊。因此退朝之後,大臣們都是在議論紛紛。

  如果從中國整個歷史上來看,科舉的出現,那是必然的,是不可阻擋的,就封建體質而言,要麼就是九品中正制,要麼你就科舉,沒有第三個選項。

  但是如今是唐初,科考是隋朝才出現的,大家還都深受九品中正制的影響,因此對於科考,朝中有支持的,也有反對的。

  另外,唐朝的科舉制度也是比較合理的,科目很多,而且鼓勵大家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詩賦就是需要思想的開放,唐詩的璀璨,跟唐朝的科考也有莫大的關係,直到明朝的八股文,才將科舉視為思想禁錮的工具,這其實是一種倒退。

  李治雖然沒有就此下以定論,但是他現在擺明要興科舉,要打破士族對於權力中心的壟斷,問題是山東士族竟然全部支持科舉,再加上民意也是如此,很多大臣也都明白,皇帝現在要改革,科舉就是試金石,這是不可阻擋的,他們的思考漸漸從利弊轉到如何讓科舉變得對自己有利。

  其實興科舉,也符合韓藝的利益,因他也想借著科舉,將自己的賢者六學發揚光大,沒有什麼比科舉更適合推崇賢者六學了,因此他建議是更改科舉的內容。

  ……

  早朝過後,四大家族的人齊聚王家。

  「看來韓藝已經洞悉了我們的用意。」

  崔義玄面色凝重道。

  王福疇道:「若是考儒、道二經,咱們四大家族全部都占有絕對的優勢,若是考策問,這就需要臨場發揮了,從而削弱我們四大家族的優勢。」

  崔義玄道:「還有就是韓藝希望將他的賢者六學加入科考中,這些可都不是我們家族擅長的。」

  崔義中道:「制科一直不受重視,由他去就是了。」

  「這可不一定。」

  盧秋子道:「如今寒門非常推崇賢者六學,如果廣大寒門都重視著制科,說不定還真能它發展起來。」

  崔義玄突然瞧向崔戢刃,道:「戢刃,你怎麼不說話,這可是你提出來的。」

  其實那一道奏章,正是崔戢刃上的。




章節目錄